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遭受“五十年未见”打击,是哈马斯的绝望回应

更新时间:2023-10-09 08:11:39作者:无忧百科

以色列遭受“五十年未见”打击,是哈马斯的绝望回应

当地时间10月7日凌晨,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武装人员对以色列占领区发动突然袭击,在短时间内发射5000枚火箭弹,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以国防部承认被俘的军民数量“史无前例”,全国宣布进入“战争状态”,

巴勒斯坦卫生部门透露,以色列军方随后对加沙地带的大规模空袭已造成巴勒斯坦人198人死亡、1600多人受伤。随着以军对黎巴嫩境内“声援”哈马斯的炮火做出还击,冲突局势正朝进一步升级的方向发展,刚刚开启“和解潮”的中东地区局势,又被巴以冲突这个“世纪难题”蒙上了阴影。

哈马斯的袭击如何给以色列造成了重大伤亡?袭击者的意图是什么?以色列的还击将怎样冲击地区安全局势?大国的中东角力与权力争夺如何令巴以冲突成为“死结”?围绕相关问题,观察者网专访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刘中民,为读者带来解读。

【采访/观察者网 郭涵】

观察者网:哈马斯选在当地时间10月7日凌晨发动突然攻击,令以色列方面猝不及防、死伤惨重。这一天恰好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五十周年的日子。以色列情报部门却毫无察觉、未做准备,引发了许多讨论。您如何评价这次袭击的特点与对以色列的冲击?

刘中民:相比往年爆发的巴以冲突,这次的袭击确实有比较大的变化。从2008年、2012年、2014年到2021年,隔三差五就会爆发巴以冲突,但基本模式都是巴勒斯坦方面先对以色列发动小范围的袭击,引发以军的反击,并且冲突烈度比较低。

这一次,哈马斯发起了可谓是自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规模空前的袭击,采用了海陆空立体渗透,在海上和陆地都突破了封锁与隔离墙,还使用了滑翔伞,并且缴获以色列的坦克,袭击定居点。目前已经造成以色列方面上百人死亡,这种程度的打击可以说是以色列五十年来未见的。


哈马斯武装人员乘坐动力滑翔伞渗透进以色列占领区,并拍摄了视频 图自:社交媒体

第二点是以色列情报部门完全没有收到预警。按说以色列的军事情报机构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在过去的中东战争中也发挥了突出作用。但他们却完全没有察觉哈马斯的袭击包括前期准备工作。这样一层冲击确实带有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色彩,当年正是埃及与叙利亚军队的突然进攻,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

如果说还有第三点值得关注,那就是袭击反映出以色列军队的一种疲态,背后也有国内政治的影响。一方面,巴以冲突近年来呈现常态化的特征,以军的做法是,只要哈马斯武装发动挑衅,就会以10倍的程度报复。因此,以军长期认为巴勒斯坦方面没有能力对他们造成致命打击,思想上出现了麻痹与松懈。

此外,以色列去年围绕司法改革问题出现了国内社会撕裂,许多青年都通过拒绝服兵役的方式来抗议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司法改革,这可能也影响到以军的士气。

观察者网:哈马斯及其他武装组织发布声明宣称,除了报复以色列对阿克苏清真寺的亵渎以及对平民的屠杀外,这次袭击也试图通过俘虏以色列军民来作为交换的筹码。您怎么评价袭击者的意图?

刘中民:近年来,以色列通过在约旦河西岸发动打击,以及围绕阿克苏清真寺爆发的零星冲突,抓捕了不少巴勒斯坦方面包括哈马斯的人员。我认为互换俘虏可能是哈马斯在具体层面的诉求之一,但发动这次袭击的主要意图远不止于此。

哈马斯的真正动机更多是在向以色列,阿拉伯世界乃至巴勒斯坦内部宣泄对于当前巴以关系严重失衡状态的不满,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是对美国推动的一种畸形的阿以关系“正常化”做出反应。这次袭击的一大背景是,美国正在促成以色列跟沙特阿拉伯关系正常化的谈判。近期美国也放出许多风声,包括给巴勒斯坦、沙特提供多少补偿,换取对方接受《亚伯拉罕协议》。

从1979年埃及、以色列关系正常化以来,22个阿拉伯国家中已经有6个国家陆续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而沙特又是阿拉伯世界中最大的一个国家。特别是自“阿拉伯之春”以来,沙特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如果沙以关系正常化,将意味着巴勒斯坦问题被进一步边缘化。从这个层面来说,哈马斯甚至是带有一丝殉难的悲剧色彩,试图通过各种行动宣泄对巴勒斯坦问题边缘化的强烈不满,抗议美国推动的《亚伯拉罕协议》。

