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太原站wtt常规挑战赛比赛时间是从11月7日开始吗?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09-21 10:37:00作者:无忧百科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见习记者 杨燕 北京报道
在谈及上半年对CXO行业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时,来自行业、券商、投行的从业者们,答案各不相同。
生物医药行业融资热情的冷却不仅发生在国内也发生在海外,海外一位从业多年的CDMO高管切身体会到行业“慢”下来了。而在一位投行人士眼里,最大的冲击则来自两年前积极寻找融资的中小CXO创业者们,当下正更加积极地寻求接盘方。
并不全是坏消息。海外龙头CXO们的并购节奏仍在继续,国内初创CXO企业上市或融资也仍在进行中。不得不提的是,尽管行业氛围低迷,但从财报数据来看,头部CXO企业们保持增速的底气仍在。
繁荣和衰败同时在发生,扩张和萎靡在市场并存。
过去三年的时间里,CXO行业几乎是除新冠和中药外,医药领域中景气度最高的“掘金”赛道。而2023上半年的时间里,CXO行业则面临着一个不太好的开局,例如企业股价下行、头部公司关厂、裁员、高管减持、行业新增订单放缓等多重考验。
下一个三年,CXO行业的“致富”属性是否还能延续,这个行业又会发生哪些改变?《华夏时报》记者邀请多位关注CXO赛道的从业者、投资人、分析师,聊了聊他们眼中2023年的CXO领域发生了什么。
从“涨”到“跌”,CXO上半年发生了什么
CXO一直是浩悦资本执行董事钱宇豪重点关注的行业,令他惊讶的是,很多一年前还在积极寻求融资的CXO行业创始人,今年都有把公司卖了的念头。
“很多中小公司都想着在市场上找到战略投资人,能把公司一把买走,如果有人接手的话,创始人和股东愿意全身而退,这是今年CXO市场最让我意外的一个现象。“
从积极融资准备上市到想脱手,这种心态转变背后有哪些原因?在钱宇豪看来,对资本市场较差的预期是影响因素之一。如果选上市这条路,中小CXO公司短期内冲击A股没那么容易,去港股的话交易量和流动性也不理想。如果不上市,目前市场上很多CXO公司都是在2015年左右拿到的融资,股东确实也面临着退出压力。
2022年,包括宣泰医药、和元生物、凯实生物等近十家拥有CXO业务的公司成功上市,募资额超50亿元,信达、复宏汉霖、艺妙神州等数家biotech纷纷成立子公司涉足cxo业务,其中金斯瑞子公司蓬勃生物更是完成了约2.2亿美元的C轮融资,融资额堪比部分企业上市募资额。九洲药业,凯莱英,皓元医药等也陆续宣布大额定增计划。
当时针转动到2023年,资本市场变了一副面孔。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刘立鹤告诉《华夏时报》记者,2023年上半年A股跌幅TOP20中CXO板块领跌,占据5席,包括美迪西、康龙化成、药石科技、泰格医药、九州药业;此外整个CXO板块在2023年的上半年经历了系统性的回调,包括药明康德、博腾股份、和元生物等多个CXO个股,在2023年遭遇了显著的股价下跌。
国内创新药企业融资上市的热度,从2018年开始就渐成燎原之势,直至遇到近年来的资本寒冬。一直以来,CXO赛道也被看作是创新药行业的“晴雨表”和“体温计”,他们的发展态势往往折射出创新药行业的趋势变化。
不过,在高特佳执行合伙人王海蛟看来,同样不能忽视创新药和CXO之间的“滞后效应”。
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初期很多公募基金配置医药资产都集中在CXO板块,相比困在“十年十亿美金”规律里估值高企的创新药企来说,CXO板块业绩确定性高,增长势头猛。但是过去的一两年内,资本市场创新药板块表现并不乐观,从2021年高点开始算的话,国内很多创新药企市值只剩原来的10%-30%,这个时候,很多资产又回头选择加持创新药板块。打个简单的比方,原本15万一平的房子现在跌到了5万一平,大家会怎么做?在其看来,CXO板块2023年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其实被过去一年biotech大跌的滞后效应影响了。
股价“跌跌不休”的同时,成都先导、美迪西、和元生物、昭衍新药、康龙化成等多家CXO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先后发布了减持公告。
对于上市公司减持这件事,很多投资者往往会单一理解成对于公司或者行业的不看好,忽略了背后的多重因素,在东北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刘宇腾看来,资本市场无论是增持还是减持都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一家上市公司减持背后,原因可能是高管出于财务需求,也有可能是投资方出于投资周期退出的需求,需要从减持方身份、减持时间点、减持目的等多个维度去理解,不能简单地将二级市场的变动和企业真实的运营情况联系在一起。
不过,当我们跳出资本市场的逻辑,将目光放在CXO板块的实际经营上时,脑海中最先蹦出的可能还是一些裁员、欠薪、关厂、订单增速放缓的“坏”消息。
这就是行业的全貌了吗?未必。
增长和客户都去哪了
不仅仅是国内市场,美国CXO市场在过去的大半年内同样受到了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
Molly在CXO领域工作了将近30年,如今在一家以新加坡为总部,立足中国辐射全球的CDMO公司功道生物担任CEO,对于行业的“冷热”她深有感触。
