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精神的意义:从万隆到金砖

更新时间:2023-10-15 08:41:49作者:无忧百科

周恩来精神的意义:从万隆到金砖

“周恩来是一个光荣而不朽的名字,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人。”

“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与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随着金砖扩容,G20对中国没那么重要了,对这种说法怎么看?”

在东方卫视10月9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第204期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和中国前驻卢森堡和马达加斯加大使杨小茸,来到周恩来总理的家乡江苏淮安,从周总理参加的万隆会议开始谈起,一起探讨中国外交的成就。

张维为:

今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淮安,来到一代伟人周恩来的诞生地。

周恩来是一个光荣而不朽的名字,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人。几乎所有见过他的中外人士都被他的人格魅力和博学睿智所折服。周恩来的故事许许多多,而他在上世纪50年代参加万隆会议的故事,特别令人难以忘怀。

那是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5年4月,世界上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行发起的,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讨论全球大事的一次大型的国际会议。会议决定邀请新中国,而不是败退中国台湾的蒋介石当局参会,表明了广大亚非国家对新中国的肯定。

但蒋介石集团竟派遣特务,在中国代表团要坐的飞机上安装了定时炸弹。万幸的是周恩来一行的行程路线有变,周总理应邀先去仰光出席缅甸、印尼、印度、埃及等国领导人的会前会。从香港起飞的“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发生后,国内考虑换人去万隆,但周总理说:“我们是为了促进世界和平、增强亚非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和友谊而去的,即使发生什么意外也是值得的,没有什么了不起!”

周恩来还告诉他在仰光见到的亚非国家领导人:“敌人对会议搞示威性破坏,并不说明他们强大,恰恰说明他们害怕我们召开亚非会议。我们亚非国家有着共同遭遇和经历,如今又面临建设国家的艰巨任务,只要我们以亚非团结精神反击殖民主义的挑战,亚非会议就一定能够开好,一定会成功。”

1955年4月18日上午,万隆会议隆重开幕,时任印尼总统苏加诺以《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为题致开幕辞。他说:“在我环顾这个大厅和在此聚集的贵宾的时候,我内心十分感动。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会议上大多数国家的发言都表达了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谴责,呼吁亚非国家团结合作,促进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加上西方国家的挑拨离间,不少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持续发表反共的观点,将矛头直指中国。这些发言显然背离了会议主题,中国代表团将如何回应引起各国高度关注。

鉴于会议出现的新状况,周恩来果断决定将原先准备好的发言稿作为会议材料发给各国代表,而自己则做了十八分钟的即席发言。

周恩来开门见山地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他指出:“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他的这番话立刻引来了热烈的掌声。

周恩来接着又直面一些代表提出的尖锐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他对意识形态问题、社会制度问题、宗教信仰问题、所谓“颠覆活动”等的看法。他说:“大家如果不信,可亲自或派人到中国去看。我们是容许不知真相的人怀疑的。中国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你们什么时候去都可以。”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图/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无疑,周恩来展示的求同存异的精神、亚非团结的精神和一个大国的担当精神,为新中国赢得了许多朋友,为这次会议的成功、为亚非团结反帝反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后,会议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比方说,对于会议最后宣言的措辞产生了严重分歧。缅甸等一些国家提出要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宣言,但一些国家激烈反对,说“和平共处”是共产党使用的名词,双方争执不下,会议陷入僵局。

此时,周恩来再次做了即席发言。他表示:“这么多亚非国家在这里开会,一致呼吁和平,证明我们所代表的、超过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人是要和平的,要团结的。至于‘和平共处’这个措辞,如果有代表认为是共产党使用的名词,那么我们可以换一个名词,可以用《联合国宪章》里所说的,叫‘和平相处’,用这个词来代替。”周恩来还顺势提出了中国代表团的“和平宣言”议案。

最后,万隆会议通过了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部内容在内的十项原则宣言,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最终,万隆会议打开了新中国外交局面,埃及、尼泊尔等一批亚非国家之后不久就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会议成为南方国家团结合作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这不由使我想起今年八月下旬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金砖峰会。像万隆会议一样,这次峰会也是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南方国家携手相聚,决心掌握自己命运的会议。所不同的是,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亚非国家领导人与会,而且是包括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的一次盛会。6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与会,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展现出来的求同存异的精神、亚非团结精神和大国担当精神,在这次金砖峰会中得到进一步地发扬光大。习近平主席在与会期间数次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世界百年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既有分裂对抗之危,也有团结合作之机。历史的钟摆朝向何方,取决于我们的抉择。金砖国家是塑造国际格局的重要力量,代表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他这番话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因为它体现了金砖合作的初心和“全球南方”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心声。

