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一哥,不断擦边

更新时间:2023-10-16 18:18:49作者:无忧百科

券商一哥,不断擦边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

作者 | 塞尔达

“券商一哥”中信证券最近的日子不好过。

近日,证监会官网“点名”中信证券,直指其在一单财务造假案中存在多项违规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中信证券今年首次在投行业务中惹争议。

2023年1月,上交所对中信证券两名保荐代表人开出监管警示函,直指两名保代在华大智造IPO项目中存在保荐职责履行不到位的情形;4月,西藏证监局同样对中信证券及两名保荐代表人出具警示函。

此外,在第三季度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中信证券已先后被深圳证监局、上交所、深交所、证监会点名,可谓监管机构的“榜单常客”

从近年中信证券不断暴露的合规漏洞可见,“券商一哥”在合规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8年前的业务埋雷

9月28日晚间,证监会官网发布关于对中信证券采取监管谈话措施的决定,直指后者在担任航天通信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航天通信”)收购智慧海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智慧海派”)重大资产重组财务顾问过程中,存在以下违规情形:

一是重组阶段未对标的公司的主要供应商、主要客户和关联关系等进行审慎核查;二是持续督导阶段未对上市公司销售真实性等进行审慎核查;三是重大资产重组实施完毕后,上市公司所购买资产真实实现的利润未达到预测金额的50%;四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严格。



此外,中信证券两名该项目经办员工袁雄、焦延延也被采取监管谈话的行政措施;时任中信证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部门负责人的张剑因对上述违规行为负有领导责任,被证监会出具警示函。

一般来说,券商的财务顾问业务,是指在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过程中,提供咨询、建议、指导等服务,确保风险可控。

如果资本运作发生重大亏损,严重损害股民利益,甚至存在财务造假等恶劣行为,担当财务顾问角色的中介机构,自然就被放到显微镜下审视是否尽了该有的责任,这正是中信证券本次被证监会点名的核心原因。

上述航天通信收购智慧海派项目,发生于2015年,距今已近8年。

2015年7月,航天通信公布重组草案,拟通过向智慧海派原股东发行股份的形式,收购智慧海派51%的股权。中信证券为该项目的独立财务顾问,经办人员共有7人,此次被证监会要求监管谈话的袁某和焦某某均在其中。

2015年12月,该项目正式落地,航天通信从军用通信延伸至民用通信领域。

根据评估报告,智慧海派账面净资产为5.21亿元,评估值达到20.88亿元,增值率301.02%。航天通信购买资产时发行股份价值约12.38亿元,溢价16.25%。

高溢价收购的基础,有一部分是建立在智慧海派方的业绩承诺。

当时的公告显示,智慧海派方承诺,智慧海派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的实际净利润数额分别不低于2亿元、2.5亿元、3亿元。



随后,智慧海派也确实完成了业绩承诺,但事后证明,这其实是建立在业务造假的基础上。

2019年,智慧海派就传出资金链断裂消息。当年10月,航天通信公告称,智慧海派存在业绩虚假的情形。

彼时,航天通信发公告称,剔除智慧海派2016-2018年造假虚增的利润后,航天通信实际连续三年出现大额亏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15亿元、-5.12亿元、-14.70亿元。

这也直接导致了航天通信的退市。2021年1月,该公司宣布主动退市,同年3月正式终止上市。

随后,监管部门开始对这单丑闻追究责任。今年2月,证监会对航天通信及相关责任主体作出行政处罚。

证监会指出,2016-2018年,智慧海派通过虚构业务的方式,累计形成虚假收入69.02亿元,虚假利润25.74亿元;通过虚增收入利润的方式在同期虚增收入和利润4.04亿元。

最终,证监会对航天通信处以60万元的罚款,对航天通信及智慧海派相关责任人处以5-30万元罚款不等。

到了今年7月,南昌中院一审判决显示,智慧海派犯骗取贷款、票据承兑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合计被判处罚金540万元;海派通讯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被判处罚金50万元。

此外,智慧海派创始人邹永杭犯合同诈骗罪、骗取贷款、票据承兑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合计被判有期徒刑十九年,并处罚金250万元;其他被告人被判三年八个月至十五年有期徒刑不等。

丑闻也波及至相关中介机构。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因在航天通信2017-2018年度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未勤勉尽责,于今年7月被证监会没收业务收入316.98万元,并处以633.96万元的罚款;两名签字注册会计师也被分别处以10万元罚款。

至于当时担任财务顾问角色的中信证券,也曾一度为这笔交易大力背书,在《独立财务顾问核查意见》中,它一度声称该交易将“有利于上市公司增强持续经营能力”“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独立能力将得到提高”

如今看来,上述背书已沦为笑话,中信证券也开始被证监会追究责任。



屡被“点名”

今年以来,中信证券及相关业务人员在投行业务上已经屡被“点名”。

2023年1月,上交所对中信证券两名保荐代表人肖某某、路某开出监管警示函,直指两名保代在华大智造IPO项目中存在保荐职责履行不到位的情形,包括:

未充分关注发行人与关联方的合作事项,也未按要求进行核查报告;未督促发行人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导致发行人股票上市交易、合作事项取得进一步进展后才披露相关情况等。

2023年4月,西藏证监局对中信证券及两名保荐代表人徐某、宋某某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西藏证监局指出,中信证券作为华钰矿业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项目保荐机构,在2017年至2018年6月持续督导工作中存在对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现场检查不到位、对销售收入及主要客户异常变化核查不充分等问题。

除了投行业务,中信证券还因“技术安全”问题“踩线”

