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太原站wtt常规挑战赛比赛时间是从11月7日开始吗?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09-11 12:15:39作者:无忧百科
“在今年1到7月份A股新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比达到了60%。”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日前透露,专精特新企业正越来越成为公开市场IPO上市的“主力军”。
近日南都·湾财社启动“粤链尖点”专精特新企业深观察专题,专题首篇基于上市相关数据,挖掘出126家已上市的粤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分析显示这批企业中制造业企业占比超九成,涉约60个细分行业,约84%的企业上市历时超10年,“专精特新”属性突出。
专题第二篇,聚焦观察这些广东专精特新头部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通过Wind数据研究显示,约有201万户股民投资了这126只股票,超三成股票从IPO上市以来实现了超100%涨幅,主要集中于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
75%企业上市以来股价上涨 高涨幅企业聚集五大行业
从2013年工信部正式提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2019年开始评选专精特新“小巨人”,再到今年7月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入围名单公示,专精特新企业群体逐渐形成,也越来越成为中小企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已有超千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A股上市,其中南都·湾财社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至8月31日显示,在广东已有126家“小巨人”企业完成上市。
对于专精特新这个企业群体来说,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公开市场上市,除了满足企业自身的直接融资需求,也使得公众得以更加关注了解这类主要在产业链中上游环节、主要面向B端客户的企业,其中不乏股民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者。
南都·湾财社记者通过Wind数据研究显示,126家粤企上市“小巨人”的股东户数总数达到超201万户,平均值约1.6万户。而这些企业整体上也给投资者带来了股价涨幅收益。统计数据显示,126家企业中95家股价较上市发行价上涨,其中IPO以来股价涨幅超100%的企业数达41家,占比约三成。
2016年底在创业板上市的容大感光是样本中上市以来股价(后复权)较发行价涨幅最大的企业,涨幅达到超1600%。公开资料显示,容大感光总部位于深圳,主营业务为PCB(印刷电路板)光刻胶、显示用光刻胶、半导体用光刻胶等电子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PCB光刻胶收入占绝大部分,而半导体光刻胶的前景可谓最受投资者关注。9月6日,A股光刻胶板块迎来普涨,容大感光当日股价20%涨停。
观察41家IPO以来股价涨幅超100%的企业发现,以个股所属证监会二级行业计,企业数量最多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共有13家企业上市以来股价倍增,其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共9家。而容大感光所属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则分别有4家。这5大行业的粤企“小巨人”企业上市以来股价表现最好,可以看出它们也均属于广东近年重点打造的高技术产业。
虽然多数企业IPO后股价实现上涨,但统计数据也显示,以9月7日收盘价(后复权)计算,共有约25%的企业股价较IPO发行价有所下跌。从上市日期来看,这些“破发”企业有约74%是在2022年以来完成上市。例如2022年3月在科创板上市的思林杰,数据显示其股价较发行价下跌了超50%。
南都·湾财社记者此前曾关注报道过从2022年左右开始新股频现“破发”的现象。有专家表示,随着注册制改革询价新规的实施,A股打新“中签必赚”的时代成为过去式,“破发”现象变得常见,这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未来随着新股发行定价规则持续优化,“破发”频率将会趋于稳定,投资者打新、机构发行定价将更趋理性,有助于形成规范有序的资本市场生态。
样本数据也大致反映了这一趋势。整体来看2022年上市的企业中出现“破发”的比例较高,而到了2023年新上市的16家企业中,“破发”企业数为3家,比例明显下降,同时有5家企业涨幅达50%以上。
部分企业业绩波动较大 体外检测、芯片设计遇冷
股价涨跌的背后,一般来说公司业绩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数据统计显示,以营收同比增长率来看,样本企业2023年中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的有65家,同比下降的61家。其中,营收同比增长达100%以上的企业有3家,分别是中科飞测、雄帝科技和盛弘股份,这三只“绩优股”的IPO以来涨幅也居于前列,中科飞测、雄帝科技涨幅超200%,盛弘股份涨幅超650%。
公开资料显示,中科飞测是一家国内领先的高端半导体质量控制设备公司,属于IC封测设备产业链,下游主要客户包括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2023年中报显示,2023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65亿元,同比增长202%。
相关研报指出,公司在手订单饱满,收入确认加快,这是中科飞测上半年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从前景来看,受益于半导体量/检测设备国产替代加速,以及公司产品系列、客户矩阵持续拓宽,研报认为有望保障下半年收入端延续高速增长。
