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是怎样把土耳其势力从黑海北岸和东岸挤出去的?

更新时间:2023-10-02 09:11:37作者:无忧百科

俄罗斯是怎样把土耳其势力从黑海北岸和东岸挤出去的?

9月初,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见到访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这是俄土两国领导人近一年来首次面对面会谈。不出所料,这次会谈的议题自然离不开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

在此次黑海粮食走廊问题上,土耳其可谓不遗余力从中斡旋,不断提出恢复协议或达成替代方案,以期重拾莫斯科与基辅之间“关键中间人”的外交声誉。

然而在历史上,俄罗斯和土耳其之间却围绕着黑海大打出手。在上篇文章中,我们梳理了黑海周边区域地缘博弈的总体状况和历史进程。显然,历史博弈过程中的一二号主角,非俄罗斯和土耳其莫属。

第一至第八次俄土争霸系列战争概览

历史上的土耳其也曾经是无比辉煌的。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早期,它的扩张野心与后来的沙皇俄国相比不遑多让。面对周边小国的领土,无论是肥沃还是贫瘠,奥斯曼帝国的做法一般都是先吞了再说。鼎盛时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版图达到了550万平方公里,北到多瑙河、东到美索不达米亚、南边的阿拉伯半岛大部和西南边的北非区域,以及地中海、红海、黑海都在其控制之中。

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攻克东罗马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成就了历史上的高光时刻。此时的俄罗斯还只是黑海北面东欧平原上一个刚刚崛起的小公国。1469年,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孔齐亚·帕莱奥罗格公主奉教皇保罗二世之命,嫁给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教皇本想通过这种方式,将分裂的东正教和天主教会统一起来,然而却并没有成功。随后伊凡三世娶了拜占庭最后一位王妃索菲亚,开始以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尊拜占庭双头鹰标志为国徽,甚至给莫斯科也加上了“第三罗马”的称谓。


俄罗斯历史纪录片中的伊凡三世与索菲亚公主

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矛盾”就显而易见了——俄罗斯人所信奉的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为首,但这座“圣城”却处于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之下,并被伊斯兰教包围。于是,莫斯科公国作为前拜占庭帝国的所谓“继承者”,将拜占庭帝国“身死国灭”的仇恨转化为收复“圣城”,驱逐异端的“神圣使命”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也是俄土两个国家和民族围绕黑海及其周边地域展开残酷争夺的重要意识形态因素。

17世纪下半叶开始,奥斯曼帝国国力日衰,逐步坐稳了“西亚病夫”的宝座;而沙皇俄国通过1654-1667年的俄波战争和1676-1681年的第一次俄土战争,确立了对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的统治后,加速推行南进政策,为夺取黑海出海口,进而控制黑海两海峡,并向巴尔干扩张,从而引发了随后九次与土耳其的大规模战争。

另外,俄土两国之间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也掺杂了希腊、英国、法国、奥地利等许多第三方因素,这些国家和政治军事力量的参与也在客观上给俄土两国的博弈和争端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686-1700年俄土战争是双方之间的第二次大规模战争。1686年,俄国参加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反土“神圣同盟”。1687、1689年,俄军10余万人由В.В.戈利岑指挥,两次远征土耳其属国克里米亚汗国,均因水源和粮草被当地鞑靼人和土军断绝而失败。

1695年,沙皇彼得一世率3万余人远征扼守亚速海出海口的土军要塞亚速,因部队战斗力差且缺少海军配合,导致大败而返。1696年,彼得一世率军7.5万余人在新组建的小型舰队配合下再次远征,终于攻克亚速。因北方战争爆发,俄国于1700年8月与土耳其签订《君士坦丁堡和约》,亚速归属俄国。


