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太原站wtt常规挑战赛比赛时间是从11月7日开始吗?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09-07 21:03:37作者:无忧百科
“合成生物”的故事怎么讲?
作者 | 周若涵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靠透明质酸(俗称“玻尿酸”)声名鹊起的华熙生物(688363.SH),正在将目光移向更远的未来。
8月29日,华熙生物在发布的半年报中表示:“公司已从透明质酸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发展成为以合成生物科技创新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生物材料全产业链平台公司,公司发展目标、业务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这份财报中,“合成生物”累计被提到43次。
事实上,在此之前“合成生物”就已经成为了华熙生物对外发声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合成生物,称“合成生物是通向未来科技最基础的学科,在全球竞争维度中,它甚至超过芯片。”
将合成生物作为新一轮发展战略,对华熙生物而言无疑是个颇具魄力的决定。诚然,全球领先咨询公司麦肯锡曾预计,未来的10-20年,合成生物每年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将达1.8万亿-3.6万亿美元;但号称“合成生物鼻祖”的Amyris公司正在美国申请破产也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这样一条方兴未艾的赛道,华熙生物有怎样的考虑?全力“押注”背后,公司又具备怎样的底气?
合成生物的魅力
目前,合成生物在全球的市场规模还不足千亿元人民币,但其却早已成为资本新宠。2017年至2022年7月,国内合成生物相关投融资事件累计发生79起,其中2021年和2022年前7个月分别有24起、32起,数量呈递增趋势。
究其原因,合成生物的市场潜力是关键。其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赛道足够大,天花板也足够高。
以Amyris的“代表作”为例,2005年,Amyris曾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得到青蒿酸,再用化学合成方式生成青蒿素,最终实现大规模量产。结果是,青蒿素价格从2005年的接近1200美元/千克在两年内迅速降至200美元/千克以下。
成本大降的背后,是合成生物通过细胞工厂,制造出了原本需要从动植物资源提取或石油化工来源的产品,在本质上变革传统生产制造方式。
套用在华熙生物身上,其原本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式生产透明质酸等物质,大概过程是先选取自然界存在的特定菌种,向其提供葡萄糖、蛋白胨等发酵底料,然后在合适的温度和PH值下,获得发酵产物。合成生物则是对现有菌种的基因进行改造和编辑,使其能够生产不同物质或者更高效地产出物质,进而实现更多创新物质的生产及大幅降本增效。
值得一提的是,这只是合成生物魅力的一隅,除了降本增效,其在绿色环保、重塑资源方面同样拥有杰出的潜力。
比如原本提取自高原植物红景天的原料——红景天苷,红景天的生存环境苛刻、生长周期长,提取工艺也十分复杂。受此影响,红景天苷原料长期供不应求,传统提取成本高达3万元/公斤,而通过合成生物细胞工厂生产,成本只需500元/公斤,而且无需种植红景天,降低了环境风险,生产时间也能大大缩短。
在合成生物的助力下,未来80%的物质都有望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实现生产。无需偷走金丝燕的巢穴,也能生产燕窝酸;无需开采石油,就能制造生物可降解材料和生物燃料;其甚至能将工业废气、农场废物等作为生产原料,对实现“双碳目标”十分友好。
据中科院天工所统计,和石化路线相比,目前合成生物制造产品平均节能减排30%至50%,未来潜力将达到50%至70%。世界自然基金会预估,到2030年工业生物技术每年可降低10亿吨至2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在此背景下,202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已经提到要“做大做强生物经济”,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合成生物与制造业的结合,也正成为欧美、日本、加拿大等经济体的竞争焦点,美国国防部甚至将合成生物作为未来“重点关注的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
合成生物“杀手锏”
华熙生物很早就看到了合成生物的潜力,因此其自2018年开始布局,至今年上半年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并且有成果落地。
具体而言,今年上半年,在合成生物学研发平台支持下,华熙生物的超纯麦角硫因和微真两种生物活性物新原料产品已完成上市,这两款产品都属于化妆品级原料,已经被应用在了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中。
不过,随着合成生物赛道的“内卷”升温,想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数据显示,国内仅从事化妆品原料开发的合成生物学企业就超过40家,大量供应商涌现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拥有稳定的竞争优势?对此华熙生物给出的答案是:打通全产业链。
