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26岁,这群年轻人组成农业合作社,过了一个“丰收”黄金周

更新时间:2023-10-06 23:03:44作者:无忧百科

平均年龄26岁,这群年轻人组成农业合作社,过了一个“丰收”黄金周

10月5日,当别人还在享受中秋、国庆假期的时候,成都崇州的一群年轻人并没有闲着,他们在稻田间穿梭、在谷堆间忙碌、用无人机丈量着即将迎来播种的土地……不仅如此,他们还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带去了达州,帮助当地的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今年3、4月,合作社成员在田间忙碌

拥有8年无人机驾驶经验的小伙

如今农田里工作年薪15万元

10月5日早上8点,周嘉熙检查好自己的无人机装备,来到崇州的一片农田里,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他是崇州市万茂欣欣农机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一名成员,工作日常就是与各种无人机打交道,年仅24岁的他已经有了约8年的飞行经验。“最初是因为好奇,后来慢慢发展成了自己的职业。”周嘉熙告诉记者。

这一天,周嘉熙的工作就是对一片农田进行面积测量,而他在未使用皮尺等测量工具的前提下,仅用了一上午,便完成了800亩地的测量任务。“操作无人机,沿着地块边缘飞一圈,然后系统就会根据无人机的飞行轨迹,测算出土地面积。”周嘉熙告诉记者,之所以要测面积,是因为即将开始播种小麦,需要对新加入合作社的土地面积进行测量,便于之后施底肥。


周嘉熙在操作无人机工作

据周嘉熙所述,今天的面积测量只是他日常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播种、插秧、打药、收割再加上之后的烘干入库,传统种庄稼的那一套流程,他都参与其中,只不过大部分工作都可使用无人机来完成。“一到农忙时节,比如播种、打药,我们基本上每天都是早上6点出发,然后一直在田里工作到晚上七八点,基本上都是无人机在天上飞,我们在地上追。”周嘉熙说,“忙完一天后,回家沾上枕头就能睡着。”

今年国庆节,周嘉熙来到合作社工作刚好满三年,三年之前,他和众多年轻人一样,想要离开农村,在城市里发展,“农村出身,从小受父母影响,就觉得长大后不能再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要去城市里发展,后来技校毕业后也确实到深圳打拼了一段时间。”周嘉熙说,后来看到合作社在招聘无人机驾驶员,便回到成都,在崇州的农田里工作。

“我们合作社一年四季任务都比较多,我们无人机驾驶员按照绩效拿工资,我一年综合下来能拿到15万左右,甚至比我在深圳还要稍微多一点。”周嘉熙告诉记者,此外,在合作社工作时间也比较自由,离家又近,“工作之余还能抽空回家陪陪家人,我觉得在农村发展也挺好。”

谈及以后的打算,周嘉熙表示,想要在合作社多学习一些现代化农业的耕作经验,等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己也去承包一片土地种庄稼。

合作社成员平均年龄仅26岁

每天要烘干水稻约500吨

合作社里,还有一群和周嘉熙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合作社理事长舒星宇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发展至今已经有了21名成员,而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

据介绍,合作社主要提供农业机械化服务,包括机耕、机插、无人机打药、机收以及烘干等,目前已有80多台农业机具,服务了约4万亩粮田。“我家其实从2014年就在当地提供农业服务,但是由于当时条件有限,规模较小。”舒星宇说,“而我大学是学通讯工程的,在外工作了几年之后,了解到家乡农业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于是2019年回到崇州,一点点扩大规模,并成立了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像周嘉熙这样的年轻人返乡发展,“就在今年5月份,我们又招了几名刚毕业的学生,他们有的来自西昌、有的来自攀枝花,其中年龄最小的才刚满20岁。”舒星宇说,“我们合作社的这一群人,有的属于全才,基本上所有的农机都会用,有的则是专攻一个方向,只为提供更好的服务。”

当身边许多人都在享受这个中秋国庆长假的时候,他们却正忙着收谷子,烘干水稻。“最近一段时间在收割水稻,我们就要日夜不停地烘干,每一年这样的状态都要持续约60天,在这段时间,大家都是两班倒,平均每天要烘干500吨水稻,所以我们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大。”舒星宇说,“但大家都没什么怨言,因为我们的假期会在农闲的时候补回来。”


粮食烘干厂房

20小时往返达州进行技术指导

合作社理事长:希望帮助更多地区实现机械化生产

他们的业务范围,也不仅限于成都。这个中秋国庆假期,舒星宇就带着两名合作社成员,前往达州市对当地一名想要发展机械化农业的黄先生进行技术指导。“我们当天早上6点就从崇州开车出发了,10点多到达达州,然后一直到下午7点才返回崇州,结果路上堵车,凌晨两点才到家。”舒星宇说,“之所以要连夜赶回来,是因为合作社的工作也很多,不能耽搁。”

达州的情况与成都有所不同,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操作方式也略有差异,“黄先生目前在当地只承包了一千多亩地,我们今年年初的时候接到邀请过去给他做技术指导,发现我们的既有操作方式到了当地还需要略作调整,才能适应。”舒星宇说,“比如使用插秧机插秧,当地的农田水分足,插秧机极易陷进泥土无法前行,所以我们便改成使用无人机撒种的方式进行播种。”

无人机撒种虽然最终效果比不上插秧机,但胜在对农田的要求没有插秧机那么高。舒星宇说:“这也是我们才开始实验的一种播种方式,产量比起插秧机略低,但胜在可以更好地规模化机械化运作。”在他们的帮助下,当地不少已经撂荒的土地也开始焕发生机。

谈及之后有何规划,舒星宇告诉记者:“希望自己在不断完善自身农业服务的基础上,帮助更多个人、地区实现机械化生产。”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闫晓峰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