身处亚速海前线的彼得一世

北方战争爆发后,彼得一世并未放弃南进目标。1709年波尔塔瓦之战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率残部进入土耳其。1710年11月,土耳其对俄宣战。第二年夏,俄军主力4万余人挺进多瑙河下游,在普鲁特河畔陷入10万土军和7万克里米亚汗国军队重围,在弹尽粮绝情况下被迫于7月23日签订《普鲁特和约》,亚速重归土耳其,俄国南进企图受挫。这也就是第三次俄土战争。

在1735-1739年的第四次俄土战争中,俄军在克里米亚和亚速两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1736年5月底,布尔哈尔德·克里斯托夫·冯·米尼赫率4万俄军攻占彼列科普和克里米亚汗国首都巴赫奇萨赖,但因伤亡过重和补给困难而被迫撤退。6月,彼得·冯·拉西率俄军一部在海军支援下攻占亚速。1737年,两路俄军先后击败克里米亚汗国军队,攻占奥恰科夫。

同年,奥地利参加对土作战,连连受挫。1739年初,俄军为配合奥军在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的行动,向摩尔多瓦发起进攻,攻占首府雅西,迅速扭转局。但奥军因战争失利与土单独媾和,俄国因面临瑞典进攻威胁也被迫与土议和,9月与土签订《贝尔格莱德和约》,放弃所占地区,但再次取得亚速。


克里米亚汗国骑兵对抗俄军方阵

1767年,俄国以保护东正教徒为由派兵入侵波兰。次年10月,土耳其对俄宣战。这场从1768年打到1774年的战争就是第五次俄土战争。

开战伊始,俄军兵分两路发动进攻:约8万人的西路军为主攻方向,由彼得·鲁缅采夫指挥渡过德涅斯特河向多瑙河沿岸推进,至1771年底控制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东路军4.8万人由尤里·多尔戈鲁基指挥,从亚速进军克里米亚,至1771年6月占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另外1770年7月5日到7日,由斯皮里多夫上将指挥的俄国舰队(30艘舰船)在“切什梅海战”中,击败了土耳其水师提督哈桑·贝伊指挥的舰队(72艘舰船),使俄国海军完全控制了爱琴海。


《夜间的切什梅海战》(艾瓦佐夫斯基,1848年,乌克兰费奥多西亚艾瓦佐夫斯基国家画廊)

1772年,土方求和,因俄方条件苛刻未能达成协议。1773年4月,俄军在巴尔干战场发动攻势,强渡多瑙河,突袭图尔图凯。1774年,俄国为尽早结束战争再度加强攻势,其先头部队越过巴尔干山脉,威胁君士坦丁堡。当年7月,双方签订《小凯纳尔贾和约》,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俄国取得第聂伯河、布格河之间地区以及黑海自由航行权。

1776年秋,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命令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率军占领克里米亚。1783年,俄国正式兼并克里米亚,并在塞瓦斯托波尔建立海军基地。1787年,俄国向土耳其提出对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的统治权,并要求把整个黑海以北地区划归俄国。8月,土耳其对俄宣战,双方各投入20多万兵力。第六次俄土战争开始。

第一次激战发生在第聂伯河口的金布恩,俄军阻止土军进攻,打乱其战略部署。1788年7月,波将金率俄军5万人围攻黑海北岸要塞奥恰科夫,12月在海军协同下攻克该要塞,毙俘土军1.35万人。此后俄军主力集中于巴尔干战场。1789年9月,双方在多瑙河下游勒姆尼克河畔决战,土军大败,损失1.5万到2万人左右。

1790年7月19日,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乌沙科夫指挥的俄国黑海舰队16艘战舰同侯赛因指挥的18艘土耳其海军战舰,在刻赤海峡以南20到25海里处相遇,双方展开激烈炮战。战斗自12时持续到15时,土舰队受重创,被迫退出战斗。此次刻赤海战也间接配合了陆军的进攻行动。


