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的“库存底”到了吗?

更新时间:2023-10-04 10:36:07作者:无忧百科

芯片的“库存底”到了吗?

存储芯片最近触底涨价,也给笼罩在黑暗中的全球半导体市场看到了希望。随着各大存储芯片厂商相继减产,经过今年前三个季度的库存调整,产业过剩的情况得到缓解,AI的崛起也成为半导体新的驱动力。

芯片行业似乎看到了曙光。

近几年半导体行业经历了一段至暗时刻,疫情打乱了全球供应链,2022 年产业链的过度囤货和需求透支,导致了全球半导体库存的消化进程缓慢,出现了库存过剩的问题,行业整体仍处于周期底部。

不过,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库存调整,整个芯片行业已存在触底反弹的预期。

一方面,三星、海力士、美光等芯片大厂纷纷减产提价,让一些厂商已经看到库存调整的成果,A股上市公司也纷纷有所动作,存储芯片价格触底反弹。

另一方面,自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以来,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科技巨头的必争之地。AI的爆火也为芯片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巨头减产提价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指出,全球半导体景气度已在今年二季度落底。

市场普遍认为,半导体市场每经过每3-4年会经历一轮完整的周期,目前正处于2022年2月以来的下行周期中。

疫情打乱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2021年初,全球出现芯片荒,许多半导体厂商纷纷加码投资,扩大产能。而不到一年的时间,全球芯片市场又从芯片荒转变成了芯片过剩,芯片厂商纷纷降价求售,以解决库存过多的问题。

据集邦咨询数据,存储芯片价格从2022年年初到2023年6月下跌了超过七成。

消费疲软,叠加库存过剩,许多芯片大厂出现了业绩下滑。

今年上半年,中芯国际实现营收213.18亿元,同比下滑13.32%;净利润为29.97亿元,同比下滑52.06%。

三星半导体部门在2022年二季度创下28.4万亿韩元盈利新高后,业绩就一路下滑。同年第四季度,营业利润骤降至仅0.3万亿韩元。在2023年第一季度,降至1.4万亿韩元的赤字。

为了应对芯片库存过剩,以三星为首的芯片大厂宣布减产,开始调节供需关系。

据悉,三星近日为应对需求持续减弱,宣布9月起扩大减产幅度至50%,减产仍集中在128层以下制程为主。另据Omdia预计,2024年下半年三星DRAM月产量将保持在60万片,较目前水平进一步减少。

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调查,其他供应商预计也将跟进扩大第四季减产幅度,目的是加速库存去化速度。

其中,SK海力士下半年将再减少NAND Flash产量5%-10%;美光将减少NAND Flash晶圆投入数从25%扩大到30%;铠侠此前也将产能从去年四季度开始30%减产扩大至2023年的50%。

砍产能是为了稳价格。根据最新市场消息显示,三星电子近期与主要智能手机客户签署了内存芯片供应协议,包括小米、OPPO及谷歌。协议中,DRAM和NAND闪存芯片价格上调了10-20%。

与此同时,三星还计划以更高价格,向自家生产Galaxy系列手机的移动业务部门供应存储芯片,以此反映移动芯片价格上涨的趋势。

同时,铠侠、SK海力士等上游NAND Flash原厂已开始拉高晶圆合约价。

从整个大环境来看,进入9月以来,上游报价明显提高,价格持续上涨。现货市场库存有限,只有少量低价报出,存储市场已然触底,有望迎来反弹。

场拓展加速

从销售额来看,中国半导体行业销售额环比增速见底回升,SIA公布的数据表明,7月份中国半导体销售额环比增长2.6%,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在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增长4.7%,SIA认为市场将在下半年继续反弹。

如今芯片产业现货库存见底、价格回升,也预示着未来将迎来新一轮存储周期复苏。此次半导体产业周期对国产芯片产业链是挑战也是机遇。

中信证券表示,2023年下半年,随着库存去化,需求逐步回归,未来行业细分龙头有望迎来业绩修复机会。

2022年,不少国内芯片厂商都经历了库存过剩的阶段。数据显示,中芯国际2022年晶圆库存量为51.67万片,2021和2020年库存分别为10.44万片,和9.6万片,2022年库存激增为前一年的五倍。

