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变“洋房”!长宁这个小区从“面子”美到“里子”

更新时间:2023-09-06 11:09:33作者:无忧百科

老房变“洋房”!长宁这个小区从“面子”美到“里子”

古色古香的“老洋房”外立面、诉说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墙、活力四射的健身点……近日,拥有百年历史文化的何家角居民区(何家角小区和中华小区)完成了精品小区改造,一幅美丽、舒适、安全同时又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小区新颜在居民眼前徐徐展开。


何家角居民区位于安顺路长顺路交叉口,其中,何家角小区和中华小区是建于20世纪70-80年代的老旧公房小区,存在着公共空间数量少,道路狭窄,停车位不足,缺乏公共景观、照明设施、安防设施等户外设施等问题。

于是,居民区把精品小区改造作为撬动惠民生、补短板的“杠杆”,坚持围绕问题找答案、围绕难题解方程、围绕方向定目标,提档硬件设施,补齐短板弱项,做精“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曾经的“堵点通道”,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支点”,从而打造宜居社区,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前后对比



换“新装”,增“靓点”

站在中华小区大门外,恢宏大气的门头便映入眼帘。门头用灰色大理石围合而成,中间镶嵌着挥金大字。远远望去,一排排酒红色的砖墙,将具有年代感的楼房装点出“老洋房”的气韵,阳光透过梧桐洒下来特别好看,安静、雅致,带着一点岁月熏染出来的复古。


走进小区,平坦宽敞的路面上车辆停放地秩序井然,让来往居民心情舒畅了不少。原来,在重新铺设地面时,居民区同步优化绿化空间,规划新增26个停车位,缓解了小区停车难、停车乱的难题,让小区显得清爽有序。


而为了使居民拥有属于自己的“家门口”活动空间,居民区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挖掘有限空间,分别在中华小区、何家角小区打造了全新的健身点。亮丽的塑胶地面上,安装了崭新的健身器材,四周的墙面也进行了美化,让袖珍的空间显得活力十足。



拆除房顶、修缮外立面、改造雨水混管、增加停车位、开辟健身点、增加监控探头……这场精品改造的“大手术”,不仅让居民区从“里子”到“面子”实现了全面蜕变,也打造了一批群众满意度高、辨识度高的改造样本。



“现在的小区干净、舒适、有序、安全,尤其是老洋房的设计,嗲的很。我们现在每次走进社区,心情都不一样了。”社区居民提起精品小区改造,不由地笑了起来。

“治”顽疾 解“心病”

“我家住在一楼,现在小区地面不会有积水了,下雨天再也不用担心水漫到家里来了。”社区居民开心地表示。

在精品小区改造前,每逢暴雨来临,居民们总是忍不住担心,汪洋的雨水漫入一楼居民家中,令人苦不堪言。因此,此次的雨污混管改造成了重中之重。“原本小区所有的污水都排到粪化池里,粪化池每3个月就要抽一次,清理不及时或者一到下雨天,居民们就犯愁。”何家角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方郁欢告诉记者。



改造前后对比

何家角居民区找到了党建联建单位——永达市政公司帮忙,希望通过党建引领,依托永达市政的专业力量,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然而,因为房屋建设的早,周边路面的市政管道排布也没有图纸,永达市政只能一点点排摸,最终在安顺路长顺路路口确定了市政排污管道入口的位置。

不仅如此,永达市政还义务在排污管道上开挖了6个污水接口,实现了小区雨污混管与市政管网的顺畅连接,让居民彻底告别了“水漫金山”以及化粪池堵塞的问题。

“诉”历史,聚“民心”

美丽虹桥有个角,自古名曰何家角。何家角居民区虽然建于20世纪70年代,但历史却可追溯到百年以前。

因此,在方郁欢看来,一边要通过精品小区改造,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另一边则要寻根溯源,展现居民区软实力,以历史文化为纽带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


为此,方郁欢以“家文化”为内核,以“三百年何家角”为主线,通过查询地方志、走访高龄老人,深度挖掘居民区历史后制作了何家角徽章,还为居民区专属歌曲《美丽虹桥 美丽何家角》填词,为居民区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

“这里原是一片荒地,相传明末何子升在此卜居。何系宋代枢密院学士何中立十七世孙,字少泉,官至鸿胪寺正卿,职贵官显,声望极高。‘何家 ’处于虹桥路与中山西路交界的地方,人们遂把这块西南角称为‘何家角 ’。”如今,在何家角的文化历史墙上,一扇扇富有江南特色的梅花窗,向过往路人娓娓道来何家角的百年历史。



而随处可见的“何家角”徽章,也在不知不觉间增强了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何家角’三个字选用了孙中山先生的墨宝,以红色为底色,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何家角周围的英文,则呼应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品格,彰显出虹桥社区国际开放的特性。”方郁欢说道。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王蔚

来源:上海长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