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太原站wtt常规挑战赛比赛时间是从11月7日开始吗?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09-07 14:33:18作者:无忧百科
作者:主创团·紫莲海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在所有动物中,男孩是最难驯服的,因为他们尚无法调控其身上理性的源泉。”
是啊,男孩的情绪,犹如六月的天,说变就变。
其中,青春期男孩的喜怒哀乐尤为强烈。
青春期男孩情绪爆发时有多虎?
最近,北京地铁站出现让人震惊的一幕。
一位15岁男孩沉迷于玩手机,遭到了妈妈的制止,便和妈妈争执起来。
妈妈一气之下,拿起手机狠狠地砸向地面。
这下,男孩完全失去理智,冲上前抬起脚连连用力踹向妈妈,并企图卡住妈妈的脖子……
所幸,这场激烈的打斗很快被地铁工作人员制止。
男孩歇斯底里、怒打母亲的模样,让人感到既寒心又无奈。
人高马大的男孩,再也不是几句怒吼和威胁就能压得住:打吧,他的力气比你大;不打,他对你的劝说无动于衷。
“半大小子,气死老子”一句中,透露着多少父母管教青春期男孩的心酸和无力。
如何陪伴男孩安全度过叛逆期,成了很多父母难以言说的痛。
男孩的青春期,既是父母育娃的难关期,也是父母改变教育方式的关键期。
大脑重塑期的孩子,“爱”跟父母对着干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在我14岁的时候,我觉得父亲什么都不知道,我简直无法忍受与这个老年人为伍。”
青春期男孩有“十分熟”的身体,但却“八分熟”的大脑,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思想成熟,决策胜过“老土”的父母一筹。
于是,半大的儿子像个火药桶,总在不停地试探父母的底线,扩大父母的肺活量,“宽广”父母的心胸……
近日,朋友正为儿子的事感到头疼。
儿子读初二,最近成绩严重下滑,平常排名中等,这次成了班级垫底。
朋友大为光火,忍不住训斥了他一顿。
没想到,孩子当晚竟悄悄离家出走。
这下可把朋友急坏了,赶紧报警。最后,在警方帮助下,他在附近的网吧里找到了孩子。
孩子回家后,却不愿跟朋友交谈,表情冷漠地走进房间,反锁上门。
朋友的一腔怒火,就如同打在棉花上,心里更是堵得慌。
青春期男孩,仿佛抓住你生气的命脉,随意挑拨两下,就能让你满肚子的气上蹿下跳。
你让他做作业,他非要看电视;你提醒他注意视力,他怒怼:“我眼睛挺好,不用你担心!”
但凡话说得重点,他能闹得你想断绝亲子关系……
一次次冲突后,父母要么卑微到尘埃里,要么与孩子继续斗智斗勇,将“抗争”一步步升级。
半大男孩,仿佛每个毛孔里都透着“惹不起”。
为什么青春期男孩很难与父母和平共处?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王占郡指出: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要自主、要尊严,如果父母不给他们这个机会、舞台、空间,他们就会表现得更过分,甚至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将父母隔离在外。”
进入青春期,孩子的脑神经快速发展并产生巨大变化,导致他们需要的成长空间剧烈膨胀。
在孩子眼中,父母善意的提醒与关心,是低估他们的能力、对他们的变相控制。
于是,他们用具有“挑衅”色彩的行为,迫不及待地将父母“推出去”,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私人领域。
“叛逆”外衣下,藏着孩子对成长和爱的渴望
“特立独行、倔强叛逆、情绪无常”,似乎成为了青春期男孩的代名词。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自我认同”。
它指的是,我们一生都致力于理解自己是谁、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局限、理清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以及知道自己如何适应周围的社会。
而青春期的关键发展任务便是,专注于自我认同。
在自我认同的驱使下,他们会频繁做出“糟糕”的决定:逃学、打架;你指东,他偏往西……
因此,孩子并非没有理智,只是他们的行为受到当时对他们很重要的事物的强烈驱动。
最近,表嫂跟我诉苦,说读初中二年级的儿子晓坤太叛逆了,她都要气疯了。
上学期期末前的周末,他本该在家为考试做准备,结果,他跑出去和朋友们玩了一天。
表嫂说了他几句,本以为他能收敛些,谁知他变本加厉,还说自己以前有些“与世隔绝”了。
表嫂非常担忧,本来挺乖的儿子怎么就转性了呢?初二本就是关键期,这样下去,还能考上重点高中吗?