虽然许多芯片厂商并未公布库存数据,但从蛛丝马迹中也能看出其库存情况的改善。

半年报显示,中芯国际二季度部分应用于国内智能手机、消费电子领域的客户库存下降,恢复下单,晶圆出货量环比增长,营收也实现环比小幅增长。

从产能利用率来看,台积电二季度业绩承压,受到客户进一步调整库存影响,产能利用率有所下降,公司认为产能利用率接近触底,下半年将实现温和恢复。

处于周期底部,不少A股上市公司看准时机开始逆势布局,通过并购、定增等提升竞争力,积极开拓市场增加市场份额,紧抓行业复苏机遇。

9月20日,华虹公司公告,斥资126亿推进65/55nm至40nm工艺的12英寸晶圆的制造及销售,同时进行8英寸厂优化升级。

6月27日,江波龙披露拟购买苏州力成科技70%股权,通过控制及实际运营力成科技新增存储芯片封装测试等业务,补足公司封装测试的生产能力,完善产业链布局。

此外,佰维存储则在定增预案中,拟募资不超过45亿元,用于惠州佰维先进封测及存储器制造基地扩产建设项目、晶圆级先进封测制造项目。晶方科技出资270万欧元购买Anteryon公司6.61%股权完善产业链。

供需拐点初现

种种市场迹象都在表明,芯片行业正迎来拐点。

一方面,芯片大厂产量收缩,库存逐渐恢复至健康状态,目前终端厂商已处于去库存的后期,全年出货有望呈现前低后高,半导体行业已经显示向好迹象。

另一方面,随着今年下半年国内手机品牌陆续推新以及 iPhone15 系列产品发布,上游出货压力将逐步缓解,存储芯片调整周期尾声将至,整个存储市场有望迎来拐点。受益于AI浪潮叠加消费电子需求或将逐渐复苏,市场景气度有望得到改善。

据SEMI统计,2023二季度全球硅晶圆出货量达33.31亿平方英尺,环比上涨2.02%。硅晶圆出货量自2022年第三季度开始持续下滑,直至2023年二季度出现反弹。

国内存储下游厂商江波龙近期也在机构调研中表示,在经历艰难的磨底阶段后,终端库存水位逐渐恢复正常,价格回升趋势将在行业供需博弈关系中逐步建立。该公司表示,从整体趋势来看,三季度整体需求会进一步好转。从下游需求来看,目前部分客户采购有所恢复。

数据显示,中国集成电路产量在4月份实现2022年1月以来首次月度增长,到8月同比增长高达21.1%。

值得关注的是,AI芯片正在迅速崛起。AI服务的快速扩张导致对高性能CPU、GPU和HBM的需求增加,目前,全球能够量产HBM的公司,只有三家,美光,海力士,三星。

海力士所生产的HBM3E受到的英伟达、AMD、微软等大厂的青睐也带动了A股相关产业链的暴涨。其中,海力士HBM国内唯一的代理商香农芯创年内股价涨幅超70%,股价最高达50.10元/股,创新高。

根据市场机构Gartner的研究,2023年AI芯片市场收入将同比增长20.9%至534亿美元,明年增速将加快至25.6%。到2027年,AI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1194亿美元。

不少A股上市公司已开始布局。

澜起科技的第一代AI芯片已于2022年底前如期完成工程样片的流片,后续还将开展一系列测试、验证、送样等工作。

芯原股份表示公司的AI-ISP技术将已获得市场广泛应用的神经网络处理(NPU)技术和通过功能安全标准双认证的图像信号处理(ISP)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复旦微电也在半年报中提及公司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芯片测试研发、高性能图传芯片测试研发以及 5G 芯片测试研发等。

虽然芯片行业有复苏趋势,但对于具体时间,产业似乎没有统一的论调,有些认为今年下半年是复苏的信号,也有些认为复苏最早也要到明年,更为谨慎的认为要到后年。不过,随着芯片半导体价格开始反弹,销售额等趋暖,芯片顶着一片乌云的同时终于见到一些曙光。

责任编辑 | 盛佳荦

本文标签: 美光  半导体  hbm  硅晶圆  超级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