“一带一路”十周年,走向何方?

更新时间:2023-10-18 16:41:47作者:无忧百科

“一带一路”十周年,走向何方?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董琦、汪浩】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从十年前的一纸规划,到十年后的落地开花,“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参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技术的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也正迈向新的阶段。

一、“一带一路”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从发展历程来说,“一带一路”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3年-2017年,为奠基阶段,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了“一带一路”的良好开局,产能过剩性行业出海,中国对外投资大幅提升。

2017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购项目76起,并购金额162.8亿美元,占并购总额的13.6%;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7个国家近300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涉及国民经济17个行业大类,当年累计投资201.7亿美元,同比增长31.5%,占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2.7%。

从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看,出口额最高的产品为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其次为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零件。从中国自沿线国家进口看,进口额最高的产品为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等,其次为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反映出中国在与沿线国家贸易中,既是电气、机械等工业品的输出大国,也是能源、电气产品的消费大国。


一带一路

第二阶段是2017-2019年,为建制度阶段,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一带一路”最高级别会议,这个阶段是重点实施阶段,“一带一路”经贸投资活动以及营商环境的塑造等方面取得了全新突破。2017年和2019年分别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沿线国家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等参与会议,构建“一带一路”最高级别会议。

2019年末,中国境内投资者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3个国家设立境外企业近1.1万家,涉及国民经济18个行业大类,当年实现直接投资186.9亿美元,同比增长4.5%,占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3.7%。区域多边合作成效显著,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17个自贸协定,以及10个自贸协定联合可行性研究或升级研究,例如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与各国共同编制并推动批准新版《上合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上合组织经济智库联盟章程》等纲领性文件。

第三阶段是疫情三年(2020-2022年),为攻坚阶段,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逆势迅猛增长。2022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10.5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7.7%,占同期总额的17.9%,与上年同期持平;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5514份,新签合同额8718.4亿元人民币,增长0.8%,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2%。但是疫情导致了高层机制一定程度不畅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直未举办。

当前进入第四阶段,疫后放开,高层对话机制更畅通,预计相关的经贸投资合作进入新阶段。第三届“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可能在下半年举办,十周年会有更多的亮点值得期待,包括:一是更多的资金支持,前期已经有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后续会寻求与更多开发银行合作,包括国际开发银行、国开行以及商业银行等;二是更深度的项目合作,高质量推进共建国家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聚焦减贫、卫生、教育等领域,建设更多“小而美”项目,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提质升级,同东盟国家共建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三是更广阔的合作领域,积极商签绿色发展、数字经济、蓝色经济等领域的双边合作协议。

二、“一带一路”倡议取得广泛呼应,沿线贸易投资合作不断加强

“一带一路”参与主体不断上升,合作范围扩大。根据“一带一路”网数据显示,2018年60多个国家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已累计同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政府间合作文件,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等。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达到新高度。根据“一带一路”网大数据分析显示,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外媒体和网民对其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影响力不断攀升,达到新的高度。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不断增长,对外直接投资也十分可观,疫情期间投资实现逆势扩张。在贸易方面,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8%。在投资方面,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尤其是2020年疫后以来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同比萎缩的情况下实现逆势扩张。截至2022年底,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达571.3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在工程建设方面,我国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超过1.2万亿美元和8000亿美元,占对外承包工程总额的比重超过了一半。

中国正同沿线国家共同努力,深化规划对接、标准衔接,合作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中欧班列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由1702列增加到15183列,年均增长55%。目前,中欧班列已铺画了82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0个城市,形成新时代亚欧陆路运输的骨干通道,沿途各国均能从中受益,这也进一步疏通了“一带一路”发展的道路。国铁集团数据显示,2022年开行中欧班列1.6万列、发送160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9%、10%,充分发挥中欧班列战略通道作用;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发送货物75.6万标箱,同比增长18.5%。2023年1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410列,运送货物14.7万标箱,比上年分别增长6%、13%。


中欧班列线路图

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得以加快推动。截至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超过5.42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同期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的14.8%。截至2021年末,中国已与2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机制安排。

三、“一带一路”十周年催生新的投资机遇

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下半年或将召开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催化短期外交热点,在基建、交通运输、能源、机械等领域迎来新的投资机遇,绿色、数字、蓝色经济合作边际上升。

1.基建是互联互通的基石,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领域,基建需求将会进一步释放

疫情后,各国防控政策放松,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需求逐步释放,基建发展受政策指向与需求指向叠加影响。

一是疫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基建需求上升。2022年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新签合同额8718.4亿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订单及收入贡献额均已占我国对外工程承包总额的50%以上。根据Fitch Solutions的分析,亚洲地区的基建市场在2022年至2031年期间预期将实现4.1%的年均增长。未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重点,而在中东和东欧地区,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提速。

二是疫情影响下“一带一路”投资分布不均的情况或将相对平衡。2022年,东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投资增长了151%,中东国家也扩大了与中国的合作,在2022年接受了约21%的中国投资额——是2021年份额的两倍。相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投资额与2021年最高水平相比,中国在建筑业和投资的参与度均大幅下降。同样,西亚的中国参与度也大幅下降。预期未来这一情况将有所平衡,进一步拓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

三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全球竞争加剧。2021年欧盟发布“全球门户”战略,加大对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合作伙伴的投入。2022年,七国集团(G7)发起“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倡议(PGII),承诺到2027年投入约6000亿美元支持在发展中和中收入国家进行有可持续性和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经合组织(OECD)也发布了《蓝点网络:一项为高质量基础设施建立全球认证框架的建议》,旨在促进对支持可持续增长和有弹性的经济复苏至关重要的优质基础设施投资。

