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预计四季度资产质量保持平稳或略有好转,明年会维持稳定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09-28 22:33:48作者:无忧百科
近日,北京中考最新改革方案发布。本次改革自现在的八年级学生起开始实施,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分为考试、考查、考核三类。其中,生物学、地理、历史、化学四门为考查科目,不再计入中招录取成绩。道德与法治科目笔试将实行开卷考试。
为什么在短时间内北京中考再次改革?
为什么选择生、地、历、化四个科目不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考试科目减少了,是否意味着考试难度将加大?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清华附中校长方妍和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党委书记崔楚民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解读,为家长和考生们答疑解惑。
Q
A
问题1
北京中考考试方式自2018年起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最近一次是2021年的10科考试8科计总分。很多家长觉得北京中考刚改完又要改,会不会对孩子的学习和学校的教学都会带来影响?为什么短时间内又要针对中考进行改革?
李 奕
中考改革关乎孩子的切身利益,牵动着千家万户。在每一次的改革之前我们都在认真研究“该不该改、能不能改、怎么改”。这一次我们在综合研判的过程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目标导向,一方面是问题导向。
从2018年以来,北京高考、中考实际上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特别是配合着新课程方案的颁布实施,对于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打好什么样的各学科的共同学科基础,我们一直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研判。
我们发现还是有一些问题和一些值得优化的地方。比如,在全科全考的大框架下,我们发现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科目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长和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还存在差异。有些学科适合纸笔测验,有些学科更基于学习兴趣、基于社会实践或实验课程。如果完全用单一的方式去考查,可能在落实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方面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哪些学科我们是真正希望孩子更多的动手,让他感兴趣,而不是死记硬背下来?哪些基本的知识点和最终的结论,应该合理给分,或者鼓励孩子用更多的探索、新的应用、新的途径去实现最终目标?这些在原有统一的纸笔测验中和分数的计分方式下可能都难以兼顾。所以这是我们所说的目标导向。
我们也特别关注问题导向。从这两年整体的学校运行和老师同学家长的感受来看,还是感觉压力比较大的。在有纸笔测验和具体分值的考试压力下,孩子们和老师、家长初二就要提前进入到中考的复习备考和考试阶段。对于所有人来讲,希望尽可能都考高分,甚至尽可能考满分,所以就要分分必争。不光是孩子和家长,包括老师也希望孩子尽量考高分。
所以在老师的教学安排中,也会尽量的挤出更多时间让孩子进行模拟练习,熟悉试卷结构,希望单选题最好不错,双选题也最好全拿下,最后的大答题和后面的主观题可能会丢一两分,尽量不丢分。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的话,学生机械训练、反复刷题的时间占比就比较大。那对于这些学科来讲,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当中,原来应该有的一些动手实践、课堂分组实验等可能就要受到影响。
所以从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角度,我们感觉现在有必要再做调整。这种调整不受时间、节奏影响,是根据孩子和实际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调整的时候,我们就要去做调整。
问题2
北京中考本次调整是一次中考“减负”,以考试减负推动学生减负,是对原有中考制度的改进和完善,进而撬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那么,我们深化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最终目标又是什么?
李 奕
从表面上看,可能考试方式的调整确实直观的感受是负担减轻了,或者说计分的科目减少了。但是实际上我们最终的指向是让不同的考试方式引导这个学科实现应有的教育教学目标。比如,我们把有些学科调整为不计分的科目,把有些学科调整为增加实验的计分,还有些学科调整为笔试开卷了,其实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应该有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减少的负担是什么?是学生多余的、无用的负担,过多的机械训练、反复刷题等。把那些时间省出来,进行兴趣的培养,包括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实验的教学更有意义。
所以这次整体的调整,其实是面向新课标的落实和高效率的人才培养。孩子们的感受可能是反复的训练、背默考试要减少了,没那么大压力了,但是活动可能更丰富了。很多调整过的学科,可能老师设计的教育教学的丰富度要比以往更丰富了。
问题3
在市教委的官方发布中提到一个说法,叫做“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如何解读?
