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太原站wtt常规挑战赛比赛时间是从11月7日开始吗?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08-30 20:30:34作者:无忧百科
8月30日晚,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网站发布消息: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我市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通知自2023年8月31日起施行。
视觉中国-VCG211295117075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关于优化我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更好满足我市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建房〔2023〕52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我市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
本通知自2023年8月31日起施行。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
2023年8月30日
就在今日早前,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我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其中提到,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当地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
此外,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规范房地产经纪服务的实施意见。房地产经纪机构要合理降低住房买卖和租赁经纪服务费用。鼓励按照成交价格越高、服务费率越低的原则实行分档定价。引导由交易双方共同承担经纪服务费用。房地产经纪机构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不得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内容和标价方式进行价格欺诈。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房地产经纪机构,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不公平高价收取经纪服务费用。房地产互联网平台不得强制要求加入平台的房地产经纪机构实行统一的经纪服务收费标准,不得干预房地产经纪机构自主决定收费标准。房地产经纪机构、房地产互联网平台、相关行业组织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的,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开展反垄断调查。
一套600万的房子,首付款能减少240万
据新华社,“认房”或“认贷”是银行在发放住房按揭贷款时评判首套房、二套房的标准,其中“认房又认贷”最为严格,指的是即便第一套住房贷款已还清,但因有贷款记录,再置换时仍被认定为购买第二套住房,从而执行更高比例首付及房贷利率。
据中国新闻周刊,据易居研究院梳理,在“认房又认贷”条件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普通住宅二套房首付比例分别为80%、70%、70%、70%,比首套首付高出40%~45%,房贷利率差最高达到了70BP。
若上述城市均实施“认房不认贷”,二套房首付比例可从73%(北上广深平均数据,以下同)降至33%。按600万总价的房源计算,首付款将从435万元降至195万元,可以降低55%的资金支付压力。房贷利率从5.03%降至4.50%。按一线城市二套房平均贷款本金405万元计算,月供额将从21816元降至20521元,即减少1295元/月,30年累计减少47万元。
业内人士:利好两类购房群体
据第一财经,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指出,落地“认房不认贷”政策,对外地有过贷款记录本地无房及卖一买一的置换需求来说,首付比例及贷款利率将得到较大改善,同时房地产相关税费也有望按首套执行,此政策在降低家庭购房门槛的同时,也降低了购房成本。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这是2017年以来一线城市政策放松力度最大的政策,充分体现了一线城市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线城市对购房政策做出了宽松调整的动作导向。此类政策客观上直接降低了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对于刺激购房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
据中国商报,谈到相关政策执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第一,此次政策调整和过去不同,在‘一城一策’和城市主体责任的情况下,考虑到城市的差异性,不适宜国家自上而下统一部署,而是将政策的权限给到城市。是否执行、什么时候执行,由地方决定。第二,地方政府要执行该政策,需要与当地人民银行磋商,因为这项政策的权限不在地方政府,而在金融监管机构。进一步来讲,当地人民银行执行该政策时,也会考虑到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情况。当地人民银行需要在评估当地房地产市场运行和风险的情况下来执行该政策。第三,银行目前房贷额度充足,房贷依旧是优质资产。去年四季度以来,房贷余额连续下行,对于银行资产质量造成一定冲击。预计各地银行大概率愿意推进此类政策,进而稳定房贷和资产价格。”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公开信息、新华社、中国新闻周刊、第一财经、中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