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房企,都被内耗拖垮了

更新时间:2023-09-16 08:56:22作者:无忧百科

很多房企,都被内耗拖垮了

这段时间,房地产的热门八卦,无疑是S公司股东“内讧”。

根据媒体报道,这场风波公开化源于今年6月,彼时S公司董事长宣布副董事长已离职。可没过几天,副董事长却出来回应“被离职”。

由此,A公司两大股东正式公开决裂。之后几个月,该公司又陆续发生了“抢公章”、跟踪窃听、副董事长被实名举报桃色事件、董事长下跪立誓等戏码,可谓让围观群众吃足了瓜。

孰对孰错,目前不好做评断。但很显然,双方最主要的矛盾,是分拆公司各自占股比例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看到这里,明源君不禁感叹。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各大房企纷纷强调“管理红利”。

可类似S公司这样的内耗,却频频在行业里面上演。虽然外人乐于吃瓜,可对涉事企业来说,却是致命打击。

首先,内耗会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其次会加速企业内部团队破裂。最后还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今天,明源君就梳理下房企内部那些看似高大上,实际却没有创造任何利润的内耗行为。


管理者事必躬亲
不肯放权

管理者不肯放权,是地产公司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

比如某房企创始人,从绘图规划、预算、工程施工、装修、销售等,几乎每个环节都会参与。甚至有时生病打着点滴,也要跟广告公司一个字一个字地抠脚本提修改意见。

再比如某家族房企,由于对职业经理人不放心,所以老板要求人力部门要直接向自己汇报,其对公司的管理和掌控,大多通过每日一会以及散布在各部门的“老员工”们开展。

虽然不少人认为事必躬亲是一种美德,但对公司治理来说,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分工。

如果领导者把手下的事都做了,浅层次的原因是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精力和眼光,缺少自己的指挥就达不到预期结果,而本质是缺乏全局观、不懂或不想放权的一种表现。

管理者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让自己越来越累,也容易因小失大,并且挫伤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就曾说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该着眼于大局,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全能的领导者,更不应该进行事必躬亲的微观管理。

通用电气CEO韦尔奇也认为,管理不是为了控制,更不是为了突出自己的权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管理应该追求释放,激活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激活团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让员工与公司的利益保持一致。

所以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还要懂得如何授权。当然,在充分授权过程中,领导者要将必要的检查和监督贯穿始终,避免授权失控。

比如某房企一度被认为是总部高度集权的公司,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总部和区域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后来,管理层逐渐把权力下放,并将区域划分为几个等级,等级越高,权限越大。如等级最高的区域就不受拿地成本限制,另外等级高的区域还可以自主选聘和任用项目总,之前这些活儿都是由总部负责。

还有一家地产央企的董事长,一口气辞任了9个职务,只保留了少数核心职务,此举不仅能够让其更好的专注现有职务,也能大幅度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后来的业绩表现,也证明这家央企的前瞻性。


会议开始无效化
形式主义严重

有些领导不喜欢事必躬亲,但却很喜欢以会议的形式搞企业管理。

除了固定的周会、月会、季会、年会,不少房企还时不时穿插各种小会,动不动就“我们碰一下”。这一碰,没个把小时绝对开不完。

比如某房企要求员工每天都要来开早会,会议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全体员工唱司歌,唱完之后还要一起喊“我爱xxx”,完了之后再一起念司训。

还有一家头部房企,仅半年时间就开了近4万场会议,会议总时长接近16年。

其实对于会议的管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家房企的整体管理水平。那些变着法子开会,为了开会而开会,甚至经常开无效会议的房企,同样陷入到了过度管理的误区。

在明源君看来,衡量一个会议开的是否有意义,其实就两个标准。

第一,开会要有决策,不开扯淡的会。

开会的目的是为了集思广益,解决问题,而不是听领导瞎唠叨。

上面讲的人滔滔不绝,下面听的人欲睡欲醒,最后一番操作猛如虎,却啥成果都没商讨出来,这样的会议,就可以称之为扯淡的会。

比如龙湖的企业文化就提倡逢会必形成决策,该拍板时有人拍板。若无人拍板,职级最高的人拍板。

万达在每次会议结束后,主持人会当场说出要达成的结果并且精准锁定责任人,还有要完成的时间节点。一旦达成决议,执行者必须当场做出承诺,并负百分百责任。

第二,开会要重内容,不流于形式。

“干活的累死累活,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新东方年会上的一句改编歌词,就很真实反映了不少企业的开会往往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实际内容。

