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打造家庭仪式感的方法,照着做,养出幸福感爆棚的孩子

更新时间:2023-09-29 22:33:39作者:无忧百科

8个打造家庭仪式感的方法,照着做,养出幸福感爆棚的孩子



仪式感,是孩子童年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养分。

一个小小的仪式,能在孩子心里烙下印记,给他们向上生长的力量。

作者 | 土豆妈



尹建莉老师曾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从女儿圆圆两岁开始,她就会在圣诞节前夕偷偷将小礼物藏在女儿床头。

女儿意外收到礼物,自然欣喜万分,她便告诉女儿这是圣诞老爷爷送的。

后来每年快到圣诞节的那段时间,女儿都满怀期待,猜测着今年圣诞老人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等圆圆大一些,明白了这一切都是妈妈的心意。

但她仍旧对圣诞节充满着憧憬和幻想,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被重视的幸福。

多年后的圆圆,也学会了为自己在乎的人制造惊喜:

好朋友生日的时候,她会悄悄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

爸爸忘记妈妈的生日时,她会偷偷以爸爸的名义给妈妈送花......

她不仅热爱生活,对父母也心存感恩,更懂得爱人爱己。

一个不起眼的小仪式,不仅温暖了女儿的整个童年,更为她的一生铺上了温暖幸福的底色。

可在我们身边,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小孩子,过什么节日?”
“从小就教他这么物质,别惯坏了孩子!”
“搞那么多形式主义干嘛,太浪费钱了......”

不过节,没仪式,孩子还是会按时长大。

但他们从小缺失的幸福感,是一辈子无法弥补的。

因为孩子真正在乎的从来不是蛋糕和礼物,而是确信自己是被重视、被尊重、被深深爱着的。

对于孩子来说,比家里没钱更扎心的,是家里没有仪式感。



之前看过这样一则视频:

女儿想为爸爸过一个特别的生日。

考虑到爸爸不爱吃奶油蛋糕,女儿就用各种水果堆了一个“水果蛋糕”。

她还和妈妈一起准备了可乐和啤酒,在瓶底写上了“苏先生,生日快乐”的字样,然后偷偷藏在了冰箱里。



母女俩还做好了一桌子饭菜,等着爸爸回家庆祝。

可爸爸一到家就一直板着脸,还抱怨说自己最讨厌繁文缛节了。一气之下,甚至连饭都没有尝一口。

妈妈和女儿又难过又失落,原本的期待和兴奋也都被爸爸浇灭了。



作家霖筱筱说:一次次关于仪式感的探索和温习,其实是一次次关于爱的认知与确定。

很多家庭之所以不幸福,孩子与父母不亲近,往往都是因为大人对待生活太过敷衍。

从不庆祝节日,从不准备礼物,也不重视孩子的任何活动。

久而久之,生活就变得无趣无味,家人之间也只剩下冷漠和疏离。

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也会渐渐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很难养出拥有幸福感的孩子。



有些父母,常把仪式感等同于花钱和买礼物。

其实真正的仪式感,从来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精神的滋养。

它不一定有多隆重,但它的本质是爱,因为爱孩子,所以愿意掏空心思,愿意用心对待。

仪式感,常常蕴藏在很多稀松平常的小事里。

这8个打造家庭仪式感的方法,不用花很多钱,照样能给孩子满满的幸福感。

1. 下班小惊喜

有一位爸爸,每天下班都会给闺女带个小礼物。

有时候是单位食堂的小酸奶,有时候是一个小橘子或者小苹果。

偶尔他还会去打印一张女儿喜欢的动画卡通人物,或者去超市买点女儿爱吃的零食糖果。

虽然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东西,却次次都引得女儿惊叫连连。

在大人眼里,礼物必须贵重才能拿得出手,可在孩子眼里,只要是特意送给他的,他们就会很开心。

哪怕是路边的小石头、飘落的小树叶,都能换来孩子一整天的快乐。

2. 做一个“开心罐”

孩子心思敏感,情绪反应常常比较大,尤其是当孩子大一些,很多烦恼和困难都不愿意跟父母讲了。

不妨在孩子小时候就为他准备一个“开心罐”。

每天若有感到开心的事情,就一起记录在小纸条上,放进罐子里。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储存快乐的过程,日后当孩子难过或者沮丧时,就拿出纸条看看。

