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太原站wtt常规挑战赛比赛时间是从11月7日开始吗?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09-22 19:58:21作者:无忧百科
图为:笃慧旗下私募产品业绩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耿倩 胡金华 上海报道
9月18日,曾离开中泰证券创办上海领久私募的笃慧发布朋友圈称,已加盟国盛证券研究所。9月19日,曾经“公奔私”十年的股基冠军孙建波也宣布回归公募。
大佬们好像约定好了一般一个接一个离开私募。
在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看来,该现象跟市场行情不无关系。他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公奔私”对基金经理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近两年,私募产品募集存在一定的难度,要想做出好业绩除了依靠基金经理个人的综合能力之外,公司的后台支持和投研团队的配合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而公募基金拥有更广的渠道资源,同时也拥有强大的平台实力和成熟稳定的投研团队,在熊市的环境中有更好的抗风险能力。因此不少优秀人才顺应市场变化,选择回归公募。
“黑色大佬”笃慧回归卖方
9月18日,在业内曾有“黑色大佬”之称的笃慧更新了微信朋友圈。其中指出,“感谢涛所的邀请,我今天加盟国盛证券研究所,还是从事周期品研究,感谢新老朋友的关心,我回来了!”
从中泰证券离职转入买方后,笃慧还是回归了卖方。
公开资料显示,笃慧有十多年卖方研究经验。他曾于2010年加入中泰证券,长期担任钢铁行业首席研究员,拥有多年钢铁行业从业背景;2015—2017年,曾连续三年被评为新财富钢铁行业第二名;2018年底,他被升任中泰证券研究所执行所长;随后于2019年改任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2021年3月,笃慧从待了十余年的中泰证券辞职,创办上海领久私募基金,担任董事长和法人。这也意味着他正式转入买方。
运营上海领久私募一年半,笃慧就官宣履新国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这也未免太快了点。
事实上,这可能跟其产品业绩不佳有关。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笃慧共管理了3只私募基金,均为股票策略产品。截至2023年9月,他累计收益为3.13%,近一年收益为18.04%,年化收益仅为1.38%。
具体来看,他所管理的领久复利永成立于2021年7月。截至9月15日,该基金单位净值为0.8961,成立以来收益为-10.39%。该产品成立以来回撤为-35.06%,比同期沪深300的-31.26%要高。
图为:笃慧旗下领久复利永业绩
业绩实在说不上优秀。
然而,离开私募的不仅是笃慧,2010年的股基冠军孙建波也透露了工作新去向,他选择的是回归公募。
9月19日,《华夏时报》记者获悉,十年前选择“公奔私”的孙建波已经离开私募,加入格林基金。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孙建波的从业机构已经于2023年9月18日从北京乾和私募变更为格林基金。
公开资料显示,孙建波于1998年7月在中国人保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总部任业务经理;2005年至2009年在中信基金任职;2009年至2013年在华商基金任职,曾管理过2010年的股票基金冠军华商盛世成长混合。2013年,他加入景林资产任合伙人、基金经理,正式开始十年的“公奔私”道路。2017年3月创立乾和投资,担任执行董事和基金经理。
从2013年到2023年,孙建波还是回到了自己最初最擅长的领域——公募。
“私转公”现象背后
近年来,大成基金徐彦、富国基金于洋等多位和孙建波一样优秀的“公奔私”基金经理们陆续离开私募,回归至最初的公募基金。
“私转公”现象频现,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
钜阵资本首席投资官龙舫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有的基金经理奔“私”后,面临业绩表现不好、募资困难等问题,导致创业不顺,从而选择回流公募。另外,也有一部分基金经理的个人兴趣是希望专注于投研,而私募创业的平台小,往往要身兼多职,运营压力大,从而选择回流公募。
也有观点认为,“私转公”现象跟市场行情有关。“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公募转私募对基金经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姚旭升受访时指出,首先,私募操作灵活限制少,方便基金经理执行自己的投资理念,也更容易抓住市场机会;其次,对于绩优的基金经理,私募的业绩报酬比较可观。
“今年受制于股市大行情不好,很多私募业绩表现惨淡,资金募集也比较困难,部分私募公司难以维系。”龙舫表示。
姚旭升进一步分析,私募产品募集存在一定的难度,要做出好业绩除了基金经理个人的综合能力之外,公司的后台支持和投研团队的配合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搭建优秀的投研团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私募生存面临较大挑战。而公募基金拥有更广的渠道资源,不必太过担心募集问题。同时公募也拥有强大的平台实力和成熟稳定的投研团队,在熊市的环境中有更好的抗风险能力。因此不少优秀人才顺应市场变化,选择回归公募。
凡事都有硬币的另一面。龙舫称,“今年有个别私募基金经理回流至公募基金,但也有更多的公募基金经理跳槽至私募基金,基金行业人才流动的大趋势仍然是‘公奔私’。”
不管是“公奔私”还是“私转公”,从业人员的流动都属于行业正常现象。姚旭升强调,基金行业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业,和其他行业的人才流动没有本质区别,这是市场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表现。基金经理在公募和私募之间流动,一方面是基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另一方面也是顺应市场趋势和用人单位互相选择的结果。
“私募人才回流公募,可以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整合出新的投资理念和投研体系,对于公募的发展和投资人的利益均能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姚旭升如是说。
但与此同时,绩优基金经理的卸任也会导致“慕名而来”的投资人赎回该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不仅会造成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缩水,集中赎回还会对产品净值产生负面冲击。姚旭升进一步指出,对于指数型基金的投资人来说,由于是跟踪指数进行被动投资,基金经理离职变更影响不大,不必过于担心。如果是主动型基金的投资人则需要多加注意,因为这类产品业绩与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和投资风格息息相关。
出现基金经理离职和变更,投资人要持续关注。姚旭升表示:“投资者要分析该基金经理离职的具体原因,了解新任基金经理的投资履历和投资水平。建议先继续持有观察一段时间,再根据实际的业绩表现,来判断是否进行持仓上的调整。”
采访话题:金融行业优秀人才从私募回流至公募基金的原因、业绩较好的基金经理离职将会产生哪些影响等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