刻赤海战的俄方指挥者——乌沙科夫海军上将

1791年6月,Н.В.列普宁率3万俄军渡过多瑙河,7月在默钦之战中重创土耳其宰相优素福帕夏指挥的军队。1792年1月,双方签订《雅西和约》,土耳其承认俄国兼并克里米亚并宣布放弃格鲁吉亚,将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地区划归俄国。至此,整个黑海北岸地区纳入俄国版图。

1806-1812年的第七次俄土战争,起因于俄国干涉奥斯曼帝国属国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内部事务。1806年11-12月,俄军3.5万人越过德涅斯特河侵入两公国。此后,俄军多次发动进攻,但战果甚微。1809年,俄军渡过多瑙河攻占若干土军要塞后,双方在多瑙河畔近千公里战线上对時。从1811年7月到12月,俄军将领М.И.库图佐夫采取诱敌深入、伺机歼敌战法,在鲁什丘克和斯洛博齐亚地区击败土军。1812年5月,双方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俄国取得比萨拉比亚和西格鲁吉亚。

1821年,希腊爆发反抗土耳其统治的独立战争。当年3月,希腊侨民秘密革命团体“友谊社”先后在摩尔多瓦和希腊本土发动起义,各地人民奋起响应。10月5日,起义军攻占伯罗奔尼撒首府特里波利斯。至此,除少数孤立据点外,伯罗奔尼撒全境获得解放。


希腊独立运动

1822年1月初,希腊召开第一届国民议会,宣布希腊独立并颁布宪法。土耳其政府迅即调兵镇压。3月,希俄斯岛居民2.3万人遭屠杀,4.7万人被卖为奴。6月,土耳其派兵近3万人进军伯罗奔尼撒半岛,希腊军民英勇抵抗,利用复杂地形设伏,几乎全歼土军。后来起义军领导人发生内讧,起义力量严重削弱。

在土耳其苏丹请求下,1825年2月奥斯曼属国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派其子易卜拉辛率陆、海军9万人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的麦索尼登陆,侵入半岛腹地。1826年4月,战略要地迈索隆吉翁被土埃联军长期围困后失陷,雅典也于当年8月陷落。至此,希腊大部国土沦丧,起义严重受挫。

但希腊人民坚持斗争,民族独立战争也得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同情和支持。英、法、俄三国为争夺对该地区的控制权而出面干涉,于1827年7月签订《伦敦条约》要求土、埃两国撤军,遭到拒绝。10月,三国联合舰队在纳瓦里诺海战中摧毁土埃舰队,随后法国出兵占领伯罗奔尼撒。一年后,埃及被迫撤军。


《纳瓦里诺海战》(艾瓦佐夫斯基,1846年,俄罗斯圣彼得斯堡捷尔任斯基博物馆)

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俄国于1828年4月对土耳其宣战,第八次俄土战争开始。俄军出兵15万人渡过普鲁特河,再次占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随后渡过多瑙河向南推进,企图在入冬前直取君士坦丁堡。但由于准备不足,加之巴尔干山脉大雪封山,被迫转入冬营。1829年6月,俄军再度发起攻势,在库列夫恰附近击败土军,并乘胜翻越巴尔干山脉,于8月攻占阿德里安堡(今埃迪尔内),其先头部队距君士坦丁堡仅60余公里。

俄军的胜利引起西方列强干预。9月,双方签订《阿德里安堡和约》,土耳其承认多瑙河口和黑海东岸广大地区归属俄国,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对俄国商船开放,多瑙河两公国自治并受俄国保护。而就在这两年中,希腊利用土耳其陷入俄土战争的有利时机解放大片国土。1830年4月,土耳其被迫接受《伦敦条约》,承认希腊独立。同时,希腊独立战争也促进了巴尔干其他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崩溃。

克里米亚战争——“世界大战”的鼻祖

19世纪上半叶,沙皇俄国为实现夺取君士坦丁堡、控制黑海海峡的既定目标,加紧向近东扩张,与英、法发生尖锐矛盾。英国为确保其与印度陆路交通的安全并进一步扩张其在近东的势力,力图挫败俄国称霸近东的图谋。法国在土耳其有大量投资,亦企图进一步控制近东。英、法虽有矛盾,但都反对俄国在近东扩张。