通过重温这些快乐的瞬间,孩子能感知到生活的美好,找回前行的勇气。

一个小小的罐子,就能给予孩子治愈自己的力量。

3. 拍纪念照片

有一对父女,每年都在同一个地方合照,坚持了40年。

女儿1岁时,一家人去朋友家做客,看到湖边景色不错,妻子就用随身携带的相机给丈夫和女儿拍了一张合影。

从那之后,父亲每年都会带女儿来到当时的湖边拍一张纪念照。



几十年之后,父亲时常翻看那些老照片,回忆起当时一家人去拍照的情景。

女儿还继承了家里的这个传统,说要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也一直拍下去。

这份承载着满满的爱的仪式感,在一代又一代之间传承。

那些平凡又美好的日子,也在一张张照片中定格,成为了一家人珍贵的回忆。

其实哪怕是在家里的客厅,每一年拍张全家福,也能赋予孩子满满的幸福和能量。

以后孩子出门在外,无论遭遇怎样的境地,看到这些照片,就知道身后的家就是他们的退路。

4. 用书信传情

作家刘称莲家里有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那就是“家庭邮局”。

分别设立爸爸、妈妈、女儿三个“邮筒”,写给谁的信就投到谁的“邮筒”里。



女儿一开始不怎么会表达,就用图画代替。

再到后来,女儿的书信越写越长,但她一直乐此不疲,也愿意通过这种方式诉说自己的心事。

当女儿有情绪时,刘称莲也会通过书信和女儿沟通,不会伤到女儿自尊,亲子矛盾自然少了很多。

在电子时代,书信有一种别样的仪式感,平时难以言说的爱和情感,都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

5. 定期超市采购

作为父母,你一定有过“孩子看到什么都想买、撒泼打滚也不肯走”的经历。

我们不可能全部满足,但也怕一味拒绝会让孩子受伤。

央视少儿主持人周洲分享过一个很实用的小方法:提前约定,定期采购。

让孩子列出自己想要的物品清单,再定一个采购周期,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约定好只允许孩子买自己最想要的1-3样东西。

这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教育。

它能满足孩子的购物欲,锻炼孩子的规划能力,还能让孩子在其中学会分析和取舍。

6. 成长银行账户

当孩子有金钱意识时,就可以给他买一个存钱罐,告诉孩子零花钱、压岁钱都可以存在里面,这是他的私有财产。

大概到7岁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像大人一样,去办一张专属银行卡。

教孩子怎么存钱取钱,怎么设置密码,一步步给孩子科普什么是本金、利息,如何买理财等等。

让孩子体会到存钱的快乐,也要慢慢教会他制定消费计划,合理地花钱。

比如说过年收到了压岁钱,可以分成几份,一份用来给家人买礼物,一份用来买书籍和学习用品,一份用来投资......

孩子的财商,需要父母的悉心培养和熏陶,才能一点点提高。



7. 每周家庭共餐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令人鼓舞的事情之一,就是定期按计划陪孩子享受特别时光。”

而家庭共餐,就是最简单的建立家庭亲密关系的方式。

研究发现,家人聚在一起聊天,对孩子的成长特别有益,定期的家庭聚餐,还能给孩子带来更高的平均成绩和更高程度的自尊。

许多父母忙于应酬,回家吃饭的次数屈指可数,餐桌上都是冷冷清清。

我们可以专门设置一个家庭共餐日,到了那天就放下手机和工作,全身心地陪孩子享受美食,唠唠家常。

生活忙碌而琐碎,但却会因为这个特别的日子增添许多的幸福。

8. 纪念成长节点

记得儿子第一次分房睡时,我们特地准备了一些小仪式:

首先带着他一起布置自己的小房间,装扮成他喜欢的样子。

接着又送了他一个大娃娃,作为好朋友以后陪着他一起睡。

正式分房那天,我们买了一个小蛋糕,还为他准备了一张成长证书,全家一起庆祝他走出迈向独立的第一步。

这么一套流程下来,儿子不但没有反感和恐惧,反而特别骄傲地说“我都已经长大了,当然要自己睡觉了”。

孩子一天天在长大,童年一点点在倒数,一些重要的成长节点转瞬即逝。

所以父母才更要花点心思,为孩子留下一些特殊的回忆。



作家小麦芃芃曾说:

“你给孩子过生日,告诉他大了一岁,要比以前更好,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使命感;
你陪孩子参加学校的亲子运动会、汇报演出,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和认同感;
你让孩子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的时候,给爸爸妈妈和老师送上祝福,让他懂得了感恩。”

仪式的背后,往往藏着更重要的意义。

今天你多花了一点小心思,未来孩子就能多一份安全感和幸福感。

仪式感,是一个家庭的高配,也是给孩子最好的“富养”。

点个赞吧,与所有父母共勉。

本文标签: 快乐  童年  父母  幸福  女儿  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