李 奕
实际上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所谓大减法就是在大的结构设计上减下去比如反复的训练、重复的劳动、机械训练的一些作业部署。但是有些地方反倒是要增加一些东西,比如说分组的动手实验。
像物理、化学、生物过去可能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把学生分组的实验就变成看老师做实验, 变成了演示实验。再加上疫情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时间来不及了,那可能就看录像了。就算能达到效果,学生也看到现象了,但是他们没有闻到那个味道,没有感受到那个温度。孩子对于这种基于实验发展起来的学科,他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减法、小加法”是体现在这一点。
“多渠道和新载体”实际上是我们中考配套的中招政策。虽然我们考试做了这样的调整,还想同步给家长和孩子们一个信号,大家不用过于焦虑。未来中考配套的中招政策,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渠道来升学,不是光靠分数。通过这种多渠道,其实是把中考的分水岭作用进一步弱化,让它只是一个问题的诊断和平时教育教学的指挥棒。指挥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学,应该往哪个方向去教。
“新载体”主要指的是未来在高中阶段进一步扩大现在已有的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和学区的作用,让它成为新的育人载体。学生可能考上的不再是一个单体的学校,他进入到的是一个教育集团或者教育联盟当中,在这个联盟中会见到更多的同伴,听到更多老师的课程,参与更多的活动,使得过去以单体学校作为育人的载体,变成更大规模的集团办学。
问题4
这次改革中,物理科目考实验操作了,这是一个很大变化,具体该如何考?目前学校的设施设备和环境条件能满足这个新的要求吗?
方 妍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实验在这个学科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的学科素养,尤其是提高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深化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加入了实验的考核,孩子们就应该到实验室亲自动手去做,真正感受实验带给他们提高学科素养的功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培养探究能力。我也是一名物理老师,我觉得这个改革对于引导物理的教学、引导未来科技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从总体上来讲,北京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实验教学,比如说清华附中,从八十年代开始,就有理、化对排的课表安排。就是这一节课,一半学生去上物理课,另一半学生去上化学或者生物课,确保每个孩子都有亲自独立操作实验的过程,然后下一节课再转换过来。北京大多数学校都采取这样的一个方式。这次改革能够促进我们把这种学生亲自动手、独立操作的好传统继续发扬下去,对于促进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起到了更好的促进和发展的作用。
问题5
家长们关注的点,包括考查和考核科目有哪些区别?一些科目不计入总分了,为什么还要继续考?
崔楚民
考查科目是由各区来命题并且组织实施,包括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成绩以等级呈现,由高到低分为A、B、C、D四等,考查科目成绩用于毕业,在升学中参考使用。
考核科目是由各区来指导学校实施完成,包括信息科技、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用于毕业,在升学中参考使用。
对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教育部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全科开考、全考全用。北京市也是一如既往在执行和落实这个政策。
李 奕
并不是不计分的科目就不考了,就不学了。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和融合非常多,包括在现在的中考、高考中,对孩子的某一个学科的考试,不仅仅是这个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它都会外溢和交叉到其他学科。
比如说,历史、地理、生物这几个科目还真得好好学,可能在语文考试、外语考试的阅读材料里,就会涉及到很多相关内容。如果在这方面的基础打得好,建立的全面的话,那可能对将来在其他科目考试的阅读理解和提升是有帮助的。
包括物理和数学,如果关注这5年到10年的北京中考和高考的命题,特别是在理科的题目当中,文字量都不小。这是因为我们要求的是孩子能够在实际的情境和素材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转化为学科的问题,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强调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我们教学的目标。
这次改革特别希望的一种状态是让孩子学生物,用学生物的兴趣和思维方式去学;学地理,多出去走一走,辨别一下实际的方向, 看看太阳的东升西落,看看地势河流;学历史,就应该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找到身边的人和事,能够建立起对比和联系。 而这些未必在纸笔测验当中去体现,反倒在我们的其他学科里面有综合的体现。所以这也是现在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当中提到的“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指导思想。
问题6
道德与法治为什么要用开卷考试方式?开卷考试,会不会给孩子复习备考带来更大的困难?
方 妍
我认为,这次改革它真正的把这种课程回归到了学校的育人主体里面,让我们思考到底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应该有什么样道德水平?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法律意识?这门课怎么样能够更生动的来开?
我想象这种考试,它绝非还是死记硬背一些知识框架,而是通过一些情景的设计来考查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对法律底线、法律观念的认可。我想这就是这次改革最大的一个初衷。真正把我们的课堂解放出来,不是去背条条框框。
这次改革可以把道德法治的老师们解放出来,让孩子们能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所以,家长也不要特别过分的焦虑,是考道德标准是不是正确,法律的意识是不是强,真正有了这些东西,就不用担心试卷能得多少分。
同时对社会、对家长也提出要求,育人不只是学校,家庭是第一育人基地,我们也要在家庭里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理想道德、家国情怀。如何做人,这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全社会都应该营造这样的氛围。
问题7
面对这次改革,学生们在学习思维还有方法上如何才能更好的适应?
崔楚民
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和家长去正确、全面地了解这次综合改革的内涵。学生需要去了解这次考试对自身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生活方式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前学生面临考试的科目比较多,压力相对比较大,现在我们释放出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将来,学生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课堂的讨论,走进实验室、大自然和博物馆去进行体验式的学习,甚至做一些项目式的学习、深度学习。
改革的本质是改变了学生成长的方式,真正意义上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经过一段时间,我们会欣喜地发现学生的成长方式悄悄地发生变化,这也是我们乐于见到的。
问题8
改革之后,老师的教学上需要做哪些调整跟改变?
