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太原站wtt常规挑战赛比赛时间是从11月7日开始吗?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09-20 00:11:09作者:无忧百科
每年春季,生活在太平洋海域中的五亿多条大马哈鱼会开始3000英里的旅程,回到它们出生的内陆江河履行生命的崇高义务。
这个过程叫“洄游”。
投研人才也有“洄游”。
2023年9月,两位知名的私募基金经理放弃原有的创业平台回到之前的行业。
顶流分析师笃慧回到卖方研究领域,出任国盛证券副所长,周期研究负责人。
曾经的顶流基金经理孙建波则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公募行业。
这当然会引发一系列的思考。
为何会有顶流的投研人才先后离开私募“洄游”?
是什么原因驱使?
这会是一个趋势么?
二十年人才流动模式
中国专业投资机构的投研人才,核心的流动趋势是两个:
其一,从研究流向投资;
其二,从公募流向私募。
前者是投研人员个人实现价值的当然依归。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几乎绝大部分研究出色的人才,都渴望自己下场来“赢得比赛”。
而从实践看,尽管有很大的淘汰率,但当下业内主流公募机构的投资明星和领军人物,都有很强的研究背景。
换言之,从投资到研究这条路,仍然是行业主流基金经理的培养之路。
而公募流向私募,则是近十多年才出现的趋势。
虽然有很多公募人才最终选择在公募机构退休,但仍有许多人会转行私募创业。
如今业内最出色的私募投资机构(二级市场),无论是高毅、淡水泉,还是星石、千合、仁桥。其重要的投资力量都是有过公募经历的投研人才。
如果算下,近年(参与)创立私募的明星基金经理董承非、管华雨、周应波、林森等也均来自公募行业。
一朝被“颠覆”
但这个模式似乎正在被颠覆。
从近期来看,就有笃慧、孙建波两个案例,往前历数,于洋回归富国,张伟回归国泰,都显示了私募人才回来主流公募或研究机构的逆向特点。
尽管案例不多,但这个趋势和体现了强烈的颠覆性。
不是么?
五年以前,奔过私的明星基金经理、总经理基本都是不会回来的。
我们随便历数下,华安基金的首代投资总监王国卫、尚志民均在私募行业里。
华夏基金的黄金一代的投决会成员王亚伟、刘文动、胡建平、巩怀志、程海泳等都在私募行业里。
兴全基金早年的投资核心人物杨东、杜昌勇、王晓明、董承非都在私募行业里。
易方达的初代投资核心江作良及基金经理伍卫、潘峰等也在私募行业里。
但这个趋势显然已不是唯一潮流。
笃慧:返回卖方研究
笃慧的身上背负了多个纪录,所以,他的转行才如此引人关注。
首先,他一度是业内最受关注的周期行业分析师。
他不仅能够从周期行业的角度看公司,也能从周期行业的角度看宏观、看市场。
所以,听他早年的研究报告,其实是在听一篇策略报告、宏观报告和周期行业报告的综合产品。
也因此,他在业内有足够多的粉丝和“朋友”。
其次,他足够“资深”。
“资深”这个点,在周期行业研究中至关重要,而笃慧显然具备这个特点。
他2008年入行,长期研究钢铁,和长江证券现在的总裁刘元瑞是当年的竞争对手。
此外,他也经历了很多年牛熊转化,有足够的定力来做研究分析。
所以,笃慧转去私募投资,业内是有很多惋惜的声音的,但也觉得十分正常。
所以,当2021年3月,一家名为“上海领久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时,业内也给予了非常正面的关注。
领久创始团队的成员有着中泰证券的背景,除了笃慧(中泰证券副所长)外,合伙人胡彦超曾担任过中泰证券的农林牧渔行业和食品饮料行业的首席分析师。其余两位股东魏晓康和张帅,早年也曾在中泰证券任职分析师。
但最终,这场合作在笃慧于今年7月底卸任领久私募董事长、股东的身份后,悄然结束。
回头看,或许创业的时点不够理想吧。
公募大将“奔私”后“返公”
私募圈也不乏创业始终不顺的情况。
曾经的公募股基冠军孙建波,就是一例。
孙建波曾经是华商基金的明星级人物,与庄涛(现盘京投资董事长)、梁永强(现汇泉基金创始人),并称为“华商三剑客”。
他曾经于2010年摘得公募股票基金冠军。
之后,孙建波离开华商基金后加盟景林资产,担任合伙人,但期间并未有多少“动静”。
2017年,他成立北京乾和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如今这家私募机构已经注销备案资格,产品也已经清盘。
孙建波的“奔私”,可谓毫无亮点可言,未在市场掀起任何浪花。
日前,传出孙建波加盟小型公募格林基金的消息,该公募的规模仅有200余亿元。
孙建波是否会操刀格林基金的产品还不得而知,但这家小公募的产品九成规模都是债券基金。
孙建波此番“重回公募”,难度一点都不比私募创业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