一次有质量的会议,不在于PPT做得有多绚烂,而是能够直接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比如万达就要求会议流程一定要简单,不准说空话、废话,直击要害。同时,万达会议规定要使用PPT,但是不允许超过十页。

滨江规定开会不用PPT,只需要带笔记本和圆珠笔。一场会议,从组织者开始依次发言,直接口头说,要点全部记录在笔记本上。

碧桂园总裁莫斌也曾在会议上直接开炮:要消灭只知道专门写漂亮PPT,和专门为上面写报告的高薪阶层。


领导大于管理制度
官僚主义盛行

虽然不少房企口头上都在强调精细化管理、人性化管理,但有时候领导一个“突发奇想”的荒诞指示,往往比制度还管用。这样的管理,不仅过度,还很过分。

比如某区域领导,不知道基于哪种考虑,竟然要求所有员工把自己的微信昵称,统一改成“名字+公司后缀”的形式。

还有一家房企的区域领导,可能是对属下的工作不太满意,就提出晚上10点以后才能下班,提前下班的人会被处罚。

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对于领导者来说,加强管理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因为自己的主观意识,就凭空无限度地去附加一些荒诞的管理动作,而浑然不顾员工们的感受。

比如龙湖就很反对官僚主义,提倡上下级在一起,日常工作便餐时要AA制,非工作便餐时级别最高的人付钱。同时,反对摆领导架子,比如让下属定外卖、取快递、开车门、扶电梯、点头哈腰等等。


频繁调整架构
难免内耗

最近这几年,调整架构几乎是各大房企“管理优化”的必选项。

但架构调整并非越多越好。比如某房企一年就进行了4次架构调整,让不少员工觉得难以适应。因为新架构势必带来工作流程的重新梳理,重新制订这些规则需要时间,员工重新适应新职责也要花时间。

根据过往企业的案例,组织架构变动时,往往会导致人心浮动、混乱;客户接口变化损失;制度尤其是流程未及时完善损失等。

现实意义上讲,房地产市场调整剧烈,企业为了适应当下环境主动求变,也无可厚非。

比如有房企就提出“轻”总部策略,减少重叠冗余的职能、减少不必要的事项、减少不必要的审批。

也有房企提出要“小总部、强区域”,避免总部“头重”,让区域疲于应付,失去对市场快速的反应。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就强调:组织不能只因为一些小毛病就经常调整组织架构,也不应该轻易调整架构。调整组织,就像动外科手术,就算是再小的手术也会有风险。


企业文化建设乱象丛生

不顾员工感受

管理的精髓,本质都是人的管理,换而言之也就是企业文化的管理,即通过对人的管理推动企业发展,引导员工和企业在统一的价值观下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但不少房企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停留在喊口号和打鸡血上,企业文化手册印了一大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不多。

明源君曾经总结过地产行业那些令人讨厌的企业文化,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喝酒文化,二是加班文化,三是狼性文化,四是家文化,五是感恩文化。

比如在高周转时期,狼性文化几乎成为激进型房企的特色之一。

有的房企甚至把一些口号印成横幅挂在办公室激励大家:“不交业绩就交尸体”、“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没有业绩连呼吸都是错的”、“没开单跟没穿衣服有啥区别”等等。

还有一家房企,董事长经常在内部定一些奇葩规定,比如上班不准穿秋裤、每年冬天拉员工爬山,头上还要绑红头带。有次爬泰山起大风,董事长仍坚持要爬,几百个员工差点没能下山。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让一家房企基业长青,而劣质的企业文化如果不及时改善,则有可能贻害终身。

比如滨江就倡导“激情工作、快乐生活”的企业文化,一方面实施待遇相对优厚的薪酬体系,另一方面每年给员工足够长的假期,并鼓励员工带家属出去旅游。董事长甚至还笑称:不带家属,不给报销!

稻盛和夫曾经说过,只有把员工的幸福放在第一位,大家团结一心,经营者与员工的心灵产生共鸣,企业才能走出困境,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结语:

思维无定式,管理亦是如此。但无论怎么变,其管理都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记不要把员工当成干活的工具,不要时刻想着如何压榨员工。

简单一句话,一个不懂得尊重员工的公司,不会走得长远。

注:各位地产朋友想和作者进一步交流,可以直接加本文微信号(-ab19650618),麻烦注明房企+职务+姓名。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本文标签: 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