最终,俄国为争夺近东地区势力范围,与英、法、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撒丁王国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战争。这场事实上的第九次“俄土战争”从1853打到1856年,因后来的主战场在克里米亚半岛,也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或“东方战争”。

战争导火线是所谓“圣地”问题,即分别得到法国和俄国支持的天主教徒与东正教徒因争夺耶路撒冷(当时属土耳其)伯利恒教堂管辖权而发生的争执。1852年,土耳其政府将“圣地”交给天主教掌管,引起俄国不满。1853年3月,沙俄要求土耳其承认它对土境内东正教徒拥有特别保护权,遭拒绝后于7月出兵占领土属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10月16日,土耳其在英、法支持下对俄宣战。


第0次世界大战——克里米亚战争示意图

战争爆发时,俄国陆军约100万人(其中可用于对外作战的兵力70万人),火炮1400余门;海军战舰约380艘(其中黑海舰队178艘),兵力9万余人。但俄军装备较为落后,陆军装备的燧发滑膛枪射程很短,舰队也基本上由陈旧的帆船组成。法国陆军总兵力50余万人,火炮约1200门,海军战舰170余艘;英国陆军16万余人(投入克里米亚战争的兵力仅5万人),海军战舰200余艘。

英、法陆军训练水平较高,装备先进的线膛步枪,火炮射程远,便于机动;海军战舰多数为蒸汽动力,机动性强。土军总兵力40万人,战舰70艘,装备和训练较差。撒丁军约8万人,用于对俄作战的兵力仅1万人。英、法、土、撒联军总兵力达100余万人,战舰440余艘,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俄军。

战略规划方面,俄皇尼古拉一世最初误判形势,认为英、法不会参战,因此原作战计划规定陆海协同作战、集中兵力直取土首都君士坦丁堡,后决定首先攻占锡诺普等地;而英、法、土、撒联军企图在克里米亚、高加索、波罗的海沿岸、远东等战略方向同时对俄作战,受挫后改为集中兵力进攻克里米亚;土军统帅部则计划在巴尔干地区实施防御,在高加索方向展开进攻。

这场战争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853年7月至1854年9月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巴尔干战区,1853年11月至1854年1月,奥美尔帕夏率14万土军同М.Д.戈尔恰科夫指挥的8万俄军对峙,先后在奥尔泰尼察和切塔泰地区击败俄军。1854年3月,俄军渡过多瑙河,突破土军防线,攻占伊萨克恰和图尔恰,但5月在围攻锡利斯特拉要塞时遭惨败。6月,俄军摄于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压力,撤出多瑙河两公国。至此,巴尔干战区的作战行动以俄军失败告终


克里米亚战争巴尔干半岛方向作战经过

在高加索战区,1853年11月到12月,俄军先后在阿哈尔齐赫和巴什卡德克拉尔附近挫败土军进攻。在黑海海域,1853年11月,土耳其分舰队的16艘舰艇在海军中将奥斯曼帕夏指挥下驶入锡诺普湾锚泊。11月30日晨,П.С.纳希莫夫海军中将指挥的俄国分舰队9般舰艇以双纵队突然驶入锡诺普湾,于正午时分开始炮击土耳其舰船。晚上17时许战斗结束,土耳其损失舰船15艘,死伤约3000人,奥斯曼帕夏重伤被俘;俄国数艘舰船受轻伤,伤亡240余人。

此战是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也是沙俄海军最后一次重大胜利。此后俄国舰队夺取黑海制海权,使高加索战场的土军失去了海军支援。


锡诺普海战过程示意图

1854年1月,英法舰队开进黑海,随后与俄国方面互相宣战。6月到7月,英法联军5万人在瓦尔纳登陆,海军则将俄黑海舰队封锁于塞瓦斯托波尔。与此同时,联军在波罗的海、白海和远东堪察加半岛等地实施进攻,但均未取得重大战果。

