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排球超级联赛保定第一阶段赛程安排一览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10-15 19:24:47作者:无忧百科
文|凯风
一场盛会,改变一座城。
北京、深圳、成都三次大运会,见证了大国崛起,也成了城市能级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抬升的见证。
“谋赛”与“谋城”同步,体育竞技与城市建设齐飞。
北京借助大运会为08年奥运成功“预演”,深圳通过大运会一路东进,成都更是借助大运会全面迈向“三城三都”的建设之路。
办好一场会,搞活一座城。大运会,让成都迎来高光时刻;后大运时代,成都火爆依旧,盛会效应持续放大。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黄金周,成都全市共接待游客2586.8万人次,位居全国之首;实现旅游收入237.8亿元,仅次于上海。
成都大运会,给23个区(市)县带来了什么?后大运时代,谁能一路领跑?
01
大运会,给成都留下了哪些“遗产”?
满城尽是体育馆,是许多人的第一印象。作为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大运会给成都留下了49个场馆,各大区(市)县都能从中受益。
这些场馆,13个新建,36个为改建,覆盖从中心城区到外围区域的15个区(市)县,从一开始立足于体育设施的均衡布局,与城市规划相契合,避免大拆大建和铺大摊子建设,将可持续利用放在首位。
这一变局,不仅让众多新城区弥补了体育设施不足的缺憾,还让众多老城区完成了体育设施的“城市更新”,更带动一众区域率先跻身赛事经济和演艺经济的高地。
成都行政区划图 图源:民政部官网
作为数一数二的产业大区,成都高新区、东部新区分别借助高新区体育中心、天府奥体公园,补足了体育短板,从产业大区向着综合强区迈进。
锦江区等多个中心城区,借助大运会,让一众老场馆焕发新颜。承载几代老成都人记忆的城北体育馆、猛追湾游泳馆的改造升级,还带动周边片区的全面更新,带动体育、文创、旅游的全面提升。
在龙泉驿区和金牛区,东安湖、凤凰山两大综合体育场的拔地而起,在为整个城市带来新的体育地标的同时,还带动了赛事经济、演艺经济的齐头并进,让“体育+效应”阐释的淋漓尽致。
作为中超新赛季成都蓉城主场的凤凰山体育公园,几乎场场爆满。数据显示,今年中超主场场均观众3.9万人,与英超持平,几乎是中超平均上座率的近两倍,“金牌球市”名副其实。
而作为大运会开幕式主场馆的东安湖体育公园,正在成为大型演唱会的扎堆地,仅在最近几个月就集聚了薛之谦、五月天、刘雨昕、蔡依林、张韶涵等明星,吸引上万歌迷从全国前来。
东安湖体育公园 图源:成都大运会官网
目前,成都正以“三城三都”为定位,剑指世界文创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
作为大运最显著“遗产”的体育馆,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这几年,体育经济,作为经济增长和提振消费的新亮点而备受关注,而以世界赛事名城为定位的成都,走在全国前列。
根据国际专业体育智库量子咨询与英国杜伦大学商学院最新发布的“全球体育之都报告”,北京和成都双双入围全球前十,其中北京凭借“双奥之城”的优势排名第四,成都则位列第八。
大运会之之于成都,堪称关键的一跃,但还只是开始。近年来,成都拿下了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举办权,吸引了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世界冰壶巡回赛亚太总部落户。
根据规划,成都未来每年举办国际级和国家级赛事50项以上,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对各区经济的长远刺激效应可见一斑。
与体育经济相比,演艺经济,因其强大的流量效应和消费拉动效应,成为后疫情时代各大城市竞逐的新赛道。
“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一场演唱会,即使再顶流,门票收入也就数千万元,但对经济的整体拉动效应却有7-10倍之多,从门票到住宿餐饮再到旅游乃至直播经济,不一而足。
根据成都市文旅局数据,目前,成都各类市场化的音乐节会年均举办超2000场次、演出票房近4.5亿元,带动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经济效益约33.5亿元。
可见,体育场馆,不仅是全民健身的重要依托,也是赛事经济的承载者,更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撑。
02
跃居全国地铁第5城,谁是最大受益者?
