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公募上半年盈利生意经:量化产品助推净利“狂飙”12倍

更新时间:2023-09-01 21:03:42作者:无忧百科

中小公募上半年盈利生意经:量化产品助推净利“狂飙”12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黎雨辰 北京报道

半年报披露落下帷幕,由上市公司参股的公募基金也公开了自身的盈利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2023上半年共有超60家公募基金公司经营数据获得公开。从净利润角度出发,盈利能力同比实现正、负增长的机构数量大致相仿,但受年内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冲击,产品线更全面的头部公募机构,上半年营收、净利润普遍呈现出收缩态势。

相比之下,中小机构的业绩分化更加显著。其中“固收系”机构更显著地受到了产品规模增长助推,也有其他特色化业务为少数公司贡献了收益增长,如REITs、主动量化基金等。

头部公募盈利能力欠佳

2023年以来,大型公募机构依然在盈利方面保持着绝对的头部优势,但和自身去年同期相比,增收的难度正在加大。

统计显示,上半年共有易方达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广发基金、华夏基金和富国基金半年净利润突破10亿元,分别为16.17亿元、12.84亿元、12.15亿元、10.74亿元、10.65亿元。

其中,易方达上半年依然维持头部地位,1-6月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61.85亿元和16.17亿元,不过同比去年同期均有微降,降幅分别为9.46%和6.31%。工银瑞信、富国基金的净利润分别为12.84亿元10.65亿元,同比下降14.68%、5.06%。

和2022上半年的净利润10亿元名单相比,上述机构的位次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有所不同的是,汇添富基金在今年掉出了这一梯队,上半年仅盈利7.97亿元,也成为这一名单中净利下滑幅度唯一一家超过20%的机构。

扩大到净利润规模排名前十的范围来看,广发基金、南方基金和华夏基金则是上半年中唯一同比实现增长的三家机构。其中广发基金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2.15亿元,同比增长21.28%,在三者中增速最高。

整体来看,净利润排名前十的公募,其上半年净利润之和整体同比下跌了约2.46%。此外在已公开数据的机构中,净利润超4亿元的机构共有17家,但仅有5家实现同比正增长,报告期内的对应营业收入整体也呈现普降。

业内人士指出,在A股市场的持续调整下,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下滑或为上半年业绩下降的主因。截至二季度末,全市场主动权益类基金总规模为4.77万亿元,比去年末下降2320亿元,降幅约4.8%。

一家接近头部的公募基金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固收和被动指数基金是其公司上半年对营收与利润增长贡献较大的两类产品。

“年初时大家对经济复苏的预期更高,所以对固收市场比较悲观,但没想到其实上半年债券市场还是一个牛市,所以我们有很多债券基金和中长期信用债的产品上半年的规模增长都很明显。”该人士称。

放眼下半年,七月公募“降费潮”开启后,公募基金经营业绩的不确定性或还将持续。

前述公募人士对记者表示,宣布降费后,公司内部一度对2023年的收入和利润进行了重新测算,并“发现存在一定的业绩压力”。但目前产品整体发行规划受降费影响不大,整体仍会持续全产品线布局。其中,公司今年会持续重点布局相对具有优势的ETF产品。

“ETF的短线交易型资金呈现出‘高抛低吸’的特征,尤其是下跌行情中,投资者会基于定投、网格交易等策略,更积极地参与到ETF配置中,以期在后续的反弹行情中获取较为丰厚的收益。”华安基金总经理助理许之彦此前曾受访表示,今年短期ETF份额快速增长,或预示着较好的逆势布局机遇。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我国股票型ETF规模已经超过1.26万亿元。华夏基金创业板成长ETF基金经理荣膺指出,随着指数化投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ETF已成为居民和机构客户实现资产配置的重要基金产品。

中小机构的特色“生意经”

在中小公募之间,业绩的变动与位次的变化依然激荡不止。

而结合上半年内新发基金数量与部分半年报描述来看,专门化、特色化的业务布局是托举起公司盈利与规模增长的主因。

例如长城证券半年报指出,旗下长城基金2023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达93.06%,主要因公司基金管理规模同比增长,带动同期经营业绩提高。

记者发现,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长城基金在管产品净值规模已取得了三个季度的持续增长。今年上半年,公司在管规模从2531亿元增至2820亿元,半年提升11.42%,其中股票及混合型产品净值下降,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贡献了主要增长。

对于上半年净利润涨幅超637%的东兴基金,东兴证券则同样在半年报中表示,这一成绩得益于管理规模的快速上涨。

从数据来看,撑起东兴基金规模的主要是债券类产品,股票及混合类产品则合计不足5亿元。公司在半年报中称,未来东兴基金将“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补足薄弱点,加快权益类业务布局,推动固收产品进一步扩大规模。”

固收产品之外,也有其他一些新兴业务在上半年为中小机构带来了业绩加持。如西部利得基金则在半年报中总结称,公司坚持“基础产品供应商”的定位,稳步拓展公募REITs业务。其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了5.94%和15.05%。公司还于上半年正式获取QDII业务资格,不过报告期内还尚未有产品正式发行。

而今年上半年的利润“增速王”还要数国金基金。虽然整体规模不高,但上半年净利润较同期足足上涨了1207.8%。

记者观察发现,区别于上述几家以固收和货基为重的中小公司,国金基金是在依靠量化产品“乘风起飞”。

据天相投顾统计,截至2023年二季度,主动权益量化基金最新规模在10亿以上的基金管理人共有23家,而国金基金是唯一一家主动权益量化基金产品过百亿元的公募。上半年末,国金证券总在管产品净值规模457.01亿元,较去年12月进一步提升72.26亿元。

除了一只货币基金外,国金基金规模最大的一只产品是“国金量化多因子”,其AC份额今年上半年末合计超62亿元,相比去年年末40亿元左右。此外,国金量化精选、国金量化多策略作为公司的明星产品,上半年末资产净值分别达到50亿元和20亿元,三只基金目前合计占据了公司总在管产品规模的近三成。

近期国金基金的一纸“限购令”,也进一步印证了资金此前对相关产品的热情追逐。8月23日,国金基金发布公告宣布,了保证基金的平稳运作、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上述三只主动量化产品批量限购,单个基金账户单日单笔申购及单日累计申购金额均不得超过1万元。

量化公募基金缘何赚钱?对此,国金基金量化投资事业部总经理姚加红曾于上半年末公开表示,“量化公募的换手较低,也对规模容量起到了积极作用。高频策略比较依赖市场的波动和成交量,低频策略表现与此类市场环境相关度低。”

此外,也有部分披露数据的小型公募机构存在亏损,不过今年上半年亏损的公募机构数量整体少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据不完全统计,报告期内共有东海基金、南华基金和瑞达基金实现扭亏为盈。

九泰基金则是上半年唯一扩大亏损的机构,其净利润同比从-0.17亿元继续下挫至-0.31亿元。公开信息显示,公司最新在管产品净值规模为18.36亿元,基本全部为权益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