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人如何定为诈骗罪? 什么情况下可以定诈骗罪

更新时间:2024-01-31 09:12:08作者:佚名

行为人如何定为诈骗罪? 什么情况下可以定诈骗罪

一、行为人如何定为诈骗罪?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

用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物,《刑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该规定定罪处罚。用欺骗方法骗取财物以外的其他非法利益的,也不成立诈骗罪。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诈骗行为最突出的特点是,就是行为人设法使被害人产生认识上的错觉,以致“自愿地”将自己所有或者持有的财物交付给行为人或者放弃自己的所有权,或者免除行为人交还财物的义务。诈骗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两类。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如果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以欺骗的方法骗回他人久借不还的欠款的,不构成本罪。无论所骗财物归自己挥霍享用,还是转归他人所有,或者转归集体非法占有的,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二、认定诈骗罪需要注意什么

1、与借贷行为的界限

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挥霍一空,不赖帐,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确实打算偿还的;还有些打借条之后伪造还款收条的,诈称已经还款的,仍属借贷纠纷,不构成诈骗。

2、与因亏损躲债的界限

如果确实是集资经商办企业,但因经营不善,亏损负债,为躲债而外出,仍属财产债务纠纷。这同诈骗犯以集资办企业为名,捞到钱财就逃之夭夭,以实现其非法占有的目的,有本质区别。

3、招摇撞骗罪界限

两者都使用骗术,后者也可能获得财产利益,这两点相同;但是,主观目的、犯罪手段、财物数额要求和侵犯的客体,均有不同。招摇撞骗罪是以骗取各种非法利益为目的,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招摇撞骗活动,是损害国家机关的威信、公共利益或者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它所骗取的不仅包括财物(但无数额多少的限制),还包括工作、职务、地位、荣誉等等,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当犯罪分子冒充国家工作人员骗取公私财物时,它就侵犯了财产权利,又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和正常活动,属于牵连犯,应当按照行为所侵犯的主要客体和主要危害性来确定罪名并从重惩罚。如果骗取财物数额不大,却严重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应按招摇撞骗罪论处;反之,则定为诈骗罪,如果严重地侵犯了两种客体,一般依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按诈骗罪处治;如果先后分别独立地犯了两种罪,互不牵连则应按照数罪并罚原则处理。

在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诈骗罪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犯罪行为人的主客观方面以及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来确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诈骗行为都会被认定为犯罪,只有在犯罪行为人实施诈骗行为的犯罪所得达到了法定的立案标准时,才会被认定为诈骗罪。

为您推荐

行为人如何定为诈骗罪? 什么情况下可以定诈骗罪

只要是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犯罪行为人,在主观上带着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目的,在客观上运用了欺骗手段,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来骗取他人的财物,侵害了公民的财产权益,并且诈骗数额较大的时候,会被认定为诈

2024-01-31 09:12

房屋拆迁应注意哪些问题?(房屋拆迁应注意哪些问题和细节)

房屋拆迁应注意明确房屋拆迁面积的确定,还有就是对于房屋装潢也要进行补偿。实际上双方在关于拆迁方面要协商的内容实际是比较多的,当然最为主要的就是拆迁补偿的问题,因此需要明确一下拆迁房屋的面积以及拆迁补偿

2024-01-31 09:11

单方解除合同是否要支付违约金?

单方解除合同是否要支付违约金,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判断。如果是因为其中一方当事人违约,而另外一方面享有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此时如果解除的合同,是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的,不需要支付违约金。

2024-01-31 09:11

一般诈骗罪多久能判刑? 诈骗刑事罪一般判多久

一般诈骗罪一般几个月左右的时间能判刑。因为刑事类型的案件是需要经过公安机关侦查,检察院审查起诉以及侦查的定罪量刑这三个阶段。这在《行政诉讼法》当中,每个阶段都是有时间方面得到限制的。

2024-01-31 09:10

犯罪嫌疑人涉嫌倒卖文物判多久

可能判处拘役并处罚金,也有可能判处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在倒卖文物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倒卖文物的保护级别,通过走卖文物取得的非法收入等都将影响量刑标准,比如倒卖三级文物在5件以上的,量刑最少也是5年有

2024-01-30 15:26

犯了盗窃危险物质罪既遂一般怎么判

一般情况下由法院在三年以上到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间确定量刑标准,但是《刑法》中对盗窃危险物质罪规定的最严厉的量刑标准是死刑,人民法院需要根据犯罪嫌疑人盗窃危险物质的动机,数量,次数,造成的损害后果等因素量

2024-01-30 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