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太原站wtt常规挑战赛比赛时间是从11月7日开始吗?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09-04 20:33:21作者:无忧百科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增幅为21%。这是自2015年以来,增长人数最多的一年,增长率第二(2019年增长率为21.85%)。2015年至2022年,7年平均增长15.8%。
针对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在2022年6月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质量失守会造成研究生教育的失血。对于学位授权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准入门槛,要求学位授权单位把质量关口前移,严加审核,保证质量,使后续的招生培养有坚实质量保障基础。
以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的电子科技大学,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4900余名博士、82000余名硕士和1000余名来华留学研究生,是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培养研究生最多的单位之一,毕业研究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和好评。该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对此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邀请到了该校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田蜜,请他谈谈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
麦: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怎样构建的?目前建设情况如何?
田蜜:我校构建了一套由校院两级分工协作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通过从严把好招生选拔、课程教学、专业实践、论文管理等关键环节,实现全过程、高效率的质量管理。具体举措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完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提升人才选拔质量。根据不同学位类别的特点,探索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招生机制。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环节对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内容的综合评价,提高人才选拔能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急需领域探索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等,为培养国家急需领域高层次人才提供支撑。
(2)深入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明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对标一流,优体系、重基础、强特色,形成适应培养需求的特色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评价方式;推进精品课程、核心教材、教学成果建设;优化课程教学、研究项目、专业实践等全方位培养路径。
(3)加强一流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依托国家重大重点科技计划任务,发挥大团队、大项目和大平台的支撑作用,教学科研协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材,提升专业核心课程深度、难度、强度和研究性;深化产教融合,与一流企业强强联合,推动行业先进技术应用进课堂,邀请企业总师、首席共同授课,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示范课、实践课,实施项目制课程、挑战性课题、学科竞赛项目等教学模式改革。
(4)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保障机制建设。逐步完善分流淘汰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严格学业标准,严把考核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把导师上岗条件,健全分类分层的导师培训交流体系,完善导师评价体系;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机制;科学制定学位授予评价标准,形成分类多维的质量评价体系,严把学位授予质量关。
(5)建立全方位的研究生质量评估体系。整合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数据,优化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全面覆盖思政品德、生源质量、培养过程监控、专业学术贡献、工程应用能力和毕业发展跟踪等。充分利用第三方外部质量监督和评价,注重学校自身学科发展特色,强化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自查自纠,推进培养制度完善。
麦: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学评价的参与主体有哪些,不同主体分别关注哪些评价内容?基于不用主体相应的评价数据是如何使用的?
田蜜:我校研究生教学评价的参与主体有学校督导专家组、学院质量小组和研究生三方。校级督导专家与院级质量小组使用同一套评价指标,主要关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四个维度;研究生评价指标主要关注评课、评教、评学、推荐度四个维度。
目前三方评价数据主要使用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教学质量整体监控。学校会及时将三方评价结果反馈给各学院,方便任课老师及时反思和改进,调整教学方法,做好未来教学工作规划;以三方评价结果为依据,精准实施课程准入与退出机制,针对连续多年评价较差课程与任课教师及时淘汰,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第二,示范性教学改革成效监督与跟踪。通过比对示范性教学改革课程和普通课程三方评价结果,掌握示范性教学改革的整体成效;依据示范性教学改革特点,在评价体系内设置专门的指标,如研讨问题的设置、线上学习资源的有效性等,有针对性地帮助老师及时调整改革方案;将三方评价结果纳入示范性教学改革课程的认定标准,以近三年的学生评教成绩作为申请条件之一,并最终根据督导专家过程评价结果、学生评教情况进行终评认定。
第三,研究生培养整体规划动态调整。根据三方评价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方向、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教研教改经费支持等整体规划,确保各学院可及时弥补研究生教学方面的短板,学校能够为学院提供与实际需求匹配的,更均衡、高效的资源支持。
第四,评奖评优的参考依据。将三方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评奖评优的参考依据之一,在教研教改、教学绩效分配、先进评选等方面倾斜,优先考虑三方评价结果优秀、教学效果好的任课教师。
麦:督导专家组评教活动具体是如何开展的,有什么特色举措,对研究生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升发挥的作用如何?