1854年9月到1856年3月为战争第二阶段。1854年9月14日至18日,联军6.2万人在英军少将F.拉格伦勋爵和法军元帅A.J.L.de圣阿尔诺指挥下,在克里米亚半岛西岸叶夫帕托里亚登陆,企图南下进攻塞瓦斯托波尔。20日,拥有5.5万人和112门火炮的联军突破俄军阿利马河防线,向塞瓦斯托波尔逼进。俄守军由В.А.科尔尼洛夫海军中将指挥,为加强要塞防御在港湾入口处沉船封锁,并新建20余座炮台,火炮由172门增至341门。

鉴于俄军重点加强要塞北区防御,F.拉格伦将军和法国F.C.康罗贝尔将军指挥的联军迂回到要塞东南的巴拉克拉瓦,企图从南面实施进攻。俄军在В.А.科尔尼洛夫海军中将和П.С.纳希莫夫海军上将率领下沉舰封锁港口,抢修城防工事,准备固守。10月17日,联军首次炮击要塞,长达11个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之战正式开始。

10月25日和11月5日,俄军先后向占领巴拉克拉瓦和因克尔曼的联军实施反击并受挫。11月14日至次年6月10日,联军以三次大规模炮击和多次地面攻击压缩包围圈,但未能攻克要塞以东的制高点马拉霍夫岗。1855年8月16日,俄军得到增援后向黑海以西的法军阵地实施反攻,再次受挫。8月17日和9月5日,联军再次进行两轮炮击,摧毁俄军大部工事,随后于9月8日发起总攻,攻占马拉霍夫岗,控制要塞南区。俄军炸毁残存工事和全部舰船后撤离塞瓦斯托波尔。


冒着炮火坚守塞瓦斯托波尔的俄军

在近一年的战斗中,俄军伤亡约10.2万人,联军伤亡约7.3万人,双方均有大批高级将领阵亡,俄黑海舰队司令纳西莫夫、塞瓦斯托波尔城防司令科尔尼洛夫、联军总司令拉格伦皆重伤而亡。此战对联军取得克里米亚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在高加索战区,俄军于1855年11月迫使驻卡尔斯的土军投降,但未能挽回败局。至1855年底,因战争消耗巨大,英法间的矛盾激化,交战双方开始议和。1856年3月,双方签订《巴黎和约》,规定相互归还所占领土,共同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关闭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中立化,俄、土不得在黑海拥有舰队和基地;比萨拉比亚南部划归摩尔多瓦。

战争中,俄国军事力量受到沉重打击,共损失50余万人。从军事上看,俄罗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战前对形势判断失误,战略上树敌过多;统帅部因循守旧,指挥无方;战术呆板、落后,在对方火力加强的情况下继续采用密集的纵队队形作战;轻视火力,装备落后,片面夸大刺刀的作用等。但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难以抗衡英、法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联军方面的损失也不可谓不多:土耳其40万人,法国9.9万人,英国2.2万人。战争中联军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行动迟缓、协同不力、后勤保障薄弱等。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联军营地

这次战争是世界历史中第一次出现的大规模现代化战争。交战各国将很多新式武器装备、新的军事技术和新的战争手段投入到了此次战争中,因此克里米亚战争也可以说是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开端。在这场战争中,线膛步枪、蒸汽炮艇等新式武器首次开始投入使用,铁路和电报技术也开始大规模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得交战各方的火力大为加强,军事行动本身也变得空前激烈。

还有巴拉克拉瓦战役中英军著名的“轻骑兵冲锋”;锡诺普海战中史上最后一次木制风帆战舰对决;在联军后方积极护理伤员并最终开创了现代医疗护理事业的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塞瓦斯托波尔城外四号棱堡指挥炮兵连队英勇作战的列夫·托尔斯泰中尉;以及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天气预报、第一个职业战地记者(威廉·拉塞尔)、第一位战地摄影师(罗杰·芬顿)、第一次战场对表的出现,都成为这场战争也为后世留下的众多“名场面”。