第二层是对巴以关系严重失衡的一种抗议。近年来,以色列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安全层面,对巴勒斯坦的控制越来越强。尽管在1988年才正式建国,但巴勒斯坦远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连加沙地区的税收都被以色列掌控。自2000年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困境以来,以色列在巴以关系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双方陷入了恶性循环。只要巴勒斯坦、哈马斯方面做出一些反应,以色列就会强硬还击。


沙特王储萨勒曼9月中旬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谈到了沙以关系正常化的进展,但没有提及巴勒斯坦建国的问题,引发沙特在巴以问题上立场可能出现倒退的猜测

因此,哈马斯也寄希望于通过极端方式来扭转不利局面。这次袭击则让全世界看到,以色列被打痛了。

第三个层次则是哈马斯对巴勒斯坦内部,阿巴斯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不满,因为后者既无法争取通过跟以色列谈判来解决巴勒斯坦建国的问题,同时其内部的腐败与不作为也引发了哈马斯的强烈不满。

观察者网:袭击事件发生后,沙特迅速呼吁停止军事行动升级,而伊朗议会有议员对袭击表达支持。此外,黎巴嫩的真主党势力表示正密切关注局势。如何评价阿拉伯国家及相关势力对这次袭击表态?以色列下一步的还击将如何影响地区安全局势?

刘中民:从道义层面出发,阿拉伯国家肯定会对巴勒斯坦表示同情,对以色列表示谴责。但是,目前整个中东在官方层面明确反对以色列的国家,实际上仅剩下伊朗和叙利亚。这可以理解,自叙利亚危机出现以来,以色列就多次向叙利亚境内目标发动打击,而叙利亚也得到了伊朗的支持。黎巴嫩的真主党只是一个什叶派政治力量,他们长期同以色列对抗,会比较明确的支持哈马斯。

至于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已经同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国家,他们的态度基本跟沙特保持一致,仅限口头谴责,不会发出强烈的声音。

下一步取决于事态的发展,如果以色列做出过度激烈的报复,即按照过去的惯例,让巴勒斯坦方面付出十倍于己的代价,不排除会导致巴勒斯坦方面上千人的死亡。一旦出现这样的结果,则沙特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谈判恐怕也会停摆了。如果届时沙特还要追求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将在整个阿拉伯世界面前陷入道德困境。

此外,这次袭击事件的一个疑点在于,哈马斯武装发射的5000枚火箭弹是怎样神不知鬼不觉地被运进加沙地带的?过去哈马斯在埃及和加沙地带边境挖了很多地道,通过走私的方式运进武器。近年来埃及同以色列合作管控边境,效果比较好。因此,以色列下一步恐怕会把边境管控不力的责任推给埃及方面,并施加外交压力。

最后是伊朗,伊朗同以色列的关系可以说是中东地区最具对抗性色彩的关系。这几年不管是土耳其同沙特还是沙特同伊朗之间,中东国家频现“和解潮”,但唯独伊朗同以色列的关系,可以说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始终处于一种针锋相对的状态。特别是自叙利亚危机出现以来,伊朗派出大量民兵支援叙利亚,在叙以边境地区保持了强大力量,也同哈马斯武装关系密切。因此,尽管目前没有确凿证据,但哈马斯能成功发动这种大规模协调袭击,背后很可能与伊朗有关系。

应该说伊朗这些年也是吃了不少亏。不管是国内的核物理科学家遭暗杀,还是核工业设施遭到网络袭击,在伊朗看来幕后黑手都是以色列。对于以色列下一步的军事还击升级,我想伊朗也会进行应对。

因此,就目前的局势来看,如果以色列升级巴以冲突,将战火延烧到黎巴嫩和叙利亚,甚至演变成同黎巴嫩真主党乃至同伊朗的直接冲突,爆发第六次中东战争的风险也不能完全排除,这需要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当地时间10月8日,以色列军方称炮兵已对黎巴嫩境内发射的迫击炮火力做出还击 图自:澎湃影像

观察者网:这次哈马斯的大规模袭击会对以色列内政产生怎样的影响?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这会进一步弥合因司法改革而撕裂的以色列社会,让其团结起来吗?

