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未交社保解除劳动合同赔偿标准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4-04-12 17:07:06作者:佚名

劳动法未交社保解除劳动合同赔偿标准是什么

一、劳动法未交社保解除劳动合同赔偿标准是什么

单位未交社保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支付员工双倍赔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二、单位未缴纳社会保险应承担什么责任

为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一项法定基本义务,这一法定义务已经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予以确认。用人单位一切不缴纳或者不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均为法律所禁止的违法行为。用人单位的该违法行为,不仅违反了自身应当承担的法定义务,而且还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必须就此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如因该行为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还应当赔偿劳动者的损失。

首先,依法注册成立的公司企业等用人单位属法定的社会保险缴费对象。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险,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时,由国家或社会对其本人、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的保障制度。《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其次,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为劳动者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缴费单位、缴费个人应当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足额”包括四重意思:缴费年限要足;缴费险种要足;缴费人数要足;缴费数额要足。

再次,劳动者的缴费基数应当是合同约定的固定工资或者用人单位实际发放的工资。两者不一致的,应当以较高者为准。用人单位缴费基数的确定,应当依据实际发生的工资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第四,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没有缴纳、没有足额缴纳、没有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所应承担的责任包括:

(一)赔偿劳动者少得或者未得的失业保险金损失。

(二)承担应当由生育基金支付的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费用。

(三)承担工伤保险费有关的罚款、滞纳金等费用。

(四)承担基本养老保险有关的罚款等费用。

(五)赔偿给劳动者造成的其它费用。

如因用人单位欠缴社会保险费,致使不能及时转移档案而影响劳动者重新就业的工资损失等等。

用人单位如果没有按时为劳动者进行缴纳社保的话,劳动者是可以要求进行赔偿损失的,可以直接投诉或者是向法院进行起诉要求用人单位补缴,如果有造成损失的话,还需要对损失进行赔偿。法院都会受理的。

为您推荐

劳动法未交社保解除劳动合同赔偿标准是什么

用人单位没有缴纳社保并且解除劳动合同,在赔偿的时候首先需要对未缴纳的社保进行补缴,同时还需要支付经济补偿,按照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的年限来计算,工作满一年的补偿一个月的薪资。

2024-04-12 17:07

到退休年龄未买够劳动合同的社保怎么办?

如果已经到退休的年龄没有买够社保那么可以延迟退休直到缴够15年的社保为止。如果是之前和单位建立起了劳动关系,而单位没有给当事人缴纳够社会保险,那么可以去劳动部门进行投诉让单位把应该缴纳的社保费用缴纳齐

2024-04-12 17:06

劳动合同法93条主要规定的什么?

主要规定的是如果是没有合法经营资格但是又正处于一个经营的状态这些用人单位它是属于违法犯罪的。如果是有确切的犯罪行为,那么国家会根据相关的法律,追究他的刑事或者是民事责任,但是如果劳动者已经付出了劳动,

2024-04-12 17:06

我违反劳动合同遭辞退有补偿吗?

如果劳动合同已经签订并且是属于正当合法的劳动合同那么违反被辞退没有补偿的。劳动者如果是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正常情况是不能够被用人单位无理由辞退的,如果是用人单位无理由解除劳动合同,才会给劳动者做补偿。

2024-04-12 17:06

没毕业但签了劳动合同是否有法律效力

没毕业但签了劳动合同有法律效力。只要劳动合同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同时签订双方经过协商同意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条款,在自愿的情况下在劳动合同上签字盖章后,此劳动合同就即时生效。

2024-04-12 17:06

劳动合同没有约定试用期辞职会扣工资吗

不管劳动合同中有没有约定试用期,辞职时用人单位都不能随便扣工资,正常情况下应该在解除劳动合同的时候就一次性付清所有的工资。如果没有任何正当理由随意扣除职工工资,员工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2024-04-12 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