这次峰会上,金砖机制扩员是分歧最大的议题。许多媒体都报道了这些分歧。然而,习近平主席展示了大国领袖的担当,他在会议上发言指出,金砖不能成为一个封闭内向的集团,而应该成为开放包容的平台,吸纳新成员、汇聚新力量,符合金砖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金砖各国的共同利益所在。习主席还特别强调:金砖扩员已经水到渠成,势在必行。金砖机制越发展,合作的空间就越广阔,就越能为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终这次峰会做到了求同存异,就扩员问题达成了共识,决定邀请沙特、埃及、阿联酋、阿根廷、伊朗、埃塞俄比亚作为新成员加入金砖,并欢迎其它愿意并符合条件的发展中国家成为金砖伙伴国。无疑,金砖扩员成了这次峰会的最大亮点。

国际媒体的报道中几乎都引用了习近平主席的话——“这次扩员是历史性的”。我也接受了南非电视台的采访,我说了一个观点: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把美国发动的货币战争变成‘货’与‘币’的战争,俄罗斯有‘货‘,美国有‘币’,但你的‘币’可能买不到我的‘货’。 这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今天世界上大部分的‘货’都在南方国家,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制造业产品。金砖五国加上最新的六个成员,使金砖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话,由31%增加到37%,超过了西方七国集团的30%。我们甚至可以说,世界上‘货’最多的国家现在都集合在这里了。 相比之下,美国有很多服务业和很多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产品,但在艰难时刻,大家越来越看到资源和制造业产品的价值,这就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实力所在,他们把这种实力充分运用起来,就可能改变当今不合理的国际秩序。”

王毅外长在评价这次峰会时也指出,这次会议迈出历史性的步伐,明确发出了金砖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携手前进的响亮声音,有力回击了那些杂音和抹黑,增强了“全球南方”国家联合自强的信心和底气。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金砖机制的蓬勃发展,是南南合作平台的拓展,是维护和平力量的增强,是世界正义阵线的扩大,是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让我们还是回到伟人周恩来。大家一定记得几年前一位中国大学生发过一篇感动无数人的网文,他以周恩来在天安门城楼上忧国忧民地凝视远方的照片,加了标题“这盛世如您所愿”及一段感人的文字:“开国大典的时候,飞机不够,您说飞两遍。现在,再也不需要飞两遍了,要多少有多少。当年送你的十里长安街,如今已是十里繁荣。这盛世,如你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

“今日之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军事舞台的中央,这盛世,如您所愿!”



杨小茸:

1955年,正是周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以高超的外交智慧,推动会议取得成功,为年轻的新中国打开了外交局面,为促进亚非团结合作竖起了一座丰碑。68年后的今天,同样是由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金砖机制不断发展壮大。

从万隆到金砖,虽然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与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万隆到金砖有许多共同点:

第一是组成类似。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行发起,没有殖民国家参与的大会。2006年开启的金砖合作是由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发起,由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合作机制。两个会议的底色都是发展中国家。

如果说68年后的今天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力量更强了,合作的空间更大了。时至今天,金砖国家占全球人口的46%,占全球GDP比重由成立之初的8%上升到2022年的25%;今年金砖扩员后又上升到29%。与此同时,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它占世界GDP的比重由成立之初的62%,下降到2022年的43%。一升一降之势非常明显。

去年以来,有40多个国家表达了希望加入金砖的意愿。在这一次的南非峰会上,有60多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以及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负责人,欣然应邀参加。这都说明金砖的吸引力越来越强,金砖的成色越来越足。多极化的潮流势不可当。


8月23日,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图/新华社)

第二个特点是目标一致。

万隆会议正值亚非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时期,但是殖民主义的统治并没有结束。周总理临危不惧,坚持与会。面对西方国家的挑拨、干扰,以及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不解和质疑,以求同存异的外交智慧力挽狂澜,为万隆会议找到了一条避免对抗、走向成功的道路。直到今天,求同存异仍然是中国外交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团结合作的致胜法宝。

金砖合作同样也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一方面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比如说现在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得大家同舟共济、合作应对。但是另一方面,仍然有一些国家坚持冷战思维,热衷搞集团对抗、“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等等,还有个别国家唱衰金砖合作。

在这种形势下,金砖国家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本着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精神加强团结合作。比如,针对个别国家把美元这样的金融工具政治化、武器化,金砖国家领导人一致同意推动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同时金砖国家之间在贸易结算和融资中,加强本币的使用。这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总之,金砖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维护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也给那些杂音和诬蔑有力地回击。