过去5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增长最快的城市,一个是杭州,一个是成都,两城双双跻身500公里俱乐部,总里程分别位居全国第5和第6。
成都、杭州地铁的突飞猛进,既是经济增长、人口涌入之下基建提升的必然结果,也不乏大运会、亚运会两大盛会带来的助力。
大型赛事,基建先行。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申办大运会成功以来,成都开通地铁和有轨电车线路共10条,新增里程约378公里,总里程多达557公里,增长之快,位于全国前列。
过去5年,成都多个区(市)县告别没有地铁的历史。
如今,在成都12个市辖区、3个经济功能区中,除了青白江区外,均已实现“区区通地铁”。
而在外围,成都下辖3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地处东部的简阳市,借助东部新区和天府机场的双重政策利好,率先一步迈入地铁时代,成为全国少有的拥有地铁的县域。
地铁不断向外延伸,连线成网,网络效应愈发凸显,地铁客流量和客流强度不断创下新高。
就在中秋前一天,成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单日客运量达783.92万人次,继今年4月之后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无论是客运量还是客流强度,成都均位居全国前列,且领跑于二线城市。
根据交通部发布的数据,成都今年9月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达1.77亿人次,仅次于四大一线城市;客流强度为1.06万人次/每公里日,为仅有的8个破1的城市之一。
对于成都来说,这一切还只是开始。
在不远的将来,成都有望率先跻身1000公里地铁俱乐部,在人口之后,成为地铁意义上的超大城市。
根据规划,在都市圈和双城经济圈时代,成都的城市轨道交通还将进一步向周边区(市)县乃至都市圈成员城市延伸,不断拉近外围地区与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带动整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在市域内部,更多区域即将加入地铁网络。目前,《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2024-2029年)》正在进行评审,最快有望今年年底获批,将为成都带来10条新线路、200公里里程。
在都市圈区域,跨城“地铁”即将到来。
日前,我国西南地区首条跨市域地铁,成都轨道交通资阳线全线贯通,离正式开通只有一步之遥。
这条线路连接成都未来科技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和资阳市,资阳作为成德眉资一体化的成员之一,地铁的互联互通,标志着成都“势力范围”的再次扩张。
地铁的不断扩容,不仅打开了城市的发展框架,而在区域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的助力下,更带动人口、资源、产业的合理布局。
03
大运会,既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展现科技实力和制造实力的舞台。
今年大运会,共有170多项“成都造”亮相,包括新能源车、机器人、发电玻璃、“孤岛式”微电网等,让世界见证了成都作为“制造强市”的底气和竞争力。
作为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制造业高地,成都近年来先后培育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两大万亿级产业,且在逐步形成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0个千亿级产业。
作为万亿级工业大市,成都各大主导产业散布于各大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根据成都市发改委发布的成都市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名录,成都共有12个产业生态圈、66个产业功能区。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高新区和天府新区,汽车产业和轨道交通产业主要位于东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在东部新区、双流、温江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主要汇聚在天府新区……
在战略新兴产业的热门赛道上,一众区(市)县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增长动能。
作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电子产业基地,成都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新兴赛道上走在前列,高新区、崇州、双流、新津等区正是最大承载地。
随着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腾飞,作为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制造基地、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成都,将会迎来飞速发展期,众多相关企业集聚的青羊区、双流区、高新区、东部新区、新都区等都能从中受益。
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搅动各大城市工业格局的新力量。根据规划,到2025年,成都汽车产业整体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实现汽车本地整体产量达100万,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5万辆。
这背后,以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和成都高新区为“双核”,以东部新区、锦江区、双流区、郫都区、青白江区、新津区等6区为协同发展地的西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正在崛起。
目前,一二线城市都在重回制造业,制造强市成了不约而同的追求,成都也不例外。
在“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和“新质生产力”等国家战略指引之下,制造强区和科技强区有望迎来高速发展期。
04
迈向世界城市,谁是国际化的桥头堡?
今年以来,成都先后举办大运会、世界科幻大会等国际盛会,全球存在感进一步彰显。以世界为坐标,从“西南的成都”到“中国的成都”再到“世界的成都”正在成形。
迈向世界城市,哪些区(市)县将会承担重任?
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城市,离不开以世界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中心等加持。
世界文化名城,体现在成都的世界赛事名城、世界旅游名城、国际美食之都等“三城三都”的定位上。
如今,借助大运会,成都在全球赛事名城上更进一步,目前体育赛事全球影响力跃居全球第28位,进入中国前三。
剑指世界赛事名城,坐拥大型体育公园的龙泉驿区、金牛区、东部新区、高新区等,无疑将会借助源源不断的世界级赛事,刷新区域存在感,并将体育经济、演艺经济、文旅经济带向新的高度。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成都同样当仁不让。成都不仅是全国唯三拥有“双机场”的城市之一,也是“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的重要始发地之一,堪称内陆开放的桥头堡。
成都两大机场,分别位于双流区和东部新区,作为国际人流、物流的主要进出口,每年数千万人次、数百万吨货物的巨大流量,将会带动两区航空物流、高端制造业的加速集聚。
与之对比,西部地区最大的中欧班列始发港之一的成都国际铁路港,位于青白江区。伴随着中欧班列,每年数百亿美元的外贸进出口在此诞生,而坐拥“陆港”之利的青白江区,也成了众多制造业落户的首选地之一。
在国际交往中心方面,作为国际门户枢纽的成都,领事馆数据众多,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广州。
目前,获批在川设立领事机构的国家达23个,这些领事馆分布在锦江、青羊、武侯等中心城区,发挥国际交往的重要作用。
一流的国际化,一流的制造业,带动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落户。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成都已与全球2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15家,外商投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均居中西部前列。
这些世界500强企业,分布于各大区(市)县,尤以产业大区为主,体现了强大的投资潜力和产业引力。
大运会虽然早已闭幕,但后大运时代的红利效应仍在持续释放,对于城市形象、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影响仍会长期存在。
如今,“世界的成都”正在稳步走来。借助大运会的历史性机遇,23个区(市)县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