从流程上来看,合成生物制造要经历确定原料、筛选、改造底盘细胞、发酵、分离纯化和应用等步骤,由此也将产业链中的公司分为三类:上游的工具类公司,拥有基因测序、基因编辑、基因合成等底层技术,他们并不只服务于合成生物学领域;中游的平台公司,拥有菌株改造等基础研究能力,作用是承上启下;下游的产品公司,拥有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能力。
现阶段,行业内合成生物企业多以上游工具类公司和下游产品类公司为主。而华熙生物打通合成生物的全产业链,既能进行基因编辑、创制细胞工厂,也能做产业转化,还能做市场转化。
一个事实是,合成生物虽然前景广阔,但也容易“踩雷”。因为实验室和工厂差别很大,所以选品和规模化生产,就成为了摆在所有合成生物企业面前的主要问题。
中科院微生物所微生物生理与代谢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陶勇表示,只有从需求出发,先调研好市场对什么产品有需求,再回来设计,成功的可能性才会大很多。他认为,此前国内外其他一些合成生物企业选品失败的原因主要为,对市场的判断不准,以及在国内选择了技术壁垒不高的品类。
而全产业链公司显然会对市场及终端产品有更深刻的了解,也就能反哺研发和产业转化环节。且全产业链公司还能更有质量地实现降本增效,并具备质量安全可控、能有效规避供应链上各类外在风险的优势。
除此之外,华熙生物在合成生物领域还掌握两大“杀手锏”——发酵和中试。
所谓的发酵,一般是指利用微生物制造工业原料或产品的过程。由微生物(细菌、酵母等)、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培养基等在一定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下进行。
这不仅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微生物的习性,还要精准把控其中的细节。而华熙生物是国内率先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透明质酸并将之规模化的企业,在发酵领域有丰富的产业化经验。
而中试是中间性试验的简称,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被视为从“发现”走向“产品化”的标志。在中试的过程中,能够解决实验中所不能解决或发现的问题,包括设备适配性、工艺研发、安全性、环保、收率、成本等等。一直以来,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都非常低,而中试环节对于产业化经验及投入成本的要求较高,使得不少企业并不具备自主中试的能力。
对此,华熙生物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中试转化平台,规划了64条中试生产线,已有30多条中试生产线投入使用。其中试转化平台所采用的是“柔性化生产”,能够满足不同物质对不同中试流程的要求,并快速实现物质的产业转化。
慢工出细活,十年见真章?
不过,对合成生物的战略布局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立即收获增长。从历史来看,华熙生物目前正处于公司成立后的第三个十年中,其中第一个十年,公司将重点放在了B端业务;第二个十年,公司向C端延伸,打通全产业链,获得爆发性成长;而麦肯锡对于合成生物未来市场规模的预测,亦是以十年为尺度。
为了尽快推进合成生物研发及产业化,当前华熙生物正与清华大学、江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合成生物相关领域的研发共创与合作。
与此同时,公司还在大量补充研发投入。今年上半年,华熙生物研发费用为1.87亿元,同比增长4.04%;研发人员达到813人,同比增长187人,其中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人员19人,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也从去年同期的16.85%增至18.83%。
而在合成生物研发平台建设方面,华熙生物在北京建设的合成生物学国际创新研发中心也已进入高效运营阶段,组建了5个合成生物研发工作室和1个应用研发工作室,并已实现合成生物生产菌种的快速迭代。
目前,华熙生物在研原料及合成生物研发项目121个,其中已有多个物质进入中试阶段,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微交联透明质酸粉末产品 HyacrossTL200、阳离子 HA、脂肽、酶法唾液酸、多聚寡核苷酸等已完成试产。中信证券研报预计,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原料有望于今年下半年获批上市。
不仅如此,不久前华熙生物还宣布与赋远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赋远合成生物基金。从名字就能看出,该基金瞄准的也是合成生物领域。
正如半年报所强调的,华熙生物正在逐步打造合成生物“生物智造标杆、 全产业链标杆、绿色制造标杆”。
尽管如此,相较于合成生物这个未来的万亿级赛道,华熙生物仍然只是刚刚开始。
而且不难看出,合成生物的发展注定是个“慢活”,未来还会面临很多挑战。但在赵燕看来,这恰恰是符合公司价值观的战略。
“在公司的价值观中,社会性大于物质性,持续创新大于短期商业机会,企业文化价值的传播大于短期盈利,长期主义大于短期投资,健康成长及风险管控大于短期片面增长。”展望2023年时,赵燕还曾表示,做实体产业,要趴在地上,干最苦最累最难的活,没有捷径。
这份决心,将成为华熙生物在下一阶段克服艰难险阻的一大动力。
你对合成生物的未来怎么看?购买过华熙生物旗下品牌的产品吗?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