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太原站wtt常规挑战赛比赛时间是从11月7日开始吗?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09-12 16:33:24作者:无忧百科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曾有一段视频,在家长圈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视频主张“快乐教育”,考试、分数、重点中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要拥有快乐的童年。
不少家长看完后,发自肺腑地感慨: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于是,他们投入大量心力和资源让孩子快乐学习,却疏忽管教,一味溺爱、让步、纵容。
结果孩子变得越来越骄纵,非但学无所成,还不守规则,不知感恩,甚至影响自己的未来。
面对此种教育怪象,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痛心疾首地呼吁:
“教育不能一再让步,我们对孩子要真的负责。”
成长,本质上是收束天性的过程;而教育,则是一种规劝、矫正和引领。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爱若没有边界,那结果很可能导致亲子关系不和谐。
真正负责任的爸妈,都懂得“爱有分寸”,让孩子在约束中,成长为三观正、有担当的人。
一味让步
只会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曾说:
“孩子3岁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满地打滚;可当他15岁时,他可能会自残、自杀、和你争吵;但当他20岁时,可能会怨恨你,甚至攻击你。”
我们总以为对孩子有求必应是爱,殊不知,这种爱是蚀骨的毒药,害了孩子,最终也会伤了自己。
还记得那个“状告父母不养之罪”的29岁男子吗?
他公开发声:“希望国家出台法律,如果孩子没能力,父母就该一直养下去。”
他叫匡正轩,读书时怕累,没学到一技之长;辍学后打工,又觉得工作比读书还累,就索性回家啃老,游手好闲地混日子。
或许你以为他家境殷实,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他父亲不过是个建筑工人,每月最多也就赚3000块;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匡正轩为什么会如此堕落颓废?
原来,这背后,与他接受的教育不无关系。
妈妈溺爱,爸爸袒护,从小到大,匡正轩在“过度保护”中,随心所欲,肆意妄为。
不爱读书就不读,不想工作就不去,吃喝拉撒全由父母打理,没钱了就要,一旦被拒绝,他就大发脾气,对父母拳脚相加。
我们觉得父母可怜,但这一切都源自他们过度介入孩子生活,在超浓度的爱中,没有底线地让步。
匡正轩的故事,让我想起了非洲草原上的红蜘蛛。
这种蜘蛛,刚出生就胃口很大,吃光了母蜘蛛准备的饭团,就会一哄而上爬到母蜘蛛的背上,把妈妈撕咬分食。
这些父母就像蜘蛛妈妈,掏空了自己,还得不到孩子的感恩,最终被蚕食殆尽。
很多时候,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反而越没有自我认知和判断力,越没有斗志和生存能力,越欠缺教养与品格。
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莫非就是用满满的爱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最好的亲子关系
是爱有分寸,身有边界
“人才魔术师”蔡笑晚,曾在节目《谢谢了,我的家》中,讲过自己和儿子的一段往事。
四子蔡天润读初中时,迷上了《少林寺》、《霍元甲》这种武打片,吵着闹着要去少林寺学武。
为了说动父母,蔡天润发誓说:“今生绝不读书,要成为一代武术大师,保卫祖国,震撼世界。”
蔡笑晚听后,并没有立刻同意,也没有百般劝阻,而是平心静气和孩子交谈。
确定孩子去意已绝,他让蔡天润写一份“决心书”,保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之后,蔡笑晚找来武校的招生简章,为孩子报了名,还带全家人给蔡天润践行。
没想到,仅仅过去两个月,蔡天润在武校就待不下去了,希望回学校继续读书。
但这次,蔡笑晚就没那么“好说话”了,他郑重地对儿子说:“你必须坚持下去,你对自己的人生选择都不负责,将来怎么成才呢?”
