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皮大学生”走红:有远见的父母,都在狠抓这3件事

更新时间:2023-10-30 14:30:38作者:无忧百科

“脆皮大学生”走红:有远见的父母,都在狠抓这3件事

作者:主创团·紫莲海燕

最近,“脆皮大学生”悄然火起,郑州某医院急诊9月份接受1700名年轻人冲上热搜。

状况有多离奇呢?

明明是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他们却意外受伤:

有人伸个懒腰,脖子断了;有人看短视频笑得太厉害,结果鼻动脉裂了,血流不止;有人因迟到罚写,气到心脏病……

在本该是强壮结实的年纪,他们却活成了“瓷娃娃”:不仅身体一碰就碎,心理承受能力也很有限。

漫漫人生之旅,还有很多经历等待孩子解锁。很难想象,未来若是遇到稍大的挑战,他们能拿什么来应对?

《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一书中写道:“过于功利的教育目的只会让教育失衡,扭曲孩子的心灵,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即便最后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但依然得不偿失。”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凭借自己的能力创造更幸福的生活,安心享受生活。

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脆弱,过着有质量、有价值的人生,成了我们父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流行的脆弱,成了青少年的硬伤

作家穆尼尔·纳素夫曾说:

“青春与健康往往是形影不离的,美好的青春是要由健康来保证的,而青春期的健康锻炼正是健康的基础。”

青少年本是朝气美好、活力四射的代名词,可身体“一碰就坏”的大学生,让我们见识了青春的脆弱。

更令人担忧的是:“脆皮”并不是大学生的“专属标签”。

曾有一份针对孩子体质健康问题的调查,据115万余份数据显示:

截至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基本呈现随年龄升高下降的趋势,小学生为6.5%,初中生为14.5%,高中生为11.8%,而大学生为30%。

曾有一位高中校长在演讲中说道:

“去年高一新生报道,男生平均身高1.80米,孩子们发育很好,长势喜人。

但在引体向上测试中,平均每个男生只能做3个(7个及格),有132个男生,一个也拉不上去。高一893个学生中,就有774个戴眼镜。”

孩子体质健康的下降,带来的不仅是体育测验不及格的问题:

2020年,一位中考765分(满分810)的学霸,在高一开学前的军训中,因体力不支导致热射病,抢救无效死亡;

初中生在体育课中因长跑猝死频频发生……

孱弱的体质,使得强度稍大的运动,都会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此之外,心理承受差、情绪管理弱也成了青少年绕不开的硬伤。

2020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24.6%青少年抑郁,重度抑郁率为7.4%。

一场考试没发挥好,孩子就陷入自我怀疑,从此一蹶不振;同学之间的调侃玩笑,能成为孩子跨不过去的心坎;家长的叮嘱,能让孩子火冒三丈,甚至离家出走……

曾经,河南平顶山的高考理综考场,一位女生貌似很多题不会做,心态崩溃,站起来大喊大叫。看到别人好像都会做,她情绪更加不稳定了,冲过去便将前后桌的答题卡撕掉,边撕边说:“我不会做的题,你们也别想做……”

《不可思议的青春期大脑》一书中写道:

“青少年大脑的变化是一把双刃剑——会有好的事情发生,也会在发生潜在持续伤害性的变化时脆弱得不堪一击,包括心理健康问题。”

青春期孩子,看似生理逐渐发育成熟,却在我们察觉不到的压力和伤害中,身心疲惫且伤痕累累。





“外脆里酥”,非一日之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不能把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孩子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

我们尽力呵护的孩子,从小就沉浸在学习的世界中:

早教班、兴趣班、幼小衔接班、补课班、小升初衔接班、初升高衔接课……

曾看到这样真实的画面:

学校运动会上,参赛学生在跑道上冲刺,旁边看台上的孩子却埋头于“冲刺卷”中“冲刺”。

公交车上、地铁上、甚至电动车后座上,都能看到孩子打开资料,努力奋斗的身影。

对于学习,孩子没有最努力,只有更努力。

社会学中有个名词叫“剧场效应”。

它指的是一群人在剧场看戏,突然有人站起来,挡住了周围观众的视线,导致其他观众也站起来,随后站起来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全场都站着观看。

