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活 || 没课上了?挺好

更新时间:2023-10-16 16:34:14作者:无忧百科

初中生活 || 没课上了?挺好

经常听说初二是一道坎,不但学习任务增加了,学习难度还提升了。不但学习要求提高了,孩子还进入了或者即将进入可怕的14岁,家长要面临各种挑战。

所以,初一入学后我就尝试想请初二家长们来给我们做做分享,看看实战经验是怎样的,能给到我们哪些智慧启示和方法引领。

话说那时,初二的家长们咱正经认识好多个呢!结果,出乎预料的是,我的邀请都被婉拒了。

这些妈妈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婉拒的时候,长叹一声,说是有很多不可尽述之处,等以后合适的时机再来分享。

也有聊得多一些的,说是对孩子现状实在不满意,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么给别人分享?

我听得心头发紧,因为这些孩子哪个拿出来都比我娃厉害,苍天呀!我到底在这儿干什么呢?要听到这些!

当然,现在自己变成了初二家长,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家长群里无数家长,有事业成功做高管的,有专业过硬被单位高度倚重的,有家里做生意不缺钱的,有貌美如花又爱吃喝玩乐的......

有心大也有心小的,有爱作妖也有特别情绪稳定的,不管什么样的家长,在大部分事情上都能想得开,但唯独一到孩子的事情上就很难淡定,能够做到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姿态。

家长们对孩子的事情一句话可以概况: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每天心情都是随着孩子的状态起伏不定的。

上面提到的初二家长,里面有孩子很厉害的,竞赛拿奖,综合排名也不差,但是妈妈觉得语文和英语太烂,孩子天天打游戏,成绩忽高忽低,别说直升了,只要能顺利进去四金刚,哪个学校要我我去哪。

也有孩子没那么突出的,整体状况可以排在中上,但是孩子也不稳定,初二之后成绩开始了上上下下的坐过山车,妈妈着急又苦无良策,主要是现在不太能“管得住”孩子了。

当然,也遇到过相对普通一点的娃,小学规规矩矩,初一平稳有加,初二开始下滑,家长忙于补差,也没啥心情出来分享经验。

分享是需要状态的,就像从开学以来,我更文的频率都变得很低,就是因为这一段时间以来情绪和状态一直低迷,最近才调整过来一些。我毕竟不是营销号,是用心在分享,心血亏了,心力不足,就没办法支撑。

这段时间做了很多关于学习方式方面的反思,都随时发在家长群里了。

最近这几天大家都在关注又一轮更严格的双减政策发布后,现在可以选择的补课方式更少了,孩子没课上了,可怎么办?正好可以结合学习方式来说一说。


一般孩子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做家长的第一反应都是“给你找个合适的课外班”。话说花钱能解决的问题,那都是小问题呀,而且自己还不用太操心。

课外班有很多好处,比如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有经验的老师等等。而且课外班对小学孩子特别有用,因为小学的孩子很少有补差的,都是超前学,超前学课外班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到了初中会有很大变化,有能力超前学的孩子,要么能够从学校获得充足的资源和机会,要么可以通过被认证过的机构去进行超前学习,不会被政策影响。

而大部分孩子到了初中,尤其是上了初二后,可能就没有很多精力花在课外了,也就是说,初中补课,超前学的需求比较少,可能补差的需求会增加。

对于需要补差的孩子来说,本身就是学习能力没那么强,精力没那么充沛的孩子,课外每多报一个班,对他的能力都是一种挑战,如何消化吸收是个很大的问题。

今早正好看到篱笆社区发的一篇文章,一个家长说孩子上初三了,数学是班课、一对一各种补,结果开学月考只有93分(150分制),我当时一闪念,觉得上这么多课,有时间写作业吗?能消化吸收吗?

果然往下一看,说是孩子上完课从来不写作业。到了初三,家长终于觉得是不是应该减少几个课外班了......

很多时候,不管我们做家长的,还是孩子,都把课外班当成一种安慰剂了。家长觉得,孩子上着课外班呢,心里特别有安全感,“补怎么也比不补强”,老年人吃补品也是,可以补不好,但别补坏就行。

孩子呢?一遇到问题就想,没事儿,反正我爸妈他们会给我找补课班的,老师有办法帮我,潜意识里他把自己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转化成了家长或者课外班老师的问题。

但问题是,老师们课不管讲的多好,他都没有办法帮你写作业和消化吸收。这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只有孩子自己能完成,其他任何人都帮不了。

老师们只能说尽最大可能做到把很难的知识点处理一下,让它们不那么“难以下咽”。


所以同样是补课,有的孩子习惯好,写作业多思考,把补的东西消化吸收了,效果就上来了,而有的孩子,越补越差。

因为时间精力有限,在补课上花太多,课内任务也连带着受了影响,结果也就不可能好了。

听说过花了几百万补课费,高考考了400多分的,也听过状元说自己从来不补课的。

还听说过,报了很多也学了很多,但是孩子并没有吸收和转化,而只是把各种题型记住了,中考确实考了还不错的成绩,结果上了高中弊端显露,数学只能考二十多分的。

因为上了高中,每一堂课的知识含量都超级大,注意力稍有分散,可能就会导致后面没办法听下去,而且在校内面临巨大的压力之下,想要靠校外补课拉上去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要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

所以,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了花色繁多的课外班或许是好事儿,他们可能会被迫早点开始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而学会自己学习,是一个学生终将面临的任务。

那么,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应该如何探索自己的学习方式呢?

