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股价双双承压!中资券商在港上市公司或面临退市压力

更新时间:2023-10-11 00:11:04作者:无忧百科

业绩、股价双双承压!中资券商在港上市公司或面临退市压力

在业务承压、股价低迷之下,多家中资背景的香港上市券商或面临退市。

在经过10天停牌之后,海通国际收购及合并公告正式出炉。根据近日发布的最新公告,海通证券子公司海通国际控股提出建议,计划收购海通国际26.6%股份,实现100%股权持有,并私有化退市。

而就在不久前,西南证券孙公司西证国际证券则因未能维持足够营运水平及拥有相当价值的资产保证其股份继续上市,一度面临停牌危机。

海通国际高溢价私有化

10月8日晚间,海通证券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公司境外全资子公司海通国际控股以协议安排的方式对海通国际进行私有化。

稍早前,海通国际已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称,要约人海通国际控股于9月26日就前提条件获达成后以协议安排方式将公司私有化,并请求董事会向计划股东提交该建议。上述计划生效后,要约人将拥有海通国际100%的股份,而且相关股份在联交所的上市地位将同时被撤销。

值得关注的是,私有化要约注销股份约为22.83亿股,每股注销价为1.52港元,这一价格相比于公司10月6日收盘价0.71港元/股,溢价达到约114%。要约人海通国际控股应付最高现金约为34.7亿港元。

海通国际于9月27日起暂停买卖,后于10月9日起恢复买卖,当天海通国际复牌后股价拉涨,盘中涨幅一度超过100%,最后涨约97%收报1.4港元/股,总市值为118亿港元。

那么,海通国际为何拟私有化?

一是有关业务展望有不确定因素。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海通国际证券业绩自2021年起下滑,2022年录得约65.4亿港元净亏损。其中,2022年遭受了约47.2亿港元的交易及投资收入净亏损。2023年上半年继续产生约7.81亿港元净亏损。海通国际表示,已审慎向控股股东寻求支持以加强财务状况,但控股股东进一步注资机会有限,也影响维持上市平替的必要性。

二是当前处于一个以高于当前市场价格的溢价出售股份的机会。海通国际业务受挫,股价持续走低。根据公告,海通国际控股认为,该建议为无利害关系股东提供机会,以高于当前市场价格的溢价出售其股份。

三是一个将于海通国际的投资变现的机会。港股在2021年步入高位后持续下行,股份交易流通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西证国际证券或面临退市

在业内人士看来,出海是未来中资券商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打造航母级券商目标下,头部券商应积极发展多元化业务,更大格局提高国际竞争力,把蛋糕做大做强以吸纳更多优秀人才。

但在低迷大环境下,出海之路显得十分不易。除了头部中资券商,中小券商在港业务的开展也令市场担忧。

9月18日,西南证券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全资子公司西证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之控股子公司西证国际证券(西证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持有其约74.1%股权)近日收到联交所发出的函件,联交所作出决定,因西证国际证券未能维持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规定的足够营运水平及拥有相当价值的资产以保证其股份继续上市。除非西证国际证券就联交所该决定申请复核,否则西证国际证券股份将于9月27日暂停买卖。

对于暂停西证国际证券股份买卖的原因,香港联交所给出了四点具体理由:第一,西证国际证券的经纪业务、孖展融资业务、企业融资业务经营规模大幅缩减。截至2022年12月31日,经纪业务及孖展融资业务的经营已基本停止,其余业务仅以最低规模经营;且由于牌照限制,西证(香港)融资有限公司不得担任保荐人,故西证国际证券已停止其首次公开发售保荐人业务;截至2022年12月31日,西证国际证券债券资本市场业务产生的收入极低。

第二,西证国际证券入账分部亏损,并已持续亏损多年,而这种情况似乎并非由新冠肺炎疫情或疲软市场情绪引起的一时低迷或下降。

第三,存在潜在交易相关不确定因素,其中包括:西证国际投资会否与潜在个人买方之间签订最终协议;对有关交易可能施加的先决条件能否达成;及建议的业务计划最终会否落实。

第四,西证国际证券的总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及银行结余以及金融资产,且截至2023年6月30日,录得净负债为2670万港元。因此,西证国际证券似乎并无足够资产支持经营可行及可持续的业务。

受此消息,西证国际证券股价一度大跌,好在其于9月22日向联交所提交书面请求复核,之后股价震荡上涨。西南证券对此表示,西证国际证券经营规模较小,占公司整体比重较小,上述事项不会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构成重大影响。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72亿元,西证国际证券实现营业收入0.14亿元,占比约0.95%;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4.62亿元,西证国际证券实现净利润-0.05亿元。

对于多家中资背景的香港上市券商面临退市,透镜咨询创始人况玉清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这与机构的专业水平、人才、品牌等自身原因相关。

独立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中资券商在港上市子公司存在流动性问题,港股市场融资效果不佳,流动性比较弱,影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与此同时,港股市场投资机会有限以及市场环境疲软引发券商自营业务疲软。

郭施亮强调,中资券商走出去还需要提升自身竞争力,选择好合适的市场环境以及上市时机。增强业绩表现与竞争力水平是中资券商提升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