2.能源合作空间广阔,对欧洲、东盟能源合作韧性维持,阿拉伯国家弹性较强

中国在能源行业的投资建设主要涉及两类能源:油气和新能源。

一方面,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油气投资加大,未来继续加强与阿拉伯国家油气资源方面的投资合作。2022年天然气相关投资达到了“一带一路”历史上的第二高水平,达到48亿美元,相当于中国能源投资的60%,高于2021年的17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对沙特阿美天然气管道公司的46亿美元投资。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参与的石油相关项目约占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能源参与总额的17%,2022年总额约为36亿美元,低于2021年的83亿美元。而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外,中国的中海油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达成了价值19亿美元的产品分成协议,以勘探巴西的Buzlos油田。根据2022年中阿峰会透露的信息,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与阿拉伯国家油气资源方面的投资合作。疫后经济复苏对能源需求相对较高,同时在能源安全的战略下,加大能源储备,未来传统能源的投资合作仍会进一步加强。


巴基斯坦“一带一路”太阳能电站

另一方面,未来新能源领域仍将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主要分为三个区域:欧洲、阿拉伯国家和东盟国家。

对于欧洲而言,新能源合作韧性维持。欧洲国家1990年已经整体实现碳达峰,目前其主要政策是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2050年前达到碳中和。受俄乌冲突影响,为尽快摆脱对俄能源以来,欧盟2022年推出REpowerEU计划,将在2027年前投入2100亿美元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液化天然气进口,2022年一季度光伏组件进口欧洲增长了145%,但由于缺少逆变器和有技术的劳动力,光伏实际安装量低于组件的进口量,导致欧洲在2022年下半年的光伏进口量下降,2022年欧洲对中国的光伏组件进口增长了112%,需求韧性仍在。后续对俄罗斯持续能源对抗下,空间依旧广阔。

对于阿拉伯国家,新能源合作弹性较大。阿拉伯国家传统能源使用率接近100%,新能源使用率极低。中国在太阳能、风能、核电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产业链优势明显,而中东地区具有的可再生能源区位优势为相关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同沙特、阿联酋、埃及等中东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合作稳步推进,例如上海电气参与建设的迪拜95万千瓦光伏+光热混合电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光伏+光热混合电站。对于阿拉伯国家,主要是想摆脱石油依附,一方面实现产业多元化,另一方面减少对美国和美元的依赖,比如“2030愿景”计划主要是为了摆脱石油收入的依附度,同时依靠石油、天然气的殷实家底和高油价带来的巨额资金,向光伏、风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型,完成2050年碳净零排放的承诺。中阿峰会中也重点提及了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对于东盟国家,新能源发展潜力也较大。东盟国家与中国能源结构、“双碳”转型较为类似,且部分国家利用自身自然优势,已经在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方面获得一定发展,比如越南老能源占52%,水能占34%,太阳能占10%;缅甸老能源占23%,水能占54%;泰国新能源也占20%左右。在碳中和目标下,各国依旧在积极推进新能源使用,越南对再生能源提供税收减免、泰国2037年光伏装机15GW等。

3.上游工程机械跟随式出海,“一带一路”生产建设规模和市占率提升,欧洲和北美市场仍然占主导

基建行业的紧密合作直接带动上游工程机械行业龙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实现在沿线国家建设规模的快速发展和市占率的提升。2022年我国工程机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合计189.64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42.8%,同比增长32%。

近年来,随着印尼、印度等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矿产开发需求增加,中国工程机械在“一带一路”推动下优势凸显。我国工程机械龙头三一、徐工的挖掘机、起重机等细分领域在部分沿线国家市占率已经超过国际老牌工程机械巨头。徐工机械目前出口区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额占公司出口总金额的70%左右,产品覆盖沿线63个国家和地区,公司2022年度出口创历史最高纪录。

全球工程机械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中国,虽然亚洲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行业需求增大,但是仍然远远无法同三处主要市场相提并论。未来,中国工程机械市场走出去的方向仍需关注欧洲和北美市场。

4.数字经济发展迎来短逻辑与长逻辑的共振,“一带一路”新阶段“数字化出海”和“出海数字化”打开新空间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迎来短逻辑与长逻辑的共振,国家重视、财政需要、央国企估值拔高等因素共同驱动。


数字丝绸之路分享数字化转型红利

一是国家重视,2022年出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3年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在不断凸显,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中国信通院测算),当前虽然总规模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但是相对于GDP的占比,仅有40%左右,发达国家占比在55%左右,预测到2025年总规模或超65万亿,占GDP比例达到44%。发展潜力广阔。

二是财政需要,当前财政面临较多掣肘,尤其是地方政府财政,房地产下行周期下土地财政难以维系,数字经济一方面依靠大的体量可以进一步支撑财税收入,尤其是产业数字化带来的新一波增长红利,另一方面数据要素交易催生新的收入来源。

三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下助力央国企估值拔高,央国企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要素,尤其是一些电信公司、基础设施公司,数据要素的定价、交易将会助力这些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快速扩张。

“一带一路”发展新阶段,数字经济领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与数字经济相关的硬件设施出海,比如通信设备、5G基站等新基建,以及传统行业数字化改造带来的机会,主要集中在硬件领域,偏数字经济的中高端制造;另一方面是企业出海的配套服务,全球化管理带来的数字化服务需求,比如云服务提供商等,前者是“数字化出海”,后者是“出海数字化”,数据经济、数据要素空间广阔。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