搞竞赛的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觉,自己能够刷的进去题,遇到难题自己先想办法搞懂,实在搞不懂才会去求助外部力量。

一般考前集训中,都不是老师讲课,也没有老师看课,而是老师给他们很多学习的视频资源,把一堆小孩儿放在一起,有的孩子可能两倍速看课,有的孩子放慢速度听,还有的孩子......打游戏。

也就是说,最顶尖的孩子在有绝对好的师资力量加持的同时,自控力和自学能力也是一流的。

头部孩子,学了校内内容,还有余力想多学点,那就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资质的课外班,好好跟着听课,跟着做作业,就像对待课内内容那样对待课外学习。

但是,上初中以来,给我的感觉是,课外班学的内容,哪怕是孩子跟的很认真,对课内学习的加持也超不过80%。

意思是,你觉得同样一个知识点,你在课外班感觉100%学懂了,但是到了课内考察的时候,能达到80%的效果就已经算很好了。

我没太搞清楚问题根源,但感觉可能是校外老师对课程体系和考试理解不如课内老师深刻吧,也可能还是教学经验不够,抑或是因为是课外学习,孩子潜意识里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等。

所以,到了初中之后,不管你提前学了多少,哪怕初高中内容都学完了一遍,课内学习依然要好好对待,否则就是丢了西瓜拣芝麻。


另外,课外班依然有用,只是家长在选择课外班或者老师的时候,尤其是补差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孩子的具体问题,进行最具针对性的补课,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节省孩子的时间和精力。

班课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通用的知识点讲了一遍又一遍,但是针对孩子的具体问题无效。

比如语文,阅读理解是一个需要补课的点,但是所有课外班上来都要讲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然后讲题,一到答题这块就很困难,因为每个孩子出问题的原因不一样,给出的方法没有针对性,学的越多浪费越多。

这种情况下家长带着找出问题原因进行针对性解决是最有效率的。但是这对家长是很大考验,一方面家长时间精力有限,实在很难做这个事情;另一方面,就算家长可以,怎么收服孩子是个大难题。

我在找了很长时间的语文老师后,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基本上试课之后就觉得不行,或者好不容易找到个还行的,结果课程时长太长,每周三小时,课后还要再花两小时整理笔记写作业,作业等到老师反馈已经是一周以后了,还是语音反馈。

即便是这样的课程,老师也是赚的盆满钵满,可见帝都家长对好的学习资源有多渴望。

因为实在找不到,试错成本又太大,我就决定自己搞试试。结果第一次尝试,开头孩子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我俩就一个问题的答案产生了分歧,他不信我,也不信答案,扯着脖子和我嚷:

“我就不相信你,你又不是专业的,我就不相信答案,答案还有错的呢!”

我真是被气的汗滴滴答答地往下流,但是这种情况下和他对峙,只能是浪费时间。

我只好忍气吞声地说,妈妈觉得你很赞,有质疑精神是好事儿,证明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但是这道题真的是你错了,你告诉我谁的话你可以相信?

他说他们语文老师说的可以信,还说,如果语文老师说我的对了,答案有问题了,你要给我道歉。我说,没问题,如果是妈妈理解错了,我一定给你道歉。

他一边气呼呼地给老师发信息,耐心等他发完,老师还没回复的时候,我想继续给他讲讲为什么,他很倔地说,先别讲了,要是你错了不是误导我了?

幸好老师很快给出了答复,他错了。孩子虽然很倔,但是讲理,一看自己错了,立刻就接受了现实,我也没趁机痛打落水狗,让他给我道歉。

后面的事情就容易了,他能把注意力用在看题和分析问题上了。等到我们完成学习任务,他甚至心情很愉悦,出来主动拥抱了我一下。


类似的事情去年发生过一次,是一道历史题目。那之后,我变得怯懦了,很怕和他纠缠。但是现实没办法,不得不逼着自己上阵。

经验就是,在和孩子一起学习之前,把工作做足,能够给出明确、充分的理由,让孩子信服,才能收服这种青春期的小“毛驴儿”。

不管多好的课外班,多厉害的老师,对孩子来说,都是帮助他们逐渐走向自我学习的桥梁和工具。

与其如此,我们家长不如放下过于依赖课外班的思想,尽早帮助孩子走向自主学习的状态,追寻学习的本质,并由此成就自我。

而在我知道的两类案例里,家长的付出都是关键。一类是孩子天赋很好,但是不够自律,家长需要陪伴监督并且和孩子一起学习。这类孩子建立起了自驱力之后爆发力惊人,基本上都是在大考中超常发挥。

还有一类孩子,是上了中学以后学习特别落后,几乎被学校放弃,课外班作用不大,家长下手陪学习想办法,最后托举孩子去了比较理想的学校。

也就是说,如果你从来没有被孩子学习的问题困扰过,那并不是常态,那只能证明你恰好抓了一张好牌。

而觉得自己的牌不够好的家长,一定不要逃避,你想依赖这儿依赖那儿,最后发现都不如自己塌下心来,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更能解决问题。

以上,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