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仍然偏紧 是否意味着猪肉将迎来新一轮涨价
2023-04-13
更新时间:2023-04-12 12:12:12作者:未知
最近,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上周猪肉零售均价51.21元/公斤,环比下降2.16%。去年同期猪肉价格为41.74元/公斤,同比上涨22%。精瘦肉价格51.21元/公斤,环比下降2.16%。
虽然有下跌的波动,猪肉价格仍是让人“望而却步”,前两天,我刚逛了下超市,猪肉替代品价格也是上涨飞快,冻鸡胸肉已经从7.8一斤涨到14.8-16.8了,最便宜的冻鸭肉也从5.8一斤涨到11.8一斤。
面对“猪刚强”的肉价,许多人在迷惑:猪肉为啥涨势那么凶猛?难道不能用调控手段来控制猪价吗?猪肉价格这么贵下去,未来都会有什么影响呢?等等。
一、猪肉涨势凶猛,躲不掉的“猪周期”
我们都知道,每个行业的市场虽然是自由开放的,可往往都会有规律与周期性的。
猪周期的循环轨迹普通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添——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看下数据,从2000年到2010年,我们的国家差不多每3年左右就会来一次猪周期,到了2010年之后,猪周期差不多每4年来一波。
奇怪就在这里:为啥2010年前后会有不同的猪周期运行规律呢?
这是因为,2000年到2010年,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很快,每年均匀城市化率达到1.5%左右,2010年城市化率是50%,2010年后,我们的城市化速度开始下降,直到2018年,才达到60%。
也就是说,这个城市化速度对猪肉需求会有影响的,城市化意味着农村人口陷入城市,农民收入提高是会加大猪肉需求。
再归到养猪前端,目前行业均匀成本20元,倘若猪价持续下跌,跌到了18元,那么成本高于18元的养猪户,还会扩产吗?
也就是说,要是猪价一旦低于均匀成本,许多养殖户就会无利可图甚至亏钱,供赠自然就会减少了。供赠减少,价格自然就会逐渐止跌,最终形成新一轮涨价周期。
无论如何,猪肉价格波动背后,其实就是市场供求“猪周期”造成的,不可避免。
二、我们能否通过“逆猪周期”,来调节来缩小猪周期的影响呢?
既然猪肉价格高,当猪肉价格浮现异常波动时,我们是否能采用较为温柔的政策或手段等调控政策来影响猪周期呢?其实,这个真的很难。
这次,猪周期预计没那么快结束。主要缘故在于:
首席,国内还有零星猪瘟事件,对于散养的养殖户有一定压力。
第二,后备母猪数量不足,恢重存栏有所放缓。
这种因素反映在“猪周期”上,就是猪肉的供小于需。为何调控手段很难呢?因为猪肉生产多数是农户散养,我们真的很难及时掌握正确的全国生猪养殖数据。
当猪肉价格浮现异常波动时,即使采用较为温柔的政策手段来勉励农户养猪,也难以掌握的,因为要是政策力度大了,会过大刺激农户的猪肉生产,未来反而会造成猪肉生产严重过剩,直接导致未来猪肉价格暴跌。
当猪肉生产严重过剩时,国家也是很难出手收购来稳定肉价的。因为猪肉不是粮食,储存光阴短而且储存成本很高,一个猪周期长达3到4年,国家总不约摸直接收购几千万吨猪肉储存的。
三、影响“猪周期”最好方案,那就是提高城市化率
不管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还是要消除猪周期波动的影响,都要从源头上解决,也就是改变猪肉生产以农户散养为主的问题。
那这个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提高城市化率,惟独提高城市化率,大幅度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我们的农村才干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
根据“猪周期”的规律来看,从2000年到2010年,我们的农村根本就没法推广规模化、产业化养殖。因此,在这个10年,我们也只能忍耐雷打不动3年一个轮归的猪周期。
2010年后,有50%的人口集聚在城市,国家才干徐徐扩大农村产业化养殖的规模,猪周期从过去的3年延长到4年左右。
2018年,我国城市率达到60%,国家出台了较大力度的生猪规模化养殖的补贴标准,可惜的是,2018年偏偏遇到一个席卷全国的非洲猪瘟,叠加猪周期让2019年猪肉价格大涨,持续到现在。
我预计,我们城市化率达到65%以上,才有约摸让生猪规模化产业生产超过农户散养,从而初步解决猪周期的困境。要是城市化率达到70%,我国生猪规模化产业生产才干占领主导地位。
也就是说,那时农民也不需要依赖家庭养殖来提高收,大部分农民被吸纳到城市就业,少部分农民被吸纳到农村产业化企业中就业。
其实,在我们生存中,在我们工作中,用系统的思维模式去认识一些看如简单的问题同样重要。猪肉价格持续的涨势凶猛不仅有规律,而且也不是单纯靠直接的调控手段就能解决的,不能从源头上改变“猪周期”,那都是暂时的缓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