第三个特点,就是成果显著。

万隆会议的宗旨就是争取和巩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它有力地推动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在其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有40多个国家获得了独立,加速了全球殖民体系的瓦解。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金砖国家在促进共同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金砖五国扩大到11国以后,它的覆盖面更广了。11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可以加强优势互补,金砖发展的后劲更足了,也能够更好地带动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发展。

中国为促进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国际社会聚焦发展,落实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了200多个合作项目,这些项目都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们涉及到减贫、教育、卫生、人文交流等各个方面。

大家都知道袁隆平院士,袁老积极向非洲国家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为促进中非农业合作呕心沥血。马达加斯加政府和人民都十分感谢袁老,还把杂交水稻的图案印在了马达加斯加的纸币上,以表达对中马农业合作的赞赏。

我所谈的只是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出,万隆精神和金砖精神正在发扬光大,它必将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谢谢大家!

圆桌讨论

主持人:我们从周总理率队参加万隆会议,一路说到金砖峰会,看到了新中国外交这么多年来的成就,外交成就的背后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前段时间张老师也参加了金砖峰会的系列会议,想先问张老师一个感性的问题,您在参会的时候感觉到的是一种怎样的氛围?

张维为:我参加的是金砖国家的智库论坛,你就可以感到,跟原来万隆会议相比,现在第一是中国的崛起,而且“全球南方”都认,这点特别重要。比方说你到南非,中国的存在感是无处不在的,华为在那有5G网络,在南非开新能源车是很时髦的,所以像比亚迪、吉利在那边都是品牌。

现在还有个明显的感觉,就是中国像是大家的主心骨一样,大家期待着你能帮助南方国家解决很多问题,有些是实际问题,有些是理念问题。所以他们现在和我们讨论的时候,问中国经验时已经问得很具体了。

主持人:刚才张老师说在南非会感受到很多中国元素,不仅是我们的企业在那里跟南非有合作,有很多拓展的空间,还在于“全球南方”国家确实对中国的发展都充满好奇,想知道我们发展成就背后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杨小茸:我觉得尤其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发展道路非常感兴趣,就是迫切地希望了解中国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使七亿多人走出贫困。我还记得我们在使馆的时候,习近平主席的《摆脱贫困》在当地非常抢手,他们还专门到使馆来拿这本书,回去看了以后跟我说,“我确实认真拜读了这本书,中国的许多经验我们都可以借鉴。”


主持人:刚才杨大使说到《摆脱贫困》,我很认真地读过这本书,大家都可以去读。可能这其中的一些理念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特别有帮助,也很有启发。我们今天的话题讨论是从万隆会议开始的,两位都是外交领域的专家,也可以跟我们年轻的朋友再分享一下,就那个时候亚非国家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跟现在(相比)68年过去了,有什么不一样?

张维为:当时开万隆会议,才20多个新独立的国家,随后更多的国家获得了独立,但往往是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并没有真正地独立。万隆会议是20多个国家参加,到这次金砖峰会已经是60多个国家参加——因为它是在非洲开的,南非总统说,我们把非洲国家领导人都请来了。然后你看最近9月份在哈瓦那又召开了一个“77国集团与中国”的会议,实际上有116个国家参加,就是更大的范围。这么多的国家都发出了正义的声音,要求建立一个新的更加公正的国际秩序,这个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所以您看从万隆会议到金砖峰会,它的(参与)国家的数量在增大,发出来的声量是完全不一样了。将近70年的时间,我们看到全球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这样的一种势力的崛起。另外,越来越自信了。以往这些发展中国家,资源在手里,但没有办法把它变成自己发展的一股力量,因为许多定价权、话语权在西方世界的手里,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个是越来越自信的一个来源。

张维为:就这种自信的源泉之一,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方说美国连续这么多年,尤其是疫情以来金融放水想薅羊毛,但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小小的斯里兰卡破产了,其他国家没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你这样搞我们,那我们就和中国做生意,跟中国进行交易,用中国人民币,或者是中国借给我们美元,所以有了中国就不一样了。

杨小茸:对,中国在促进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国际社会重新聚焦发展,中国为了促进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比如说在非洲,我们和非洲国家共同合作,修建了6000公里的公路、6000公里的铁路,还修建了80多座大型的电力设施。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个重要的瓶颈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很多事情,这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打破发展的瓶颈,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主持人:不光是非洲国家,您看我们“一带一路”国家,前段时间大家关注的雅万高铁,再稍早前在关注的中老铁路等等,都是先从解决基础设施入手来帮助当地的发展。

张维为:我再举一个例子。美国领导人最近也开始访问非洲国家,非洲国家领导人往往这样说:“你知道吗,你下飞机的这个机场,是中国人帮我们建的;你走的这条高速公路,中国人帮我们建的;你住的这个酒店,中国人帮我们建的。你美国帮助我们做了什么?”