参加克里米亚战争但分属不同阵营的南丁格尔与托尔斯泰

除此之外,这场战争过后的世界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英法两国彻底成为了欧洲的领导者,并加快了他们殖民的步伐。对俄国来说,战争的失败导致国内农奴制危机加深,战后被迫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另外俄国为了弥补战争亏空,被迫将170多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地区以700万美元外加20万美元手续费的价格卖给了美国,平均每英亩土地仅值两美分。随着后来此地勘探出大批矿产资源,美国无疑成为了这笔交易的最大赢家。

后“克里米亚战争”时代的俄土军事博弈

俄国经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逐渐医治克里米亚战争的创伤,经济、军事实力得到恢复和加强。1877年4月,俄国利用巴尔干地区期拉夫民族运动高涨之机对土宣战,出动40多万军队在巴尔干和高加索两个战场发起进攻,第十次,也是最后一次专门意义上的“俄土战争”开始。

6月,俄军主力强渡多瑙河,经三次交战未能攻克战略要地普列夫纳。随后俄军改用围困战法,在近4万罗马尼亚军队配合下,迫使被围土军在年底投降。随后,俄军在保加利亚军队支援下冒着严寒越过巴尔干山脉,以迁回包围战法击败土军,1878年1月4日攻占索菲亚,20日攻陷阿德里安堡,随后进逼君士坦丁堡。由于英国干涉,俄军未能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

1月31日,双方停火;3月3日签订《圣斯特凡诺和约》。俄国建立了受其保护的“大保加利亚国”,并获得大片土地和巨额赔款。俄国的得手引起欧洲列强不满。同年6月到7月,柏林会议对和约作了修改,俄国仅得到克里米亚战争中失去的南比萨拉比亚以及巴统、卡尔斯等地。通过长达近两个世纪的战争,俄国扩大了疆域,其南部边界进到普鲁特河、黑海、高加索山脉一线;奥斯曼帝国则更加衰败,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俄土两国代表签署《圣斯特凡诺和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加入同盟国集团对俄作战。俄军企图抢先攻入土属亚美尼亚,以粉碎土军的进攻计划。由Г.Е.别尔赫曼指挥的俄军高加索集团军主力“萨勒卡默什支队”越过边界,击退土军先遣队,于12月初前出至马斯拉哈特、尤兹韦兰、阿尔迪一线。由哈桑·伊泽特帕夏指挥的土军第3集团军(辖第9、第10、第11军)计划以第11军从正面牵制俄军,以第9、第10军向北经奥尔图、巴尔德兹对俄军萨勒卡默什支队实施深远迁回,切断其与后勤供给基地的联系,将其歼灭在萨勒卡默什地区并进而夺取卡尔斯和格鲁吉亚。此时土军整体实力(121个步兵营、22个骑兵连,共15万人、263门火炮)对俄军(114个步兵营、127个骑兵连,约10万人,304门火炮)略占优势。

12月22日,土军第9、第10军发起进攻,击退俄军奥尔图支队,25日攻占巴尔德兹,深入俄军主力后方。因道路崎岖,风雪交加,且指挥与协同不力,土军在进攻中遭受重大损失。俄军萨勒卡默什支队在土耳其第11军突击下,退守边境一线,并增调援军加强萨勒卡默什地域的防御。29日,俄军实施反击,至31日稳定了态势,并迫使土军于次年1月2日撤退。一天后俄军转入反攻,围歼土第9军残部,并于17日至19日将土军击退至原出发阵地。此役俄军以伤亡(含冻伤)约2.6万人的代价歼灭土军9万人(其中3万人冻死),为向土耳其领土纵深推进创造了条件。