她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相比2020年至2022年秋季期间,国外许多CXO公司融资能力同样呈现下滑趋势,过去一年间,许多大型CDMO公司(如Lonza、ThermoFisher、Samsung、FujiDiosynth、CharlesriversLabs、Danaher)减缓了收购速度。它们正在保留现金来进行内部项目建设以及整合之前的收购,而不是进行新的收购。此外,biotech群体的融资数额和数量下降产生了连锁反应,导致CXO领域项目管线和积压订单放缓。
东北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刘宇腾给出了一组更详细的数据,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相比疫情期间医药行业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发展态势,2023年上半年国内外医药行业投融资数量和金额都呈现下降趋势,同比下降幅度约在40%左右,融资遇冷是明显态势。
CXO行业的增长和医药企业的资金流向休戚与共,当生物医药的融资开始“退潮”时,裁员、砍管线,成了创新药企的常规操作,也就导致流入CXO手中的订单数量开始锐减。
值得注意的是,“滞后效应”不仅体现在CXO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波动幅度里,也隐藏在CXO公司的未完成订单里。
钱宇豪指出,CXO公司的收入是有滞后性的,一个订单的收入往往会在未来两年内根据完成量逐步确认,目前行业里很多公司担忧的并不是眼下就断粮,而是当下拿不到新订单的话,未来两年就没有了收入。
更让很多腰部和尾部的CXO公司哀叹的是,很多头部CXO公司把服务价格调低到和中小企业相差无几,让“抢单”这件事变得难上加难。钱宇豪告诉本报记者,因为CXO的订单有延续性,一些大型CXO公司即使利润微薄,当下也想尽可能地多拿订单,比如大家宁可临床二期的项目不挣钱,也想绑定利润更高的临床三期阶段的项目。
为了拿到更多的订单,越来越多的cxo公司开始走“泰格路线”,通过基金募资或者干脆自己成立产业基金去投资下游的biotech,以投资“换”订单。如果是两年前,创新药拿融资拿到手软时,这一战略未必能奏效。不过对于当下的biotech而言,资金在市场上已经成了稀缺资源,抱团取暖是大家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据刘宇腾介绍,从东北证券医药组日常调研的情况来看,上半年一些头部公司服务价格的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其看来,这一举措一方面是受到了行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头部公司为了确保业务增长而做出的战略转向。
CXO行业的业绩核心始终来源于客户订单驱动,当新增订单因为biotech资金流向被抽走一部分,现有订单又面临着同行业间的激烈竞争时,下一步,不同的企业是否会有不同的选择?
继续投入还是停下
当一些中小企业在筹谋如何体面“退出”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头部CXO企业们却并未停下扩产的步伐。
据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区域咨询总监廖义桃观察,无论是CXO大受追捧的疫情期间还是疫情后增长放缓的阶段,国外的龙头企业一直没有停下产能扩张的步伐,廖义桃强调,CXO企业作为人力和资产密集型行业,对于产能的投资是一个非常缓慢却必要的过程,例如建厂或完成并购,耗时往往以年计算。
随着海外金融市场在2023年第三季度迎来一定的回暖,Molly对此同样深有体会,她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海外头部CXO企业们当下仍然在以显著的速度增长和扩充产能。
行业和资本市场掀起的风暴没有打乱这些CXO企业投资的节奏吗?
如果试图解答这个问题,那需要先回答一个看似大而空的问题,CXO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在过去一年关于CXO行业的相关研报和解读文章中,很多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产能、技术、客户、成本、资源……
在王海蛟看来,CXO领域跟药企之间的合作从来都不是一锤子买卖,很多药企选择CXO考虑的第一要素不是技术或者价格,而是可靠性。
可靠性可以从很多维度去解读,例如技术的可实现性,高效率的保证性。举个例子,一家CXO企业接受委托后在6个月能完成还是一年内完成,有些时候对于biotech企业其实是很致命的问题,6个月做出来,有可能是同赛道国内第一款上市的,反之花费一年的时间一年,可能就变成了国内第三上市的,对企业来说其中的药物价值差别非常大。
可靠性也意味着在不确定性情况下的确定性,其中的风险可能来自于CXO企业的能力,也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的转变。例如一款要药品市场销售额从每年1亿元增长到每年3亿元,或者是进入临床三期后样本制备量变大,对于CXO企业来说都是需要提前预设去解决的供应问题。
此外,一款新药背后往往代表着不少于“十年十亿美金”的时间和成本投入,那么药企面对新开的研发管线,一定会选能确保管线活下来,未来三年都稳定的CXO合作方。
这也导致了在当下行业存在波动的情况下,很多药企更趋向于选择龙头,中小企业获得订单越来越难。
整体来看,大部分头部CXO企业以海外客户为主,而中小型CXO企业还是聚焦在国内biotech身上。廖义桃认为,2023年CXO企业不同的市场境遇,跟它们背后的业务定位和客户组成密不可分,行业内的马太效应正日渐显著。
这也意味着,在尾部和腰部供应商渐渐消失后,龙头会获得超出市场平均增速的增长的机会。