刘中民:目前还很难准确下判断。从短期来说,当以色列这样的国家面对外部威胁的时候,对哈马斯的报复打击会成为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此外,这次袭击之所以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就是因为哈马斯的力量深入到以色列的定居点及犹太人社区内部。内塔尼亚胡在演讲中使用了“渗透”一词,强调哈马斯已经渗透进以色列,整个国内安全环境存在非常大的隐患。如果双方只是隔着边境线相互交火,所造成的损失不会这么大。

这次袭击可以说对以色列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心理造成了重创。因此,内塔尼亚胡的当务之急是通过尽快打击哈马斯的力量来保障国内安全,同时安抚社会情绪,重建社会信心和国家凝聚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短期内袭击事件会有利于内塔尼亚胡的执政,以色列国内的注意力也可能会暂时把司法改革问题抛在一边,优先解决安全问题。

但是从中长期角度看,这次事件对内塔尼亚胡的执政利弊如何还不好说。毕竟以色列付出了如此惨重的损失,现在国内一些反对派势力也在强调追责。如果事后开展的调查评估发现,内塔尼亚胡在强行推动司法改革、导致国内社会撕裂的背景下,对国家安全问题有重大的疏忽或过失,这位自1999年以来的以色列政坛“不倒翁”,他的政治命运有可能面临终结。

此外,对这次袭击事件的调查也可能引发以色列国内对安全政策的反思,哪怕已经武装到牙齿,以色列也无法完全解决自身面临的安全问题。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火箭弹,他们津津乐道的“铁穹”防空系统也彻底瘫痪了。以色列未来应思考究竟该如何重塑自身的安全观,是与巴勒斯坦继续对抗,还是寻求通过对话与和解来保障安全?

至少近年来,以色列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可以说是偏执、固执到了极点,即不断地通过壮大自身力量、靠拳头说话来保障安全。而正如这次袭击所体现的,这样一种安全观无法解决以色列的安全问题。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形容10月7日是以色列“最黑暗的一天”

观察者网:这次对以色列的大规模袭击同美国的中东政策有何关联?

刘中民:过去历届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是毫不动摇,以色列也是收到美国对外援助最多的国家。尽管目前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美国为援助乌克兰已经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但以色列依然是美国在中东不可或缺的盟友,因此,美国肯定会向以色列提供各种支持与援助,不管是道义、政策层面,还是经济军事层面的援助。

然而,支持以色列很容易,但在中东地区政策或战略层面,美国一方面需要从中东抽身,一方面希望实现中东局势的相对稳定,如何处理这样一对目标间的矛盾确实是美国目前面临的比较大的困境。最近三年来中东国家间的“和解潮”,实际上同美国降低干预力度有比较大的关系。但是另一方面,美国又不甘心区域影响力落后俄罗斯与中国,这在俄乌冲突的问题上已经得到了体现。

当决定从中东抽身的美国就俄乌冲突问题寻求盟友支持时,实际上美国的中东盟友是“不给力”的。不管是石油增产的问题还是对俄乌冲突站队,沙特等中东石油国家都没有遵循美国的要求。因此,美国既想减少投入,又想要稳定中东,还要排斥俄罗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上升,这是美国近年来中东政策问题的症结,它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平衡。

所以我们看到,今年以来,美国又做出了一些看似回归中东的动作,包括提出建立“印欧经济走廊”计划,明显有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力的意图。美国试图促成沙特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也是想要抓住盟友。

最近几天以色列遇袭的新闻占据了头条,而10月5日叙利亚霍姆斯军事学院发生的爆炸袭击事件反而没有引发太多关注。但这次爆炸已经造成近130人死亡,是很严重的恐袭事件。前几天,美国又在叙利亚上空把土耳其的无人机打了下来。虽然目前还无法判断一系列事件的原委和内在逻辑联系,但是短期看,美国显然有再度搅动叙利亚局势的动作。

这次巴以冲突背后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美国试图强推《亚伯拉罕协议》。美国是巴勒斯坦问题被边缘化最大的外部责任者,美国提出把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的问题分开,搞“双轨制”,也就是阿拉伯国家可以在不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前提下,同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哈马斯毅然决然发动这种程度的攻击,实际上就是对美国双轨制政策的绝望反应,也是美国强推《亚伯拉罕协议》政策失败的一个结果。

反过来说,这也证明了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一贯政策主张是靠得住、正确的。实现中东地区和平与公正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这两件事分不开。

围绕巴勒斯坦问题,中国始终坚持“两国方案”,支持按照1967年的边界,也就是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号、338号决议,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当然中国也强调了政策的这种平衡性,以色列的生存权利也应该得到保障。

当前巴以问题困境的一个症结是,随着双方之间上演冲突的恶性循环,加上美国的政策越来越朝偏袒以色列的方向发展,导致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中国也看到了问题的复杂性,这不是靠某一方的意志把一个方案强加给巴以双方就能够解决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