在前述被证监会点名前几天的9月25日晚间,深交所就公告对中信证券出具警示函,主要原因是早前集中交易系统出现异常,导致部分客户交易受到影响。

深交所表示,经查,中信证券存在机房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性不足,信息系统设备可靠性管理疏漏等问题;方兴作为中信证券首席信息官兼信息技术中心行政负责人,全面负责公司信息技术工作,对相关问题负有责任。

中信证券交易系统故障事件发生于6月19日,因中信证券北京总部大楼机房一路UPS电源供电中断,导致4台集中交易系统服务器异常关机,致使部分客户无法正常登录APP或网上交易。

据悉,中信证券交易系统异常时间为6月19日10点7分至10点26分,超过10分钟,根据《证券期货业网络安全事件报告与调查处理办法》第12条,达到网络安全事件中的较大事件标准。

深交所对中信证券及方兴采取书面警示的自律监管措施的同时,要求中信证券及相关人员针对违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进一步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可靠性管理,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平稳运行。

不止深交所因上述“技术安全”问题对中信证券“发难,实际上,在三季度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中信证券已先后被深圳证监局、上交所、深交所、证监会“点名”。

7月13日,深圳证监局对中信证券采取了出具警示函措施的行政监管决定,同时被警示的还有方兴、中信证券信息技术中心分管运维负责人侯敏及信息技术中心机房与网络负责人何涛。

深圳证监局在监管决定中表示,中信证券需彻查风险隐患,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整改,并在3个月内完成整改工作并报送整改报告。

随后,8月29日,上交所对中信证券给予了采取书面警示的监管措施。

上交所表示,中信证券应以此为戒,进一步强化交易及相关系统管理,加强交易及相关系统建设的统筹规划,强化研发、测试、上线、升级变更及运维管理;对交易及相关系统进行实时安全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系统技术故障;健全应急处置机制,稳妥处置交易及相关系统安全事件,保障交易的安全稳定运行。

经济学家余丰慧向媒体坦言,证监会、交易所频下罚单,说明券商在过去的几年中存在许多不合规问题,这反映了券商投行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违规行为、风险控制不力等深层次的问题。



营收“两连降”

合规被质疑同时,中信证券的业绩也开始承压。

2023年上半年,中信证券实现营收315亿元,同比下滑9.7%,同比数据在A股十大券商中垫底;实现归母净利润113.06亿元,同比微增0.98%,落后于十大券商中位数4.54%。



这也是中信证券营收的“两连降”,2022上半年,中信证券营收同比下滑7.52%。在A股50家上市券商中,也只有10家实现了“两连降”。

营收下滑背后,中信证券多项业务都面临较大挑战。

首先是经纪业务出现下滑。上半年,中信证券经纪业务实现净收入52.90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58.86亿元,降幅约10.14%。其中,证券经纪业务净收入约48亿元,而期货经纪业务净收入4.9亿元,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这主要受股市行情影响。

2023年上半年,A股结构性行情明显,经历一季度的回暖后进入震荡调整,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较上年末涨幅分别为3.65%、0.10%、-5.61%。

交投整体并不活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A股成交额111.17万亿元,同比减少2.6%;同期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为9696.87亿元,同比减少3.20%。

有卖方分析师认为,上半年券商经纪业务整体收入呈现下滑,除了市场成交不算活跃,证券行业平均佣金率不断走低,使得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减少外,基金发行冷淡,券商在代销金融产品端亦压力不小。

而这也再次体现了券商经纪业务的“看天吃饭”属性,意味着中信证券后续能主动改善该业务的空间看起来也不大。

中信证券同样表现欠佳的还有资管业务,实现净收入共49.68亿元,同比下滑8.58%。

财报显示,其2023年6月末管理规模1.5万亿元,相比上年末下降约11%,管理费收入1121.96亿元,同比降幅达32%,同期公募子公司华夏基金实现净利润10.75亿元,与上年同期的10.99亿元,基本持平。

中信证券表示,2023年上半年,受2022年市场波动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显著降低,资金短期化趋势也愈加明显,资产管理行业正在经历资金端、策略端、产品端等多个层面的结构化调整和升级。

此外,中信证券下滑更为明显的还有两融等信用业务带来的利息净收入,共实现为21.23亿元,同比下滑22.46%。

具体看,主要系卖出回购金融资产造成的资金利息支出的增加所致,财报显示,上半年中信证券该项支出为31.13亿元,相比上半年的21.7亿元大幅增长。

当然,中信证券还有杀手锏——投行业务。在这块业务上,中信证券继续领占鳌头,净收入为38.24亿元,同比增长10.74%。

中信证券表示,在境内股权融资方面,2023年上半年其完成A股主承销项目66单,主承销规模1588.42亿元(现金类及资产类),同比下降3.71%,市场份额在23.97%,排名市场第一。

同期,共承销债券1923只,承销规模合计8532.11亿元,同比增长1.81%,占全市场承销总规模的6.34%,承销规模和市占率均排名市场第一。

但中信证券还能在投行业务上享受多久的红利,并不好说。

踏入9月份后,中国资本市场投行业务明显遇冷。

据统计,9月以来,共有32家公司终止IPO,均为企业主动撤回材料,其中深交所16家,上交所12家,北交所4家。近期撤回申请的公司中不乏食品餐饮类企业,包括德州扒鸡、老乡鸡、八马茶业、鲜美来食品等。

前段时间金角财经发布的《泰国首富梦碎A股》,当中涉及的正大股份撤回IPO,保荐机构正是中信证券。

营收下滑、核心增长点投行业务遇冷,再加上不断被监管“点名”,“券商一哥”中信证券似乎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参考资料:

中国基金报《突发!中信证券被监管谈话》

财新《交易系统故障19分钟 中信证券被开三张“警示函”》

财新《业务冷热不均 中信证券上半年营收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