田蜜:我校研究生教学督导活动分校院两级开展,校级专家组由30余名来自各学科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注重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全局把控,主要关注学校重点建设的精品核心课程、示范性教学改革课程、课程思政建设课程等;院级由各院(系、所)分别设立21个学院教学质量小组,侧重于学科专业课程评价,主要关注学院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合理、课程结构是否完善等。目前采取的特色举措如下:
◆ 校级督导专家组分为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和来华留学生研究生教育三个小组,针对不同类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特点分别开展督导,工作重心突出; ◆ 参与全过程督导,除课程教学督导外,深入各培养环节督查,全面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研教改评审、学位论文抽查、学位论文答辩等全过程培养相关工作; ◆ 课程督导有针对、有重点,每学期发布专门的督导听课课表,单独列出评价较差课程、申报教学优秀奖课程、小班研讨式教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课程思政课程等重点关注课程,方便专家安排听课计划; ◆ 建立了有效的督导反馈与交流机制,通过督导工作群和每学期开学、期中、期末三次的督导工作会议,及时收集督导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了“督导—反馈—改进—跟踪”的质量监督闭合体系。
以上举措在我校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中均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研究生课程教学秩序良好、学生到课率明显提升,学生评教的总体分数及对课程的推荐度逐年上升,研究生课程教研教改和教学成果申报数量显著增多,同时涌现出一批真心热爱研究生教学的优秀教师。
麦:据了解,电子科技大学根据不同课程类型构建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分类评价体系。希望能简要介绍一下是如何根据不同课程构建不同评价指标的。
田蜜:我校将研究生课程评价体系分成了理论课程、实践实验课程、思政课程、小班研讨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学术交流月课程、体育课程七类,根据每类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等的区别,在课程评价体系内分别设置了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以能够更精准地评价课程。
具体来说,理论课程侧重考查培养学生理论素养的情况;实验实践课程侧重考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实验能力的情况;思政课程侧重考查教学内容是否联系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凸显价值引领;小班研讨课程侧重考查研讨问题的设置以及与大班授课的对比;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侧重考查线上线下教学情况和学习资源的有效性;学术交流月课程侧重考查学生的视野拓展和学习收获;体育课程侧重考查动作讲解、动作示范是否标准到位。
麦:另外我们还了解到,电子科技大学在研究生课程的评教中尤为关注课程内容的创新性、挑战度以及小班研讨课这样的教学形式,学校具体是如何保障实施的?培养效果如何?
田蜜:为了提升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创新性、挑战度,加强课程对研究生未来参与科研训练的支撑作用,我校以课程思政示范课、研究生学术交流月、基于项目的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博士生前沿综合课、小班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全英文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类型为支撑,开展了研究生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工作。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采取了多项措施以保障改革实施的顺利推进: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管理办法,为课程建设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撑;申请经费升级改造小班研讨教室、支持任课教师录制在线课程,保障好基本教学条件;定期组织各类教学改革研讨会,分享实施方案和经验,研讨交流下一步改革措施;学校设立教研教改专项,提供建设经费,支持任课老师开展示范性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对参与课程改革的老师在课程酬金上进行奖励,并积极推荐优秀课程申请各级奖励;完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教学督导,长期跟踪指导,加强过程分析,确保课程改革质量。
我校现已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近200门、基于项目的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30项、博士生前沿综合课已覆盖所有A类学科、开展小班研讨式教学100余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案例库10余个、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近20门、中外学生共选全英文课程40余门;研究生学术交流月已开展7届,每年选课超1万人次。
目前来看,上述举措起到了良好的课程建设引领示范作用,老师们开展各类课程改革和教研教改项目数量显著上升。参与改革的课程数量、选课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根据学生评教反馈结果来看,这些改革的课程不论是总得分还是学生推荐度,都普遍优于其他课程。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前请获取转载授权并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