结果,蔡天润只能硬着头皮在武校待够了一整个学期,才被父亲接回家。
有了这次教训,蔡天润端正了学习态度,一路高歌猛进,直到取得美国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
蔡天润十分感激父亲当年的教导,为了完成蔡笑晚“救死扶伤”的心愿,多年后,他放弃国外的高薪工作,在上海创办了一家私立医院。
在教育子女上,蔡笑晚体现出了父母“有分寸的爱”,既没有完全顺从孩子,又没有强行打压。
而蔡天润在吃了点苦头后,懂得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父母的爱,唯有“恰到好处”,温和而坚定,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长大成人。
同样是爱孩子,有的父母处处帮忙,事事掌舵,完全介入孩子的生存领域,将自己与孩子过度捆绑,但也有的父母,在爱的基础上,能够舍得放手,适当拒绝,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教育绝非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每一位家长用心用力,既要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又要在管教的过程中,松紧适度。
周国平说: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尊重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
过度溺爱一味让步,是一种越界的爱;靠父母权威严厉管教,同样是“以爱为名”对孩子的伤害。
合格的父母,都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给孩子自由,又能对孩子有所约束。
熊孩子是惯出来的
好孩子是管出来的
《管教的勇气》里说:“教育孩子,小时候要狠管,长大了给他翅膀。”
管教孩子,并非打压与控制,而是从小给孩子树立规则观念,培养良好的习惯,用爱为孩子画一道安全线,帮孩子成长为适应社会的人。
那如何管教孩子呢?给大家五点建议。
① 管住手机,不让孩子沉迷娱乐
有人在网上问:有哪些东西,孩子千万不能碰?
很多家长说:“孩子千万不能碰的东西之一,就是能获得短期快感的东西。”
比如短视频、小游戏,太容易让孩子沉迷,而手机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可能完全杜绝孩子接触。
那怎么办呢?
有专家建议:
“6岁以前,不要以各种名义让孩子接触手机;就算要用,也要删掉短视频、游戏等手机APP;6岁以后,根据学习的需要,制定看手机的时长、频率;立下规矩,并明确破坏规矩所要承担的后果。”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缺少自控力,容易被低级娱乐吸引,并沉溺其中。
身为父母,当务之急便是以身作则,让自己和孩子远离手机,不沉迷娱乐。
② 管好时间,不让孩子拖延成性
不少家长抱怨说:
孩子上学后,时间总是不够,每天一早起,半夜睡,可还是有做不完的事。一家人着急忙慌,鸡飞狗跳,永远没有停下的那一刻,分分钟感觉自己会猝死。
不可否认,生活节奏的确越来越快。因此,时间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聪明人是怎样管理时间》中说:“聪明的人,知道如何分清轻重缓急,如何提高自己办事的效率。”
家长需要做的,是教孩子认识和感受时间;帮孩子缕清事情的条理;将时间分段并进行合理安排;劳逸结合,缓慢适度,既不要一味唠叨催促,也不要让孩子拖延成性。
③ 培养习惯,提升孩子自觉性
作家高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朋友“宋兄”的孩子正在读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却从来不上兴趣班,学习之余还能搞点兴趣爱好,可谓典型的学霸。
而宋兄的方法就两条:“一是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二是有问题只找主观原因。”
第一条,是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第二条,是提升孩子的自觉性。
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好的父母,都懂得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尽早培养起自觉性。
④ 情绪管理,提高孩子的情商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说:“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
孩子和我们一样,会有各种情绪:积极的、快乐的、负面的,愤怒的……
但却没有我们对情绪的分析和疏散能力,一旦受挫,孩子们很容易陷入情绪失控之中。
身为家长,要读懂孩子的情绪,听见他们内心的语言,并教给孩子如何表达和处理负面情绪。
比如面对青春期闹情绪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帮孩子安静下来。
再通过深入了解与沟通,找到问题的症结,引导孩子去接纳、面对、解决问题。
教会孩子情绪管理,不仅能和谐家庭关系,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
⑤ 学会拒绝,让孩子自立自强
卢梭在《爱弥尔》中写过一句很扎心的话:
“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为什么有的孩子很难被满足,不知道感恩;而有的孩子却能体谅父母,懂得生活的不易?
究其原因,或许就是因为父母是否做到了适当拒绝。
学会对孩子说“不”,只做60分父母,才能养出独立自强又懂得感恩的孩子。
很喜欢这样一段话: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栽培小树苗成长一样。小树苗的成长,需要灌溉呵护,也需要修剪枝桠。”
没有人生下来就会自动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我们都像栽培树苗一样培养孩子,让他们在悉心浇灌和耐心修剪中慢慢长大。
而父母,就是手握剪刀的园丁,只有父母用心,才能把孩子修剪出更好的样子。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真正的爱都有后劲儿,能托起孩子的未来,也能让他们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