我顺便说一句,也要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建大量的项目,对于非洲国家、“一带一路”国家是很大的支持,它们是受益的,同时在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企业也是受益的。所以这是平等互利的,这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体现。


资料图来源:新华社

主持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声音越来越大,但是得来非常不易,因为这个声量是在西方的声音当中不断地发出来的。所以也想请两位再给我们做个解析,在万隆会议召开那个时候,整个世界来看,西方的话语权有多大?到现在,我们再来看西方的话语权,又是一种怎样的状况?

张维为:当时已经有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所以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也就是冷战的开始。西方的影响也就是西方的硬实力、软实力当时都很强,而发展中国家当时没有足够的实力。今天真的不一样了,今天我甚至可以夸张一点地说,整个南方国家内部,有了中国、俄罗斯这样的大国之后,至少理论上都可以进行内循环,要技术有技术,要资源有资源,要资金有资金,要市场有市场,要思想有思想——这一切是西方最害怕的。

杨小茸:万隆会议时期的侧重点是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广大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反对殖民主义。到了今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际上也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说,一方面是强权政治,一些国家仍然在搞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另一方面在经济上搞保护主义,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另外就是还有一些国家对新兴经济体遏制打压,谁发展得好我就要打压你,谁发展得快我就要给你使绊子。所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现在的发展仍然是任重道远。

但是另一方面,特别是金砖扩员以后,一方面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在上升,另一方面它覆盖的领域、地域更加平衡。这次金砖国家扩员中有四个是中东国家,这样就填补了一个空白,使这个地域更加平衡,这样金砖国家的影响力也就更大。所以发展中国家通过这些有利条件实现共同发展的能力也在加强。

主持人:我们的声音越来越大,但事实上确实遇到的挑战一样是大的。那么多年来,我们前后对比,发现可能形式不一样,但它的本质都是一样——发展中国家团结在一起的核心,就是两位都说到的从万隆会议就一直传承下来的中国外交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即求同存异。我们的“同”就是全球发展中国家,我们要让人民过上好生活,这是我们的权利,我们要求这样的一个“同”。

杨小茸:的确,求同存异是中国外交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坚持求同存异原则,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说在这次金砖扩员中,有沙特和伊朗两个国家。可能大家还记得,今年年初,在北京,在中国的主持下,沙特和伊朗举行了三方会谈,在这次会谈上,沙特和伊朗宣布恢复外交关系,这两个历史“宿敌”握手言和。这就是推动求同存异,通过和平对话来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的一个成功的案例。中国在这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我想我们不仅用求同存异团结越来越多的人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同时也可以把求同存异这样的理念让更多的人接受。其它国家在做决策的时候,它发现求同存异很管用,我们完全可以因为共同的目标努力,而把那个争议暂时地搁置在一边。求同存异是大智慧。

观众互动

提问:我看到国际上有一些舆论说,“随着金砖扩容,G20对中国的意义已经没那么重要了”,以及“这是中国在组织自己更有影响力的新国家集团以对抗G7”。两位老师对这些说法怎么看呢?谢谢。

张维为:我也看到过这样的报道。因为二十国集团是二十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西方七国集团成员都在里边,现在美国又带头要搞“小院高墙”,要搞“断钩”、“断供”等等,要搞新冷战,这实际上导致G20峰会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方它要讨论乌克兰,要讨论如何联合起来对付中国等等。有美国这样的“搅屎棍”,G20目前的作用自然会受到影响。你看最新的这次G20峰会,中国最高领导人没有去,俄罗斯最高领导人也没有去,好些国家都没有去,背后也说明了这么一点。

但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中美经过这样的几轮交锋之后,美国最后会逐步意识到,它没法遏制中国,到它开始要准备认真讨论合作的时候,G20还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所以,这个机制还是有用的,但是暂时发挥不了充分的作用。我们也不要把它完全忘记,保持它的存在,该谈就谈,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但要知道它是有限度的,因为大环境还没有完全成熟;而在金砖和“全球南方”,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杨小茸:我想金砖和G20不是相互对抗的关系,也不是用一个来替代另一个的关系。金砖和G20都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G20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对话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金砖则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促进团结合作的这么一个机制。

中国的立场就是我们都积极推动,积极推动G20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比如说这一次非盟加入了G20,这样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又进一步增强。所以中国都是采取积极推动的态度。