崔楚民
对于老师来说,这次改革首先是一个挑战,老师也要积极去学习、了解和回应改革。改革首要的是给了老师更多时间去深入学习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标准。
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里面提到每个学科要拿出10%的时间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如果在传统的考试模式之下实现起来是很有难度的。但是在新的形势下,老师完全有可能,学校也完全可能有担当和定力把这个时间还给老师,还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进行教育的探索,把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真正落地落实。
问题9
生物学、化学、历史、地理由考试科目调整为考查科目。在高考之中,这些也是专业选择的重要考试科目,如果初中基础没有打好,会直接影响高中的学习,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包括初高中之间的学科衔接,如何去做?
崔楚民
学生的成长是连续的、没有间断的。从学校层面来讲,我们也要去思考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跨学段的、贯通的成长环境和机制。这次改革中,4个科目设为考查科目,学生就真正有了更多自由按照自己的兴趣、方式和个人的标准来进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校和老师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如何把初中和高中、初中和小学贯通起来。我们在初中这种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在真实情境当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这些品质恰巧是高考目前重点考查的地方。如果在初中打下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基础,在高中衔接起来是非常轻松的。
这样的改革实实在在地反映了教育最本质的规律,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要求。学生只有看到一个学科学习的长远好处,才能真正去爱上这门学科;只有在初中阶段把基础打好了,才会真正培养这个学科的兴趣,这需要时间的涵养。
李 奕
初中的基础没打好,会直接影响高中的学习,这句话是成立的。但关键是:初中的基础是什么?初中的基础,实际上既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也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包括创新的思维品质。
问题10
家长担心,考查的4门科目不计分了,命题和考查形式会不会变得更难?
崔楚民
初中的学业水平考试同时还承担着升学的功能,必然要具备区分度。但是还有一句话叫“中考命题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是哪里?就是我们国家制定的课程方案和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都有学业质量的标准。
北京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统一命题。这些年来,形成了北京特色,也形成了北京特色的命题理念,既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一步,要继续坚持以学定考,防止出偏题怪题以及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同时减少单纯靠记忆、机械训练的内容。要增强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的联系,重点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未来要关注的重点。还有就是在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上,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升学途径和多样化的成长路径,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消减社会和学生的焦虑。
问题11
市教委在中招改革方面未来还有哪些举措?
李 奕
特别提示家长和孩子们不用过度焦虑。所有的中考中招的方式都是服务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中考改革之后会有配套的措施,会有中招的系列改革。
在招生当中,我们尽量用新的载体和多渠道让孩子能够各得其所,当然这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赖于高中阶段的扩优提质。最近教育部专门出台了提质扩优行动计划,北京市积极响应和落实教育部的要求,在高中阶段,包括在义务教育阶段扩优提质,同时把学校的特色建设起来,形成集团化办学、联盟办学的新载体。作为父母,也要让孩子用健康的状态去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
后续会陆续推出配套的政策。在高中的特色建设上,一些高中会以集团办学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同时进一步调整中招政策,让升学途径更多元;对老师的支持引导和评价政策也会发生变化,老师并不是拴在单纯的考试分数上,而是看是不是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创造出孩子成长的机会,形成更丰富的教育供给。
问题12
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我们希望广大家长和学生,从这次改革中能够悟出哪些道理?
李 奕
第一,教育是民生。我们任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落在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幸福体验上。我们要快速调整,及时变化。
第二,教育是战略。未来孩子们将是国家和民族的支撑,社会的中坚力量。到2035年、2050年,这些孩子成长为三四十岁、四五十岁的人的时候,他们能不能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教育工作者能不能把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应该有的育人的本领和能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传递给这些孩子至关重要。
第三,教育是政治。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也是每个家庭培养接班人、传承人的重要方法。家里有事,孩子敢不敢担当?对这个国家怎么认识?我们希望未来一代身上应该有责任感、判断力。
目前的改革,不同学科的考试、考查、考核的方式不一样,我们尽最大可能减少孩子的焦虑,尽最大可能给孩子有用的东西,就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腾笼换鸟去库存、去掉低端的产能,同时一定换来更高效率的、更有用的东西。未来,我们对孩子、对教育、对国家的发展是高质量的,每个家庭也是要高质量的发展的。
这一次以中考作为切入点来进行改革,就是想向前撬动9年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孩子的成长状态,包括心理状态、身体状态和道德与法治状态,甚至是以后高中学习的状态,使初高中能够实现衔接且一脉相承,学生能够以一种更好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状态进入高中阶段,甚至将来进入高等教育阶段。
用这种调整使得孩子能够全面地、健康地成长,既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对身边日常生活的幸福体验和感知,同时又能够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希望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