随着“一战”的结束,帝国体制下的俄土军事博弈也随之“翻页”。战后俄土两个帝国均宣告解体,而在新的国家政权建立之后,黑海地缘博弈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俄罗斯版画:土耳其人在萨勒卡默什的失败

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俄土军事博弈中,19世纪中前期历次战争中产生的战役诸要素在后续的战争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比如大兵团作战、线膛枪炮,以及铁路和战地电报通讯的应用越来越成熟;武装斗争的规模扩大了,不同战区的战斗行动均在宽大正面和大纵深展开,彼此紧密联系,战争烈度高,持续时间长;在部队指挥方面,司令部的作用也增大了。

战术方面,后续战争显示了枪炮火力以及各兵种协同行动对夺取战役胜利的重要性、向新的战斗队形——散兵线转化的必要性,以及使部队学会利用地形的必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战争的经验还表明,必须用射程更远的火炮和能够发射重磅爆破弹的曲射火炮以及各种工程器材装备部队,并训练部队掌握野战工程学。交战地域的特点也促使产生了克服水障碍和翻越山脉,以及在这种条件下组织指挥部队的新方法。

结语

总之,从17世纪到19世纪,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亚等地区的控制权,前后开展了十次大规模战争,战火前后延续长达241年,是欧洲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系列战争。通过对这10场系列战争的观察与梳理,战役和战术层面的规律已在前文作了适当的阐述。最后笔者想依托自身的归纳与思考,总结出这一系列地缘博弈战争的三条战略规律:

第一,硬实力的比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缘竞争的结果。俄罗斯和土耳其两个国家,作为大名鼎鼎的“帝国主义链条薄弱环节”和“西亚病夫”,二者的绝对实力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算不上先进水准的。但是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俄土地缘角逐中,俄罗斯逐步凭借着自身的实力,硬是一步步把土耳其的势力从黑海北岸和东岸挤了出去。在这个过程中,领土面积、人口数量、自然资源保有量和军事技术都不占优势的土耳其,在面对“弥赛亚精神”泛滥的俄罗斯的进取态势之时,经常显得力不从心,顾此失彼。

第二,两国角逐过程中,经常有第三方势力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一点也很好理解。黑海地缘角逐过程并不是完全在两国之间孤立展开的,无论是克里米亚汗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还是后来的英国和法国,这些国家、民族和地域也都曾深度参与俄土博弈过程当中,甚至某些时期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与俄土黑海博弈相关的第三方力量本身或其内部出现的一些状况,又极其容易被俄罗斯或土耳其利用,当成攻击或弹压对方的借口,最终上述情况发展到极致后,也无一例外成为了俄土地缘战争的导火线。

第三,不管是哪一方,在面对地缘竞争的局势之时,还是以利益导向为主。为了自身的利益,俄国与英法两国可以在支援希腊独立运动之时通力合作,共同打击土耳其的军事力量;仅仅过了不到三十年,同样是为了利益,英法两国又选择与土耳其合作,而对昔日的盟友俄国大打出手。而英法两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共同应对俄国的同时,也不妨碍两国之间“各怀鬼胎”,甚至激化矛盾。至于同时期前后英法两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如北美和非洲的殖民地范围内进行的竞争和冲突,本文就不作过多的讨论了。

更重要的是,上述三条规律在现如今的黑海地缘博弈,甚至俄乌军事冲突当中也仍然可以窥见一斑。无论是实力大不如前的俄罗斯面对身为北约成员国、且“泛突厥主义”思潮泛滥的土耳其的那种“力不从心”,还是黑海地缘博弈和俄乌军事冲突过程中表面上不易察觉、但却无时无刻不在“翻云覆雨”、搅动局势的“域外势力”,亦或是在上述过程中,北约内部国家因自身利益而产生的系列矛盾,从中都能隐约看到当年俄土黑海地缘博弈的影子。这也是我们以黑海地缘为基点,以俄土两国博弈历史为轴线考察相关深层次问题,并从中得出一些理性认识和结论的现实意义。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