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太原站wtt常规挑战赛比赛时间是从11月7日开始吗?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09-12 14:33:25作者:无忧百科
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3年第七十期(总第740期)
【按】本文首发在《光明日报》2023年9月5日评论版上,发表时有改动,现转回到我自己的公众号内,留下一个发表的印迹。
“放宽学习的定义”是我一贯的教育主张。学习不能只是在学校,在课堂上发生,也不只有读课本,做练习时才是学习,那样定义学习实在太狭隘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事实上学习是无处不在的。以北京市曾经的中考作文“劳动_____”为例,有些学生写一个学做西红柿炒鸡蛋,一看也是假的不行,明显是在胡编乱造,因为从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这孩子从没下过厨房,从未动过锅碗瓢盆。“现上轿现扎耳朵眼”,那是真的来不及。
9月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又如约与广大学生见面了。这个开学第一课,不同于学校中的常规课堂,而是一个实景课堂,是由主持人带领学生走入田间地头、国家公园、文化地标,纵览祖国大好河山,在“行走的课堂”中读懂中国历史、感知中华文明。
实景课堂这样的节目模式带给我们很多教育方面的启发。“南北大炕,书桌摆上。长年累月,罗锅朝上。”这样皓首穷经培养书呆子的古代私塾式课堂,显然已经不适应我们今天的教育。今天的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之中、课堂之上,而是要从学校中,从课堂上走出去,要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
学生当然可以从课本中去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但是这种“纸上谈兵”,肯定远不如一次国家版本馆的实地观览带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更具触动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与了解国家版本馆、《儒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三个重大文化工程,从文化传承工程、中华文明探源的考古新发现等角度溯源历史,寻脉中华,会带给学生最真实的震撼。学生一定会被汤一介先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勇于担当精神所感动,会被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所吸引,愿意以昂扬向上、不懈奋斗的姿态接过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接力棒。
历史书上学习到的抗美援朝,不过只有短短一两页内容而已,如果能听一听亲历抗美援朝老战士的讲述,听一听带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护航飞行员的讲述,就能更为具体更为真切地感受当年解放军战士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无私精神。思政课上学到的环境保护理念,只有到大自然中去,到新农村去,和新农人接触,才能够更深入地感受我们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多么伟大。
“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作为科技工作者的后备力量,广大学生也要把学习的脚步踏在祖国大地上,要走出校园,走出课堂,把课堂所学和日常的吃穿住用行紧密结合,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才能够更真切地感受我们伟大祖国几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今天,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试题都强调情境化,但这种情境化毕竟还只是试卷上的情境化,是一种设计感很强的情境化。如果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很自觉地把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情境紧密结合,他们就会发现原来所学的内容不只对考出一个好成绩,考上一所好学校有价值,而对人生,对社会更有价值。唯有如此,才能更深入地体会为什么“学而时习之”能够产生“不亦说乎”的感受。
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学生与最真实的生活有了紧密联结之后,能够放宽学习的定义,不仅仅把学习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他们在学习的初心,上进心以及好奇心等方面就必然更为清晰且强烈,就能从“小我”中跳出来,愿意汇入到“强国复兴有我”的时代洪流中来。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给我自己的作品带个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