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为“还愿”雇人给北魏摩崖石刻上“彩妆” 文保部门:将尽全力予以恢复

更新时间:2023-11-14 14:40:31作者:无忧百科

六旬老人为“还愿”雇人给北魏摩崖石刻上“彩妆” 文保部门:将尽全力予以恢复

(原标题:六旬老人为“还愿”雇人给北魏摩崖石刻上“彩妆” 文保部门:将尽全力予以恢复)

封面新闻记者 谢颖

“南江石飞河摩崖造像,被‘虔诚’且无知的百姓涂成这般,令人欲哭无泪,文物保护任重道远。”11月13日晚,有网友在微博发文称。

11月14日上午,巴中市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负责人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网传情况属实,经初步调查,本月7日,当地一群众为了“还愿”,雇人花了两天时间擅自为部分石刻上了“彩妆”,使用的涂料为绘画颜料或喷漆。目前已联系相关方面的专家,专家到场后将制定修复方案,将尽最大努力予以复原。

网友微博视频截图

网友发文:

摩崖造像被人“上妆”

11月13日晚,网友“硬虎视频”发文称,巴中市南江县境内,“开于隋末唐初的石飞河摩崖造像”被涂。

其发布的图片显示,造像被涂抹得花花绿绿,一些造像的莲座、衣服、头饰、手中器物分别涂上了不同色彩,一龛七尊造像,被疑似大红油漆涂了个遍。这些被涂抹的造像难以看到本来面目,所幸的是,有部分造像“幸免于难”,依旧保持灵动的本色。

网友微博视频截图

文保部门:

已联系专家全力修复

“发生这样的事,太令人遗憾了。”14日上午,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负责人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连连叹息。在接到情况反映后,南江县立即报告巴中市文物局,市县两级文保专家马上到了现场。经调查,本月7日,当地一位60多岁的群众,为了“还愿”,雇人花了2天时间,为部分造像上了色。调查人员走访了出售涂料的摊点,证实这些涂料系学生绘画的颜料或喷漆。

被涂抹的石飞河摩崖造像位于南江县赤溪镇金银村5社。因其被高大茂密的树木遮挡,直到2017年,才被当地一位驻村干部偶然发现。造像分别位于两座裸露的红砂岩上,彼此之间相距约20米。文保部门采取了保护措施,为造像顶部加盖雨棚,并安装了监控设施。

该负责人介绍,文保部门已联系省考古院及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专家,在详细分析涂料成分之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修复办法,尽最大努力予以复原。

网友微博视频截图

文物背后:

巴中目前发现的最早期摩崖造像

巴中是“中国石刻艺术之乡”,其中,有“盛唐彩雕全国第一”美誉的南龛摩崖石刻最富盛名。本次被人“涂装”的石飞河造像,虽然发现较晚,但它却是截至目前巴中境内发现的最早期摩崖造像。

据巴中市文物局、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安碑林博物馆、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联合调查简报显示,石飞河造像分为A区与B区,共开凿造像碑1通和造像龛16个,罕见地始凿于北魏晚期,在初唐、武周和中晚唐又有续凿。开凿年代早,形成过程复杂,尤其是整体将地表天然石包开凿为造像碑的特色作法,在四川地区尚属孤例。

之所以罕见,是因为此前考古界一般认为巴中石窟始于隋至初唐,尚未明确发现北朝时期石窟造像,石飞河造像的发现,扩大了四川地区北朝造像的分布范围,极大拓展了川北石窟重镇一巴中地区石窟研究的上限,学术价值十分重要。并且,石飞河造像集北魏晚期、初唐、中唐、盛唐和中晚唐造像并具,在巴中也极为罕见。

调查报告认为,米仓道自汉代以来就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因为石飞河北魏造像的发现,在研究南北佛教文化艺术交流时,米仓道和巴中石窟的媒介作用无法被忽视。同时,石飞河造像所处的南江河谷,属于米仓古道的主线,从古至今一直在发挥作用,对于米仓古道各时期的具体路线研究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由封面新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授权合作请联系:mp@thecover.cn

编辑 : 徐亚岚

本文标签: 摩崖石刻  石刻  北魏  文物  摩崖  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