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割肉,再卖身,日本百年名企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更新时间:2023-10-06 10:36:35作者:无忧百科

先割肉,再卖身,日本百年名企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不出意外的话,拥有148年历史的日本东芝,将要在年内退市了。

据新华社报道,日本东芝公司宣布,日本国内基金“日本产业合作伙伴(JIP)”已经完成对东芝的要约收购。



日本媒体分析,东芝最快将于年内完成退市。

提起东芝,想必很多人并不陌生,作为日本制造业的代表企业之一,曾几何时也是风光无限。

巅峰时期,东芝在包括白色家电、医疗器械、半导体制造、综合电机制造、核电设备生产等方面,都是世界前列。

然而,近年来东芝经营不善,不得不“割肉求生”,如今甚至到了要“卖身”的地步。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这样一家日本百年名企,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日本制造业代表

日本东芝公司创立于1875年,原名叫“东京芝浦电气株式会社”,如今已经走过了148年的漫长历程。

最早的时候,东芝公司制造出了全日本第一个白炽灯灯泡,自此一炮打响,一发不可收拾。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东芝与夏普、松下合称为白色家电“三巨头”,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东芝到底有多强。

日本的第一台电风扇、电饭煲、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彩色电视电话、晶体管电视机等等,都是东芝造出来的。

百年历史中,东芝拿下了无数日本第一,乃至于世界第一。

和现在很多公司一样,东芝实现在家电领域遥遥领先的同时,也没忘多元化布局。

包括半导体、重型电机、医疗设备、铁路运输、电梯制造等多个领域,东芝都做出了相当出色的成绩。

那东芝究竟有多厉害呢?

当初美苏冷战的时候,东芝不顾美国命令,把4部精密机床从挪威转运卖到了苏联。

而苏联借助这些机床制造出了先进的推进螺旋桨,让核潜艇的噪声大降,美国得知此事后震怒,立即制裁了东芝。

由此可见,东芝在某些方面的技术水平,确实属于世界前列。



先割肉,再卖身

东芝从崛起走向衰落的导火索,应该是2006年对核电设备生产商美国西屋的收购。

当时东芝豪掷54亿美元,买下了西屋电气77%的股权,引得世界瞩目。

按理说,提前布局清洁能源,这是战略眼光长远,应该是一步妙棋才对,但谁也没料到,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直接宣判了东芝的死刑。

受福岛事件影响,全世界都紧急叫停了核电项目,东芝由此一蹶不振,再加上财务造假、半导体业务失利等种种原因,不得已走向了“割肉续命”的道路:

2015年,将图像传感器业务卖给了索尼;

2016年,将大部分的家电业务卖给了美的;

2017年,将95%的电视业务卖给了海信;

2018年,将80.1%的电脑业务卖给了夏普,把闪存芯片业务卖给了美国贝恩资本;

2022年,将暖通空调业务卖给了美国开利。

可以说,东芝这些年走过来是“丢盔卸甲”,能卖的几乎已经卖得一干二净,但最终仍然没能挽回被收购的结局。



由于经营状况持续下滑,昔日的家电巨头每况愈下,在资本市场上也是持续低迷,陷入困境。

债务问题无法解决,与此同时公司内部又存在严重的管理问题,最终无奈之下,东芝只好寄希望于国内的私募股权公司,也就是JIP。

如今东芝公司宣布,由JIP牵头的要约收购已经成功,东芝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已是板上钉钉。

虽然这并不代表Toshiba的名字就此从江湖上消失,但毫无疑问的是,东芝想要再次重回巅峰,已经不再可能了。

日本百年名企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诚然,东芝走到今天,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因素要归咎于经营问题。

比如步子迈得太大,斥巨资进军核电业务,最后遭受毁灭性打击;

再比如2015年被曝出造假丑闻,7年时间里3任社长虚报了2248亿日元(约110亿元人民币)的税前利润,一度陷入资不抵债的局面。



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东芝陨落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核心竞争力的下降,是一众日本制造企业衰落的缩影。

以前一提起日本制造,人们脑海中自然而言就会浮现出4个字——工匠精神。

日本产品几乎就是精致、耐用、高端的代名词,不光在中国,在全世界都受到了无数追捧。

但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日本制造的份额被大幅抢占,日本产品占领的市场,被中国产品一步步蚕食。

这里举个例子,就在前些年,还曾刮起一阵中国人去日本抢购智能马桶盖的热潮,无数国人漂洋过海,竟是为了把日本产的智能马桶盖带回家。

可现在提起这件事,很多人可能觉得像是在听一个笑话:

我们国产智能马桶多的是,谁还会去日本买一个智能马桶盖?

如今包括家电、汽车、消费电子产品等等,众多日本企业都面临着与东芝类似的局面,包括丰田、索尼在内的日本企业代表,都有着相同的困境。

核心竞争力日益下降,这些日本企业想要重回巅峰,已然成为了一种幻想。



写在最后:
东芝从割肉到卖身,其实是日本制造日趋衰退的一个信号。

大前研一曾说日本要“学习做十分之一的国家”,这句话同样也可以送给日本的企业,未来可能要逐渐接受只有原本十分之一的业务规模。

本文标签: 日本  东芝  夏普  美国  索尼  松下  百年名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