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严重损失怎么界定

更新时间:2024-03-26 23:04:27作者:佚名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严重损失怎么界定

一、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严重损失怎么界定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所谓公共秩序,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公共场所的秩序,而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各项共同生活的规则、秩序,在实际生活中,聚众斗殴犯罪可以是在公共场所,例如在公园、影剧院中,也可以是发生在较僻静的私人场所。因此,无论是在何种场所进行聚众斗殴犯罪活动,均应视为侵犯了公共秩序。

(二)客观要件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纠集众人结伙殴斗的行为。聚众斗殴主要是指出于私仇、争霸或者其他不正当目的而成伙结帮地殴斗。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但并非所有参加聚众斗殴者均构成本罪。只有聚众斗殴的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才能构成本罪主体。所谓首要分子,是指在聚众斗殴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所谓其他积极参加者,是指除首要分子以外的在聚众斗殴中起重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对于一般参加者,只能依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追究行政责任,不能构成本罪主体。

(四)主观要件

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犯罪的动机,一般不是完全为了某种个人的利害冲突,也不是单纯为了取得某种物质利益,而是公然藐视国家的法纪和社会公德,企图通过实施聚众斗殴活动来追求某种卑鄙欲念的满足。

二、聚众斗殴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一)聚众斗殴罪与群众中因民事纠纷而互相斗殴或者结伙械斗的界限

主要表现在后者不具有流氓犯罪的动机、目的,不是流氓活动,在群众中的互相斗殴或械斗中犯故意伤害罪(包括轻伤、重伤)、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等罪的,构成何罪就认定何罪。

(二)聚众斗殴罪与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界限

1、犯罪的动机、目的不同。聚众斗殴罪是基于流氓动机,在实施各种流氓活动时破坏公共秩序,后罪则是基于某种个人动机、目的,用聚众闹事方式,要挟国家机关或有关部门,以满足个人的要求为目的。

2、犯罪形式不同。聚众斗殴罪可以聚众进行,也可以单独实施,后两种罪只能聚众实施。

(三)聚众斗殴罪与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界限

二者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犯罪动机。聚众斗殴罪中的杀人、伤害行为,虽然与其他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行为一样,都侵犯了他人身体健康,但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在杀人、伤害行为中,通常表现为为了称王称霸,充英雄好汉而惹事生非,与对方争个高低。

(四)聚众斗殴罪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界限

聚众斗殴罪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两者在客观方面有相同之处,如犯罪形式都是聚众,但两者存在明显不同。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知道扰乱公共秩序罪的种类很多,根据种类的不同,处罚也不同。聚众扰乱社会公共秩序,不仅给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工作、生产、经营、教学、科研等造成损失,而且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但在现实中,由于扰乱公共秩序的具体情况不同,最终定罪不同,因此对肇事者的处罚也不同。

为您推荐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严重损失怎么界定

聚众犯罪的客体是公共秩序,也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公共生活规则和秩序。客观方面是聚众斗殴的行为。主体为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客观方面是聚众斗殴的行为。主体为普

2024-03-26 23:04

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及其分配的原则是什么

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及其分配的原则是,谁主张的应该由谁进行负责举证。举证对案件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案件胜败的主要原因。举证可以由当事人自己进行举证,也可以由当事人委托别人进行举证。

2024-03-26 23:04

共同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如何认定和处罚?

共同实施违法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需要依法承担治安处罚责任,但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和要求,治安处罚对于共同实施行为人采取不同的处罚措施和标准,认定存在主要作用和教唆人员的予以重罚,对于被教唆犯或者从犯可以

2024-03-26 23:03

拆迁不签字能强拆后怎么办 拆迁不签字能强拆吗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如果业主不签署房屋,拆迁人不得强行拆迁房屋。房屋拆迁必须先补偿后拆,强拆房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暴力、威胁、违章等违法手段中断水、热、气、电、道路交通等违法行为

2024-03-26 23:03

240国道征地补偿标准是多少(240国道收费吗)

240国道征地补偿标准没办法提供准确的答案,修路虽然属于市政工程,可是征地补偿标准不能由国家法律制度统一规定,由各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土地类型、土地区位登记、土地供求关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因素确

2024-03-26 23:03

交通事故误工材料需要哪些

1、受害人有单位的,单位出具证明,写明受害人正常的工资数额,因交通事故请假的天数,及扣发工资的数额;与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工资条;纳税证明。2、受害人没有单位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

2024-03-26 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