其实,从心理动机上看,晓坤是在缔造自己的身份,努力在学业、社交发展方面寻找平衡。
因学业不错,再三权衡学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后,他选择了后者,而这并不代表他不在乎自己的学习成绩。
青春期男孩在不够成熟的情绪大脑与自我认同的差遣下,常常做出非理智的举动,这其实是他们在颠簸中快速驶向成人世界的信号。
若父母能理解孩子的出发点与动机,将有助于与孩子产生共鸣,引导孩子确定界限。
《解码青春期》一书中说:
“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灵的突变就像一场剧烈的风暴。每一个看上去叛逆、难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强有力的支持。”
有研究表明,受青少年信任的成年人,是教导他们情绪调节的最佳人选。
那个横眉冷眼或是气势嚣张的孩子,其实正处于情绪的洪流之中。
若此时父母被表象蒙蔽,将孩子撇在一旁,那么,孩子将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若父母以平稳的情绪,待在孩子身边,为孩子提供学习情绪调节的安全空间,那么,下一次,他们才能更顺利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做出跟家长期望相悖的事情时,父母需冷静下来,倾听孩子的想法,尽量理解他们的立场。
同时,父母表达出自己的期望与相关理由,通过开放、平和的沟通,与孩子达成共识,既要给他们与年龄相符的自主权,也要设定适当的界限和规矩;对于不可接受的行为,孩子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此,父母给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让孩子在安全与探索中取得平衡,平稳前行。
面对青春期男孩,父母不妨做3件事
英国哲学家曼色尔说:“青年时期是要做一点什么事情、及变成一个什么样人的一种时机。”
青春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经期,也是自我意识的飞速成长期,他们不满于父母曾打造出的安全围栏,努力冲向更浩瀚的世界。
这便要求父母打造全新的养育模式:既能让青春期男孩得到应有的照顾,又能给他发展独立性的空间。
迎接这一艰巨挑战,父母不妨从以下3件事做起:
(1)多说无用的话
青春期男孩追求更广阔、自由的世界,在信息爆炸、价值观爆炸的时代,孩子只会认同与自己同频的人。
若父母只紧盯学业,三句两句不离学习,孩子难免会感到厌烦。
若想走进孩子内心,父母不妨投其所好,聊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喜欢的电影、爱听的歌、身边的趣事、最近遇到的开心或困惑的事情……
这些“无用”的话里,隐藏着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容纳着孩子的喜乐与困扰,折射着孩子的真实处境。
只有父母站在孩子身旁,与孩子肩并肩一起看世界时,才能与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也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2)把孩子当成顶梁柱
《自卑与超越》一书里说过:“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自由、尊重,希望能担重任,想要自己做主。”
青春期男孩勇于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敢于承担责任。
这时,父母不仅要尊重孩子的知情权,把家里事情主动告知孩子,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同时,对于孩子自身的事情,父母还要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父母有事多与孩子商量,让孩子感受到被器重,不仅能极大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能激发孩子处事的潜能。
一次次的家庭参与中,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一次次的选择中,孩子的责任感与担当愈加强烈。
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感受到了尊重,所谓的“叛逆”自然会越来越少。
(3)给孩子找到优秀的指引者
英国学者菲尔丁说:“典范比教育更快,更能强烈地铭刻在人们心里。”
典范是给我们带来积极影响和正能量的榜样,能激发我们向善、向上的斗志。
在可塑性很强、却又迷茫的青春期,孩子尤其需要一个榜样,指引自己找到努力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
有句话说:“谁能影响我的孩子,我就带孩子去见谁。”
父母或自身成为孩子的指引者,或帮助孩子找到各个领域的高人,让孩子体会到成功背后努力钻研与坚持。
优秀的指引者能给孩子带来深刻的影响,给孩子提供智慧和力量,激励孩子前进。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说:“青春期总会结束。如果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很亲密,孩子还会在成年之后重新回到你身边,而你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是,如果你总是批评他、反驳他、要求他,亲子关系就破坏了,当他成年后,你就很难再对他有影响了。”
青春期是一个正在建设的工程,充满挑战与未知,也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
同时,这也给父母的养育方式带来严峻的考验。
优秀的父母,总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容,用爱与陪伴给孩子稳定的支撑,用引导和得体的退出,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