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很平庸?

更新时间:2023-10-09 10:33:51作者:无忧百科

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很平庸?



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谁若游戏人生,他便一事无成。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让孩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

作者 | 枫子

12年前,有一个“五道杠”少年火遍全国。

他叫黄艺博,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五六岁时读遍《中华上下五千年》和《资治通鉴》,七岁起每天坚持看《人民日报》。

13岁时,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文章已有100余篇。



可就是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却在若干年后的高考中,只考了477分,被一所普通的民办三本录取。

一时间,无数人扼腕叹息。

想起一句老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这些年,“伤仲永”的故事在生活中屡屡上演,令人唏嘘的同时,不禁让人思考:

为什么有些小时候很聪明的孩子,长大了却很平庸?



前段时间,我在暑假的家族聚会上得知,表姐家的儿子晓桐高考才考了305分,只能报一个专科学校。

这个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晓桐从小聪明过人,考个好学校不成问题。

晓桐从小就能言善语,“阿姨好,叔叔再见”张嘴就来,根本不用大人提醒。

他头脑灵活,在家里是妈妈的小帮手,取快递,买点小东西都不在话下。

上课随便听听就能考个不错的分数,表姐根本没有辅导作业的痛苦。

所以对于晓桐如今的高考成绩,我们都认为是他没发挥好,劝表姐让孩子复读一年,明年肯定都发挥出真正的水平。

没想到,表姐恨铁不成钢地说:

“你们都高看他了,从小被说聪明,可学习习惯太差,光有个灵活的头脑不好好利用,真是一点用没有。

那些头脑不太灵光,但是踏实肯学的都比他考得好。”

表姐又列举了晓桐的一些行为。

老师让抄写巩固词语、单词3遍,他从来都是1遍了事。

被责问时他振振有词,说写1遍能记住的东西干嘛写3遍,纯属浪费时间。

可是,第二天老师听写的时候,他总是错几个词语,从来不会全对;

对于数学,他也是不求甚解,只要有一种方法解出题目就万事大吉,面对要求用两种方法解题或者难度增加的题目他又傻了眼;

每晚的作业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只为了早早完成作业留出更多时间玩游戏;

对于排名下滑他看得很开,总说他都学会了,就是没做练习,他这么聪明,只要稍微用功成绩就能赶上去。

可是他只说不做。

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孩子聪明是调皮、机灵、伶牙俐齿。
实际上一个孩子的聪明是:专注力强、思维缜密、能自律、有目标。”

一个孩子,空有表面的机智和口才,往往很难走远。

就像开头提到的黄艺博,父母只看到他表现出来的能言善道,却没有重视到他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的问题,没有好好培养他学习的能力,最终泯然众人。

把“小聪明”当真聪明,最终耽误的是孩子的成长。



还记得被华为以201万年薪录取的少年张霁吗?

网友们称他为“天才少年”,其实翻看他的成长经历不难发现,他并不是什么天才,没有天赋,不够聪慧,起点甚至比一般孩子要低一些。

第一次高考时,他直接落榜,复读一年,也只不过考上了一个民办三本。

可在大学里,他用自律、自驱、专注刷新了自己的存在。



他的座右铭是:很多人比你还要努力,你有什么理由不上进?

大学生活伊始,他就制定了四年的学习计划,并且严格执行;

为了更好地听讲,上课时他总是早早来到教室,坐在第一排;

他经常出现的地方除了教室,还有图书馆、自习室。

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刻苦,起点不高的他终于逆风翻盘:

他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硕士,后来还继续深造,读了博士。

才有了后来让人艳羡的一切。

你看,真正的聪明,一定散发着自律、专注、坚韧的光芒。

这些,才决定了孩子是否可以在长远的学习中坚持下去,精进自我。

从主持人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邹韵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人。

比赛现场的她落落大方、出口成章,声音铿锵有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所有人为她成为“幸运儿”感慨时,她说:

“我想我底气可能来自于,在过去的九年里,我的报道是我一条一条跑出来,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编出来,一场直播一场直播完成出来的。
生命见证过多少真实,付出过怎样的努力,我希望就会有怎样的底气。”

是啊,稳打稳扎的付出,持续的自律,才会给人足够的底气。

坚定目标,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的人,才能如愿以偿。



靠天生的小聪明,孩子是走不远的。

拉长目光,学会培养“学习力”,才是孩子一生受用的法宝。

1. 专注力:提升孩子“认真”程度

有一位爸爸,曾偷偷拍下孩子写作业的全过程。

一会推推门,一会点点墙,走神、发呆、上厕所,各种搞小动作,就是不写作业。

整整9分钟的时间,只有2分钟在正儿八经写作业!



李玫瑾教授说过: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不是“智力”,而是“注意力”。

同样的一小时,专注力好的孩子投入100%精力,专注力差的孩子却50%不到。

再往后,50%的差距,就会变成天差地别的差距。

培养孩子专注的能力,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助力。

首先父母要学会不打扰孩子,其次是减少唠叨和训斥,最后是培养孩子有目标和计划地去做任何事情的习惯。

懂得专注于当下的孩子,未来才能走得远、站得高。

2. 自控力:帮助孩子掌控人生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让一群学龄前儿童坐在椅子上,面前放着他们最爱的棉花糖等零食。

如果他们能坚持15分钟再吃,会额外得到一份零食;

若马上吃掉,便不会有奖励。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对这几个孩子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

能够坚持超过15分钟的孩子,在未来工作生活中,大多事业有成;

相反那些很快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不善于应对压力,缺乏处理生活的能力。

歌德说过:“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父母一定要把选择权还给孩子,能做主的孩子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二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带动孩子自律自控。

自控力强的孩子,才能耐得住煎熬,抵得住诱惑,受得住辛苦。

3. 目标感: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10年前,有位爸爸带着双胞胎儿子去参观了清华大学。

从此,两兄弟便立志以后一定要报考清华。

在这种强烈目标感的引领下,他们从三年级到高三,总是内驱力十足,学习自觉又自律。

最终两兄弟双双考上清华,实现了梦想。

他们就是来自云南的杜一郎和杜又郎,分别考了703分和730分。



教育家钱志亮说:“想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孩子树立目标,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找到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

目标,是孩子努力奔跑的意义,也是孩子一往无前的动力。

想要孩子在长远的学习中锲而不舍,努力精进自己,父母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目标感。

我们可以先帮助孩子找到人生的大目标,再把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易实现的小目标,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

4. 思考力:为孩子插上智慧的翅膀

《认知突围》中,有这样一张“思考-收益”图。



一味埋头学习做题,即便付出再多的时间,成绩也很难有所突破。

可若是选择深度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终将获得蜕变式的成长。

爱因斯坦也曾说,“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思考力,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核心竞争力。

想要养出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允许孩子“不听话”,有自己的主见,其次要多教孩子用分析和批判的态度去获取信息。

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孩子才能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



白岩松说:孩子的未来,藏在父母的教育里。

小时候的机敏,并不足以支撑起孩子的未来。

父母的引导、教诲,才是孩子成才的基石。

收拢住孩子的小聪明,让孩子学会专注、学会思考、学会自律 ,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聪明的孩子,才不会“泯然众人矣”。

点个赞吧,与父母们共勉。

本文标签: 父母  黄艺博  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