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排球超级联赛保定第一阶段赛程安排一览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10-10 16:34:09作者:无忧百科
作者:主创团·哎呀妈
前几天,儿子放学回家一脸不高兴的样子,把书包一甩,嘴里开始嘟囔:
“怎么读书那么累,每天除了写作业就是写作业,周末还不能出去玩,我都快被学习折磨死了!”
听完他这番吐槽,心里的确有点过意不去。
原本想着他上初中,能多学一点是一点,平时也总把“好好学习”挂嘴边,时不时给他布置新作业。
没想到他如此不开心,压力这么大。
我可不希望养出一个笑都笑不出来的“学习机器”!
一味地盯着孩子的成绩,孩子只会感到压抑、痛苦。
要不,尝试把心思和眼光,放在孩子学习以外的时间,多在这5个方面投入,相信孩子可以变得更优秀、出色。
山东一位爸爸,看儿子整天学习不爱动,体重超标,决心陪儿子一起晨跑。
虽然初衷是为了儿子减肥,没有特殊情况都不能停止锻炼。
但坚持8个月后,儿子不仅减重34斤,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
变得更加自信、开朗,学习和上课的效率也比以前高出很多。
体育运动容易出汗,总给大家一种“动了会更累”的感觉。
然而这是错觉,孩子有足够的运动锻炼,对他而言是百益无一害的好事。
美国有项研究计划,叫“零点体育课”。
和常规的教学不同,每天早上7点10分,正是一群仍旧睡眼惺忪的孩子的体育课,热身后直接跑1600米。
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这项计划最后的结果,却培养出了全美国最健康、最聪明的学生。
他们的运动强度很大,可精神状态特别好,在读写课程的阅读、理解能力足足比其他人高出10.7%。
运动,能改造孩子的大脑。
尤其是如今孩子学习压力大,缺少足够的体育锻炼,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培养孩子有运动的习惯,便是给他最积极、直接的滋养。
别觉得孩子老是不动,其实他天生好动。
只要父母重视了,做出示范,平时陪孩子跑步、爬山、打球,甚至游泳、攀岩这些有挑战性的锻炼。
相信孩子身体被带动起来后,情绪会越来越平稳,自然不会那么容易紧张、焦虑。
广东中考学霸祁皓然曾这样分享:
忙碌的学习之余,看美剧、阅读就是日常放松的方式。
不少北大清华学霸讲到自己的“高分秘籍”,都不约而同会讲到“看书阅读”。
江苏19年高考文科最高分的范雯也是这样一路逆袭成学霸。
刚开始,她学习一般,到了高三时,语文老师建议多阅读、练笔,于是她开始每周定向摘抄,浸泡在图书馆看大量的书。
一段时间后,她发现看书学习知识是件有趣的事,对自己要求也更高了。
虽然没有过分追求考高分,但所有做的阅读积累,都成为她最好的反馈结果。
有名师说过:先有阅读,再有学习,然后才会有成绩。
书籍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未知的世界,孩子站在智慧大师的肩膀上眺望未来,能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
同时,阅读也是锻炼孩子综合能力,提升他个人修养和素质的最佳渠道。
陪孩子看书时,要注意别太功利。
只要孩子感兴趣、内容健康且适合阅读的书都可以,把选书的权利交给他,他才更能投入其中。
可以在家打造一个专门的阅读空间,或者带孩子去图书馆、书店。
一方面是放松,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受爱读书的人的学习氛围,从而感染孩子自觉享受阅读的乐趣。
今年暑假,我突发奇想带儿子报名当地的儿童义工队。
服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去老人院陪老人聊天,帮他们收拾屋子,清理花园里的花花草草。
刚开始儿子很担心做不好,甚至还嫌弃老人家说话啰嗦,身上有股怪味。
但一天下来,他深有感触:
“妈妈,这些老人真不容易,想要出去玩都不行,看到我们特别开心,对我们真的很好,还偷偷塞饼干糖果给我们。
以后我不觉得他们烦了,有机会我还要去帮助他们。”
