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在202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更新时间:2023-09-18 10:33:34作者:无忧百科

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在202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心怀科学梦想 树立创新志向

  ——在202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倪红卫

(2023年9月14日)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2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欢迎风华正茂的你们,怀揣希望与梦想,来到美丽的扬子江边、黄家湖畔继续深造,开启人生新的篇章。大家的到来,让拥有125年办学历史的武汉科技大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增强了一流学科建设率先突破的底气。祝贺你们成为承载荣光的武科大人,与学校一道共赴美好未来!

  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科技创新。从国际发展形势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殊环境需要科技创新;从国内发展形势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赖科技创新;从高校发展形势看,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承担着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责任使命,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近年来,我国在高科技领域持续创新突破: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神舟逐梦将遨游宇宙的梦想变为现实,中国天眼、人造太阳、北斗成为科技利器,5G、高铁、移动支付点亮美好生活……华为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坚持自主研发创造科技奇迹,Mate 60 Pro的成功是中国科技自信的象征,也是全球科技创新的见证。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新时代的你们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这个时代对未来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品格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员中,博士生超过30%,在读研究生超过50%。研究生在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自主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的主要来源。

  人才培养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2022年底,ChatGPT的问世掀起了新一轮AI革命,科学研究正在迎来新的范式,正加速推动人类知识生产和思维方式的再造与重构,这是中国教育不得不面对的新变化,也对高等教育的应变能力和发展质效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基地,也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当新事物出现,新趋势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能拒绝、不能盲从、更不能回避,要脚踏实地去实践、去求证。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新兴科技浪潮正在重塑着世界,同学们要积极适应这一变革,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使命中挺膺担当,与学校一道让“科技大学”实至名归。借此机会,我想以“心怀科学梦想 树立创新志向”为题,给大家的研究生学习生涯提几点希望。

  一、树立高远志向,勇攀科技高峰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研究生教育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在座的各位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只有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树立高远志向,勇攀科学高峰,才能实现个人的梦想,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早在20世纪60年代,学校就立足我国冶金、建材等高温工业,面向全球高温行业,秉持“钢铁为主体、‘焦耐’为特色”的办学定位,在耐火材料领域深耕细作,经过师生六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如今在该领域已有百余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我校2014级硕士研究生王同生,发现“国产炭砖性能指标赶不上进口炭砖”,在心里默默埋下了“国产炭砖梦”的种子,在导师李亚伟教授的指导下,研发的第三代炭砖超过进口炭砖性能水平,实现了大型高炉用炭砖由依赖进口到可选择国产的根本性转变。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希望同学们早立志、立大志,树立科学梦想,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紧密围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国之大者”,矢志接力奋斗,学好必修课,练好基本功,勇担时代重任,形成使命驱动、责任驱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突破学科壁垒,瞄准科技前沿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科技创新、科技突破和科技发展越来越依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

  走进青山校区武钢楼,同学们会发现有多个学科交叉平台。其中,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是学校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和医学等学科交叉的“学术特区”,开展学科交叉领域重大创新理论和技术研究,研究院团队签订的1.5亿元技术转让合同,创湖北高校院所单笔技术转让合同金额最高纪录。走进黄家湖校区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大楼,视神经科学与干细胞工程研究院聚焦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构建的一种新型基因编辑工具,有望为全球上百万失明者带来光明,受到国际顶级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多学科融合、多学科交叉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重大技术、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希望同学们不要把认知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了解上,要注重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养成。通过广泛阅读文献、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访问其他学科研究团队等方式,加强了解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努力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三、勤勉躬耕实践,投身科技事业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作为提升科学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科研实践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提高科学研究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刘涛教授在我校攻读研究生期间,把原始数据当作发现问题的“密码”和解决问题的“钥匙”,跟随导师张一敏教授在一线“摸爬滚打”,经常在工程现场拿着对讲机,蹲守一夜,只为获得一个数据,并把实际工程数据带回实验室分析,寻找突破口,所在团队在国内首创双循环高效氧化提钒新工艺,助力中国从“钒大国”成为“钒强国”。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平均年龄低于45岁……青年科技人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能够在攻坚克难中追逐科学梦想,在躬耕实践中突破科学极限。

  社会最需要、最欢迎有实干精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学校科研平台,抓住每一次科学实践机会,提高对科学研究的认知,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新方法、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同学们,125年来,武汉科技大学始终把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致力于培育国家亟需的一流人才。你们是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生力军,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希望你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在真学实干中夯实本领,在锐意创新中拥抱未来,在追求卓越中成就精彩人生!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在武汉科技大学下得真功夫、求得真学问、练得真本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