在CXO行业,资源正在向头部公司集聚。作为一家CXO公司的掌舵者,Molly始终认为,无论外部环境变好还是变差,永远不要做只能跟随潮流的Me-too组织,尤其是在CXO行业,通常来说,相较于同时管理四到五家服务商,企业客户们会倾向于绑定一家能够全面解决需求的供应商。
继续投入或者就此退场,正成为行业分化的促进剂,在CXO领域,龙头显然正在验证强者恒强的定律。
在王海蛟眼里,当二级市场行情惨淡的时候,一级市场投入的资金“活水”变少,很多医药公司开始砍管线,调整方针战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下来,如果整个市场的波动在3-5%的话,那么对CXO龙头的影响只有1-3%,对尾部和腰部CXO公司的影响可能是10—20%。
毕竟很多跨国药企和头部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它们选择的往往也是头部的CXO服务商,而资本环境变差的时候,腰部和尾部的CXO服务商它们的主要客户群体可能日子更不好过。国内外CXO行业的成长路径其实基本一致,前十名的龙头排名相对稳定,增长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的有机增长,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并购,也就是“买买买”。
在聊起CXO行业当下的发展分化趋势时,钱宇豪提供了一个较为另类的角度,在其看来,作为人员密集型行业,梳理市场上现有的CXO公司可以发现,从500人以下,到500-800人,再到管理1000人甚至更多,对管理者提出的要求截然不同。
很多CXO企业到后期想做并购,尤其是海外并购,涉及跨地区之类的管理,更是一大难题。国内目前职业经理人很多企业维持500-800人的规模三四年都没有扩张。
在CXO行业的发展历史上,管理能力可以说是极为“隐性”的存在,与此相比,工程师红利,内卷,管线,订单等关键词似乎更为常见。但不容忽视的是,cxo企业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并购和整合乃至出海一定是未来趋势所在,出海更是主要方向之一,资金难题或许好解,管理能力却跟创始团队相关,不容易一朝习得。
CXO的高增长何时会重现
当市场顺风顺水时,投资者为每个新技术鼓舞,压下期望增长十倍甚至百倍的筹码,但当市场陷入低谷时,又该如何看清方向?
未来重塑CXO行业高增长的变数可能发生在哪个方向?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Molly认为对于这个行业,特别是对于新的模式而言,最大的影响出现在高价值原材料供应的工作上。
近年来,关键原材料的供应链问题一直充满挑战,有时甚至到了无法购买到所需材料的地步,尤其是采用一次性系统时,挑战十分突出。而现在供应链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低成本高质量供应商进入市场,这保证了更多的选择并且提供了供应的持续性。它降低了用于pDNA、mRNA、脂质纳米颗粒、病毒载体纯化和转染的试剂技术授权费用。
在刘立鹤看来,未来CXO的领域高增长主要发展机遇则在于助力创新药出海。多年以来,中国的CXO企业奠定了非常强的人才团队以及技术竞争力、成本竞争力,能够支撑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同时,跨国企业聚焦前端研发、新型治疗技术的研发生产、将药品的生产职能逐渐转移到外包服务企业中,国内CXO企业可以承接跨国药企产能转移。从细分领域而言,CGTCDMO(细胞基因疗法CDMO)是新兴赛道,未来随着CGT市场的不断扩大,其发展前景广阔。
国内龙头企业目前一个大的趋势是业务多元化发展,产业链延伸、新兴领域布局和客户深度绑定。在廖义桃看来,国内CXO企业当下仍在寻求快速放量和提升市场占有率,因此大家的发展方向更偏向于快速抢占市场,毕竟医药企业的外包服务从临床前到一期二期三期,再到商业化和生产,其实是环环相扣的,一体化布局更有利于企业绑定重要客户。
与此同时,国际上也有一些CXO企业选择了另一条发展道路,例如三星生物,它一直以来就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细分定位,就是既不跟中国印度争夺临床市场,也不跟美日欧争抢新药研发,专心做他的非专利保护的仿制药以及类似药物市场。
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一直长期跟踪国外头部CXO企业的季度财报,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国际CXO企业每季度都会相应地根据细分定位和经验在一些重大投资上做调整,而国内企业整体的战略调整反应还是有点偏慢。这跟大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
如果说CXO领域在当下还存在高增长的机会,那一定跟医药产业发展的新靶点和新方向息息相关。廖义桃强调,医药产业的研发创新和产业转移始终是奠定CXO行业发展的基石。
对于头部CXO企业来说,犹如手术刀般精准独到的并购策略和剥离非核心资产等金融手段,可以将自身优势放大到极限。
在关注宏观环境变化和行业政策调整的同时,廖义桃同样没有忽视于区域性政策对于CXO行业的影响。国内CXO行业的产能分布不均,从分布位置来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因此它们的经营行为通常也会受到当地一些政策导向的影响。
从需求的角度出发,医药行业永远都需要更多更好的药品上市,一款药物从研发到生产制造的过程中也离不开CXO公司的服务,低谷或许会有,高峰也一定会来。
编辑:颜源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