雄帝科技和盛弘股份则分属物联网和新能源赛道。其中雄帝科技主要产品包括安全证卡系列、生物识别系列、证(物)联网系列、智慧银行系列、智能支付系列等身份信息产品,并可基于这些物联网产品提供相应集成服务,应用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慧银行等领域。
盛弘股份专注于电力电子技术,主要产品包括电能质量设备、电动汽车充电桩、新能源电能变换设备、电池化成与检测设备等。上半年这两家企业也取得了100%以上的营收同比增长。
不过研究发现,也有一些样本企业的业绩波动较大,且与其所在行业的市场波动高度相关。有5家企业2023年中报数据显示营收同比减少超50%,这5家企业分别是易瑞生物、高澜股份、思林杰、云从科技和芯海科技。
其中营收同比下降最多的为易瑞生物,公开资料显示其主营产品为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理化试剂、酶联免疫(ELISA)试剂盒、荧光PCR试剂盒与核酸提取试剂盒。根据公司公告,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减少76.38%,净亏损6963.23万元,同比扭盈为亏。
对此公告对业绩变动分析表示,因全球市场环境迅速变化,公司体外诊断新产品价格体系急剧下滑且其他产品拓展不及预期,使公司体外诊断业务收入、毛利大幅下降。为此,公司在报告期末已开始调整经营战略,主要保持传统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业务稳步发展,并拓展动物诊断业务。
与体外诊断类似,芯海科技所在的芯片设计行业也是这两年波动较大的行业之一。从2021年左右全球“芯片荒”带来的各类芯片产品大幅涨价到2023年左右市场需求遇冷,芯片设计等企业的业绩表现和股价表现也上演了“过山车”般的行情。
针对半导体行业中报业绩,综合多份研报分析显示,在半导体各相关板块中,除半导体设备板块受益于国产替代推进及晶圆厂扩产,上半年收入和净利润大幅增长外,其他细分板块均收到需求下滑、竞争加剧等影响下滑较大。对于半导体板块后续走势,多份研报指出,目前如芯片设计等细分行业有跌幅缩窄趋势,底部信号或现。同时,资本关注下游新兴增长点带来的去求前景,例如新能源及汽车电子、MR、卫星通讯产业链等。
研发投入水平较高 广东将加大专精特新企业专项支持
“‘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是创新,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面对什么发展形势,都要始终坚持从创新找出路、想办法、谋发展。”徐晓兰认为,中小企业要真正成为“专精特新”,就要以成为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为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关键就是强化创新。
南都·湾财社记者针对样本企业研究显示,粤企上市“小巨人”企业整体研发投入占比较高,2023年中报披露的研发占比平均值约14%,有61家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0%,这一研发强度水平基本接近A股“科含量”最高的科创板。而从研发费用同比增长指标来看,约70%的企业都在继续加大研发投入。
其中,中科蓝讯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最高,达到约184%。资料显示,中科蓝讯2022年在科创板上市,主营业务为无线音频SoC芯片设计、研发及销售。据了解,中科蓝讯是业内较早采用RISC-V指令集架构作为技术开发路线的芯片设计企业,该技术路线既让其实现了自主可控,也在成本控制上更具竞争力。
技术带来的“甜头”也让中科蓝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今年一次对投资者的回复里中科蓝讯提到,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巩固技术研发优势,加强研发人才招募力度,研发人员数量、软件投入费及其他研发物料投入均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末,公司研发人员达到169人,较上年同期增长52.25%。
“企业有创新研发的意愿,政策也要加大支持力度,让企业投入研发更有底气。”南都·湾财社记者近日从广东省工信厅方面获悉,近年来广东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及政银合作等方式积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加大创新和研发投入,2022年专精特新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8.96%,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达23.93%,户均专利数量约为43.3件。
在资金层面,广东省工信厅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贷款利息进行补贴,2020年来累计支出财政资金4.79亿元,惠及2960家次专精特新企业,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此外,目前广东省财政已安排2022-2023年新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一次性奖补资金共计6亿元。
在人才层面,截至目前,广东省工信厅联合有关单位组织开展粤西、粤北、粤桂“专精特新”校园招聘活动,共组织2370家企业参加,初步达成就业意向4497人。有参与招聘活动的专精特新企业表示,由于中小企业知名度不及知名大企业,吸引力不够大,容易让毕业生忽略,但参加政府单位组织的校园招聘,极大增加中小企业的公信力,有效吸引了研发创新人才。
据悉,目前广东省工信厅正在制定《广东省关于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从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发展、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资金融通、财政扶持、人才土地、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出品:南都·湾财社 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徐劲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