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 聂炜欣:金融“五篇大文章”如何助力打造新质生产力

更新时间:2024-05-24 08:05:01作者:无忧百科

刘锋 聂炜欣:金融“五篇大文章”如何助力打造新质生产力

作者: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政策报告》 项目 (课题组) 高级研究员 刘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研究室研究助理 聂炜欣



"新质生产力"在两会上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十大首要任务。“新质”代表生产力的全面提升,由技术突破、要素创新和产业升级催生,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点,实现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科技创新将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

金融“五篇大文章”构成了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框架。这些金融创新领域,通过提供资金支持、风险管理、市场准入等多元化的服务深化,将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提出,说明当前金融服务与科技创新的对接仍存在短板,这不仅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投融资效率,也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金融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中的作用,必须补齐这些短板,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强化知识产权等新型财产权利的保护机制,优化风险投资环境,建立长效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运营体制,不断提升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金融“五篇大文章”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

在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浪潮中,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作为金融创新和服务优化的重要方向,正逐渐成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1.科技金融是创新驱动的加速器和价值发掘。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其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全球化和技术革新不断推进的今天,科技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金融通过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打造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科技金融的核心在于支持创新。科技创新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因而需要大量的风险资本的投入。科技金融必须通过新的金融模式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国际化的市场机制提供风险投资、信贷保险、担保等多元化金融服务,帮助企业分散和管理风险。同时,通过为研发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帮助企业将创意转化为产品,将知识转化为技术,最终实现商业化。这种转化过程不仅可以推动新技术的诞生,也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科技金融机构还通过专业的资本运作,帮助企业实现股权融资、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衍生金融工具等多种投融资方式,为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和风险管理。科技金融还可以通过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科技金融的助力下,传统产业得以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则能够快速成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金融还关注人才的培养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投资教育和培训,科技金融机构还可以帮助培育大批科技创新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同时,通过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科技金融将进一步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2.绿色金融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绿色金融着眼于支持环保和节能项目,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它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绿色金融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构建生态文明,也是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普惠金融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普惠金融旨在为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小微企业、农户和低收入人群。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普惠金融增强了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和可获得性,促进了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大众创新创业的规模和潜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4.养老金融是让老龄人口健康生活发挥余热的保障。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融成为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它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了老年人在理财、保险、医疗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同时也促进了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养老金融的发展,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长期的资金支持,也是老年群体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更健康的体魄发挥知识和经验的余热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5.数字金融是效率提升的利器。

数字金融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数字支付和数字信贷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也将拓宽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数字金融的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注入了科技驱动力,促进了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金融“五篇大文章”通过各自领域的创新和实践,共同构成了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金融体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将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二、打通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对接的短板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要想获得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单靠传统的金融方式是很难支撑的,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对知识产权和资本资产进行清晰的界定和保护。

现代金融本身是新质生产力的一部分,新质生产力必须依赖风险定价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才能持续健康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VC和PE市场,但是由于资本市场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够健全,使得风险投资缺乏有效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和渠道。国内风险投资主要以追求IPO退出为主,但A股IPO门槛较高,新三板又缺乏流动性,国际上主流的并购退出方式在国内占比仍然很低。退出方式的缺位,影响了风险投资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投资动力。

我国经济当前亟需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从国际经验看,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直接融资体系相较于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融资体系具有更大的优势。而目前我国融资体系长期以来以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的风险特征与投资期限在很大程度上与科技创新的业态并不匹配。

成熟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抓住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企业同样是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关键。我国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仍然存在明显不足,科技创新型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占比偏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对接仍然存在着一些短板。如何补齐短板,使资本市场真正对科技创新起到推动作用,对中国的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发展都至关重要,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补齐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对接的短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资本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风险投资环境、提高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建立长效机制和加强监管等措施,加速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第一,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和新三板、股权交易系统、债券市场、期权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碳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品种资本市场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合适的融资渠道。特别是科创板和北交所的设立,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上市融资途径,有助于缩短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距离。

第二,强化知识产权和股权债权等财产权利的保护机制。科技创新往往伴随着大量知识产权的产生,并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转化成股权、债权和期权等金融财产权利。加强知识产权等财产权利的保护,确保创新成果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可以激励更多的科技企业和科研人员投入研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知识产权和资本权利的有效保护,也是吸引风险投资等资本投入的关键因素。

第三,优化风险投资环境。风险投资是连接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优化风险投资环境,包括提供税收优惠、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完善退出机制等,可以吸引更多的风险资本投入到科技创新领域,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周期的资金支持。

第四,建立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对接的长效机制。通过立法或政策引导,建立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对接的长效机制。这包括建立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企业的信用体系、建立科技创新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的绿色通道等。

第五,加强金融监管与市场透明度。通过强化金融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同时,提高科技创新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增强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信任度,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科技创新领域。

三、结语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金融“五篇大文章”与资本市场的紧密结合显得尤为重要。补齐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对接的短板,不仅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资金支持,还能够促进金融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资本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通过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品种资本市场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风险投资环境、建立长效机制和加强监管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展望未来,金融“五篇大文章”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通过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深入实施,可以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加活跃、更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