主持人:评价一个好的国际组织的作用,一定会看这个组织、这个平台是不是把发展和合作作为它的一个主流的工作在做。那么这些年来,就像刚才大家提问的G20也让大家看到,有的国家在往里面不断地放价值观外交的“私货”,不断地放遏制其它国家发展的“私货”,但这个大家都是看得到的。所以我们要呼吁的就是一种把发展作为它的主要核心词的平台,而这样的平台一定是会有越来越多人拥护、喜爱的。

提问:在今年金砖峰会之前,曾有消息说法国总统马克龙表达过想要参会,但没有成功。我想请问的是,金砖峰会作为发展中国家参加的峰会,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未来如果有西方国家想要参与,有可能被接受吗?会不会改变金砖的性质?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精神在这种情境之下适用吗?谢谢。

张维为:首先这是真事,我们看到可靠的报道马克龙想参加。我个人认为像法国这样的国家能够提出这样的要求,至少证明了金砖机制在今天世界上的影响力。但是你提出这个问题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现在反复强调这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会、没有西方殖民大国参加的会,我估计这个传统很长时间内都不会改变。

不让你殖民国家来搅局,除非你的立场有很大的变化。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经常有些比较独立的立场,但要独立到什么程度,独立到能够真正地理解发展中国家?支持发展中国家团结的事业?这个还很难。


所以我觉得相当时间内,我们还要看法国这样的国家怎么表现,看你能不能达到我的标准。如果你的表现有明显的很大的进步,朝着有利于金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也许我们可以考虑给予你一个观察员地位,让你锻炼锻炼,看你的表现究竟怎么样。发展中国家自己崛起了,就可以更加自信,我来审视你,用我的标准来要求你。一家之言,供你参考。

杨小茸:我想首先要强调的是,这一次金砖领导人会议是在南非召开,南非是今年的金砖轮值主席国。另外就是参加金砖峰会实际上它是有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比如说11个成员国,那是以成员国的身份来参加金砖峰会;还有“金砖+”,“金砖+”活动,那就是金砖的伙伴国;另外今年南非还邀请了60多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和国际组织的负责人来参加。所以参加是有不同形式的,这个也不能一概而论。中国是积极支持金砖扩大的进程,当然下一步怎么扩大,那要11个成员国共同商量着办。

主持人:就像刚才大使介绍的,我们的整个金砖机制像个同心圆,核心的是金砖十一国,然后我们还有伙伴国,可能还有其它的更大范围内的对话伙伴。所以在这个角度的话,也可以欢迎越来越多的人纳入这样的对话伙伴的体系,只要大家共同来为全人类的发展出力气,那都可以。

提问:我是周恩来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首先非常欢迎几位来到我们淮安。我的家和周恩来故居是在同一条巷子里的,所以从小我的邻居还有家长都会给我讲有关周恩来总理的故事,因此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我对周恩来总理有着非常独特且深厚的情感。那我今天想提问的就是,对于我们讲解员来说,如何更好地将周恩来的崇高品质在新时代,尤其是青年人当中传承和弘扬,作出贡献呢?谢谢。

张维为:首先祝贺你,能够在周恩来故居当讲解员这是很高的荣誉,我相信你这个工作也是带有荣誉感和幸福感的。怎么做得更好?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的话,我是觉得如果我们的红色传承的博物馆如果能够有一部分人,比方说你本人,除了做讲解员,也想办法成为一个研究人员,也就是带着研究的角度去从事你的工作。

现在来参观展览的有各种各样的人,有普通的民众,也可能是专家、学者,这个面是非常广的。如果你有研究的底蕴,你就可以从容地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而且研究本身是很有意义的。比方说老百姓关心很多周恩来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到底有没有根据,你可以讲出一个道道来。

甚至更远一步,一些外国人看到的周恩来的信息可能来自另外一些渠道,他们一些甚至想否定周恩来的贡献等,对于这些东西,你做过研究之后,就可以拿出扎扎实实的成果,跟他们坦然地解释。

所以我觉得从讲解员变成一个研究人员兼讲解员,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途径。

杨小茸:首先我想要充分肯定我们这位青年人的这种积极意愿。周恩来总理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着许多非常感人的事迹。我想深入地挖掘这些事迹,对它们进行宣传,更能够直达青年人的内心。另一方面,我觉得可以围绕当代青年他们所思所想、他们所关心的事情去讲解,这样能够更有针对性一些。

主持人:可能做讲解员,可以通过讲故事跟我们的观众之间建立感性的共鸣;刚才两位老师的建议,就是在感性之上再生长出理性,如果我们去做一些研究,可以在更广、更高的层面去引领你的观众。做一个思想的分享者,是非常幸福的过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