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亿美元建电池材料工厂,国轩高科与美国密歇根州政府签约

更新时间:2023-10-25 21:03:32作者:无忧百科

24亿美元建电池材料工厂,国轩高科与美国密歇根州政府签约

从美国密歇根州政府网站率先公布投资消息,到国轩高科正式发布投资公告,历时整整一年。

10月25日晚间,国内电池头部厂商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国轩高科拟在美国密歇根州建设电池材料项目,并委托公司全资子公司 Gotion, Inc.(以下简称“美国国轩”)与密歇根州政府及其他第三方合作伙伴共同签署相关协议。

国轩高科表示,此次在美国密歇根洲建设电池正负极材料工厂,是为完善北美地区产业链,保障北美地区锂电池生产供给安全。

项目选址密歇根州的梅科斯塔县的格林城(Green Charter Township, Mecosta County)。规划用地约276.37英亩(约1.12平方公里)。计划投资总金额23.64亿美元,具体金额将根据本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及申报审批情况等确定。资金来源为与第三方战略投资者合作共同投资。建设周期是拟自项目开工之日起至2031年12月31日。

截止目前,公司已完成相关项目建设用地的购买合同签约。美国国轩于2023年10月24日与密歇根州政府签署完毕《CRITICAL INDUSTRY PROGRAM GRANT AGREEMENT 》 《 STRATEGIC SITE READINESS PROGRAM DEVELOPMENTAGREEMENT》等协议。

协议敲定了美国国轩预期对该项目在项目期限内分期投资的金额,密歇根州政府基于该项目投资规划拨付的专项补贴。

国轩高科表示,随着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快速扩张,北美新能源锂电池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公司海外战略客户对产品供应的本土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及陆续颁布的细则将通过税务优惠等政策鼓励及支持新能源锂电池供应链的本土化发展。

对于项目的可能风险,国轩高科亦指出,“本项目系基于公司全球化战略发展需要及当前市场前景做出的决策,系未来长期项目规划,但受地缘政治变化及贸易保护的因素影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其他相关不确定因素。”

去年10月5日,美国密歇根州州政府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国轩高科美国子公司美国国轩将在密歇根州投资建设电池材料工厂,投资金额约为23.64亿美元,占地约260英亩,包括两个55万平方英尺的生产工厂和其他配套设施。2031年建成后,工厂每年将生产15万吨电池正极材料,此外,项目还将建设两个生产电池负极材料的工厂,建建成后产能将达到每年5万吨。

对比两份公告可知,项目的投资金额未变,建设完工时间也未变,规划用地略有增加,用地位置略有变化,此前州政府宣布的工厂位置是横跨梅科斯塔县的大急流镇和格林镇。

去年10月,密歇根州政府还宣布将对美国国轩的材料工厂项目拨款1.75亿美元。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关于密歇根州电池工厂项目,国轩高科相关负责人及团队进行了长期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选址、立项、环评等,可谓历经了一番艰辛。今年6月,美国当地媒体曾一度报道称项目将延期,但随后即被公司表示消息不实。


密歇根工厂规划图

今年以来,国轩高科在美国市场一路披荆斩棘。就在此前9月9日,国轩高科公告,将通过子公司美国国轩,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以南的曼特诺(Manteno)建设一家电池超级工厂。工厂计划投资20亿美元,规划用地约150英亩,产能为年产40GWh的锂离子电池包,预计明年投产。

该电池工厂项目也成为了伊利诺伊州史上金额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投资。

据了解,2015年,国轩高科在美国成立了子公司,主营动力电池的销售、研发。随着公司的运营,公司团队在美国建立起了较为深厚的人脉。

国轩高科工程研究总院院长蔡毅曾表示,“我们在美国待了这么多年,对其政策和相关流程了解得比较多,这会带来一定优势。”


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国轩高科在美国市场的接连突围,也与大众中国是其第一大股东有着微妙的关系。2021年,大众中国入股国轩高科,持股比例26.47%,为国轩高科第一大股东。截至2022年年底,大众中国对国轩高科的持股比例为24.77%。

根据全球咨询机构SNE research的统计,今年1—8月,国轩高科的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为9.1GWH,同比增加7.7%,在全球排名第九。

根据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国轩高科实现营业收入152.39亿元,同比增长76.42%,公司归母净利润2.09亿元,同比增长223.75%。 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首次实现转正至3537.01万元,同比增长120.43%,经营性净现金流1.65亿元,同比增长80.19%。

公司表示,相比去年同期,今年国轩高科一直推行的“国际化”战略和“做大储能”战略初见成效,其中海外业务同比增长296.74%;公司“做大储能”战略稳步落地:储能营收41.47亿元,同比增长224.33%。前期在产能、市场、技术等方面的战略布局逐步顺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