教育中的“剧场效应”亦是如此: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不断延长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难的习题……

孩子越卷越累,竞争越来越激烈。



心理学家安娜·弗洛伊德说:

“如果一段时间内个体处于紧张、磨折或不能满足其需要的情况下,则会出现某些自卫反应……若这些反应在形式上变成一种习惯,它们会影响到个体的性格组成和人际关系,也常导致疾病发生。”

大家水平的共同提升,孩子的努力成了白卷。孩子更加焦虑不安,也逼着自己更卷。

孩子陷入恶性循环中。

长期重压下,缺乏锻炼的孩子身体素质越来越低,心理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弱,可谓“外脆里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全国2400多名高中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76.2%的中学生因为考试而心情不好,甚至有9.1%的孩子因为考试或者学业压力而感到绝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即便是渡过独木桥的幸运儿,其中一部分光荣成为“脆皮大学生”。





有远见的父母,坚持狠抓3件事

美国作家托马斯·布朗曾说:“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

我们养育孩子的终极目的, 是希望孩子能自由、幸福地活出有价值的一生。

若孩子到达“进入象牙塔”这个里程碑,就耗尽了自己的心理能量、牺牲了身体健康,这无疑与我们的目的背道而驰。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深思远虑的父母,会从更长久的时间维度、更优质的生命质量为孩子谋划。

为帮助孩子拥有持久的后劲力,他们会从这3件事做起。

(1)保持适度运动

芝加哥一所中学实施了“零时体育”的计划:学生们每天早到校一小时,然后佩戴心率监测仪开始运动,当心跳达到最高值或达到最大摄氧量的70%后,他们才开始上课。

一个月后,该计划显现效果:上课打瞌睡的学生明显减少,发言更踊跃,成绩普遍得到提高。

这给我们启发:父母可以带着孩子晨练,可安排孩子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每周三到四次30分钟运动。

或在孩子上完一天课,孩子觉得很疲惫时,让他运动半小时左右。

人运动时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能提升专注力与记忆力,促进学习效率。

适度的运动,表面占用了学习时间,却保证了孩子的健康、提升了学习效果,一举两得。



(2)保证充足睡眠

Nature子刊分析了3万多名大学生睡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关联,发现睡眠时间减少1小时的学生,整体课程成绩比平均睡眠时间仅多1小时的其他学生降低了50%。

当我们睡觉时,海马体会整理、提取信息,并巩固、记忆知识点。若不睡觉,大脑会将海马体来不及整理而杂乱无章的信息全部抛弃。

因此,用牺牲睡眠时间来提升成绩,实际是南辕北辙。

青少年每天至少需要8 小时睡眠,父母需帮助孩子保障时间充足、优质的睡眠。

例如: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和孩子聊聊天,让孩子放松思维,有助于孩子快速入睡。

每天中午,孩子午睡半小时左右,有利于他们保持充沛的精力。

白天适度的体育运动,也能帮助孩子缓解疲劳,促进深度睡眠。

(3)做好情绪管理

青春期孩子,身体和心理都在极速发展,为适应生理的变化、学业的重担、人际关系的处理等,他们很容易陷入紧张易怒、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中。

若一味消沉,孩子的抗挫力下降,还会出现抑郁和破坏性行为。

他们尤其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引导,以管理好情绪。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镜映”,即父母像镜子一样,看见孩子的行为、映照出孩子内心感受,并把事实和孩子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反馈给孩子。

当孩子的真实感觉得到确认,孩子感受到了理解和支持,这有助于孩子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

首先,父母需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感受。

其次,父母多用镜映“喂饱”孩子,肯定孩子的感受并安抚好孩子。

最后,父母可引导孩子用积极情绪抵消负面情绪,多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思考问题,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



耶鲁大学的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写道:

“我看到过我身边不少朋友,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

一个人若只盯紧着眼前可见的目标,便使出全部的资源,那么,即便成功实现这个目标,也很难走得长远。

人生如同一场马拉松长跑,进入大学只是第一阶段的其中一个目标。

有远见的父母,会站在更高处,帮助孩子建立更全面、更深远的人生攻略。

点个“在看”,愿我们的孩子在父母的点拨下,既拥有健康的体魄,又具备有趣的灵魂,在厚重的心灵能量中,走出灿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