虽然当一两次志愿者,对孩子的成绩不会有多大的帮助,但起码让他在助人、服务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认知的狭隘,愿意不断提升自己。
畅销书《上班妈妈的生活管理术》中,有位智慧妈妈觉得女儿习惯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大能理解父母养家糊口的辛苦,鼓励女儿利用暑假去国外当志愿者。
结果女儿亲眼看到贫穷地区人们生活的不易,结束后回家决心好好学习,以后靠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现在很多孩子,生活条件优渥,难以对不在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人群或事物有足够的同理共情。
让他做一回志愿者,接触一下外界,会让他感知社会生活更真实的一面。
尤其是他用双手,为别人提供切实的帮助时,更能激发他内心那份责任和担当。
当他的眼光延伸到社会,离自己更远的世界,格局自然也会慢慢打开,不再纠结于自己的小困难、小问题上了。
可能有些父母觉得,博物馆、美术馆没啥好逛,里面展览的东西离孩子太远了。
然而真正走进去,会发现那里扑面而至的历史厚重感、艺术氛围。
天后王菲,平时经常带女儿去博物馆打卡,光北京故宫,就去了50次。
演员黄磊闲暇时,也喜欢带孩子们去逛博物馆,打卡各种画展,给足孩子艺术熏陶。
故宫博物馆馆长王旭东说过:
“博物馆就是一座大学校,里面每一件藏品,都是无声的老师。”
多项研究表明,孩子幼年及青少年时期经常参观博物馆、艺术馆的经历,有助于培养他成为终身学习者。
仅仅让孩子从历史书或美术课上获得认识、提升美感远远不够。
想把他从小小的书桌前释放出来,就该带他去接触一下书本和课堂以外的“世界”。
博物馆里的展品,涉及人类文明、历史起源,藏着无数过去的瑰宝。
就算孩子只是站在厚厚的玻璃窗前看着那些展品,也能不自觉对它背后的故事产生好奇:
为什么它叫这个名字?它有什么用?对那个时代有什么影响?
一个个脑海里冒出来的问题,会充分激发孩子的探索欲,驱使他自我学习、钻研。
逛艺术馆、美术馆,除了给孩子视觉享受以外,也能激发孩子的艺术创造力。
世界的广阔、艺术美的感染,会一点点渗透到孩子的认知中,给他指明未来前往的方向。
有位宝妈发现,青春期的女儿很自信,却也任性。
不把任何事放在眼里,对自己自视过高,觉得世界不过如此。
担心女儿再这样下去会成为“井底之蛙”,这位宝妈决定带女儿出去外面看世界。
到了韩国大使馆,那里的韩国人中文流利得不像外国人,就连咖啡厅的服务员,满口英文噼里啪啦不断输出。
被深深震撼到后,女儿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开始疯狂学习外语和各种技艺,丝毫没了最初那不可一世的嚣张气势。
孩子见没见过世面,格局截然不同。
有机会的话,趁周末或者大长假,带孩子去不同的地方走一走逛一逛,让他看看广袤壮美的山河、宏伟壮观的建筑。
或者找一个不远的地方,陪孩子经历一些平时不常有的事,拓宽他的视野,激发内心的活力。
更有意思的是,旅行难免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
这时父母可以“利用”旅行给孩子上一门“随机应变”课程,问孩子遇到某些意外该怎么办。
让他多思考、参与,锻炼他的应变思维,还能增进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亲密关系。
很多孩子在旅游结束后,都坦言“天天和父母在一起,很开心,关系更进一步”。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好的坏的,都是见识。
带孩子旅游不是刻意让孩子学到什么,记住什么,而是陪伴、探索,让孩子感受过的一切,成为他成长的养分、财富。
父母教育的责任,不是光盯着孩子的成绩单。
更重要是在日常生活中,用智慧、格局去引导他多元看待自己和世界。
只有他见的事情多了,认知提升了,看到自己的能耐、本事,渐渐就能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一路前行。
但愿我们都能以未来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托举他的后半生,见证他变得更聪慧、开阔和幸福。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