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庐江矾山中学校史》北京校友代表座谈会在北大举行

更新时间:2024-01-15 16:31:04作者:无忧百科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庐江矾山中学校史》北京校友代表座谈会在北大举行


2024年1月14日上午,《庐江矾山中学校史》北京校友代表座谈会在北大红楼举行。围绕校园文化形成的历史逻辑和价值意义,与会者从各自成长的经验体会相互交流启发,积极探讨如何把历史情怀提升为文化精神,坚持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奋斗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激励自己,启迪后来者。


矾山中学校园

矾山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八十多年办学历程,几代矾中人风雨兼程,弦歌不断。其艰苦的办学环境,其高质量的办学成就,其深厚的师生情谊,每一位校友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积淀成这所学校浓郁的文化情结,形成一股永远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编写出版《庐江矾山中学校史》,是一人之意愿,多人之志愿,众人之心愿。所有诚心意愿相互叠加,成就了这部普通而不平凡的中学校史著述。对于一所学校来说,矾山中学最美丽的风景是师生,最宝贵的资源是校友。基于这样的认知,该校史编写体例设计,以时间历史为主线,以校友记忆为主体,珍惜每个人的记忆,尊重每个人的历史,汇集整合每位校友对母校的深情回忆,形成矾山中学最鲜活的历史、最质感的文字。而历任领导名录、历届校友名录、学校发展大事记,都属于学校最基本的数据信息,是支撑主体叙事展开的空间场域。舞台搭起,灯光亮起,音乐响起,唱戏的主角是亲爱的校友们。可读性,可信性,可传性,是这部中学校史的文化品质所在。





左右滑动查看→座谈会现场

曾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李建中表示:矾山中学寄托着莘莘学子放飞青春梦想的美好记忆。农村环境,农家子弟,矾山中学始终处在艰苦条件下办学兴教。非凡的成就来自一代代“矾中人”使命担当、胸怀天下、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精神品质。

曾任国家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孔佑坤认为:此书编得很好,无论是站在历史的角度还是对现在或将来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有助于我们弘扬“矾中精神”,传承“矾中文化”,赓续“矾中文明”,为校史的后续编写工作提供了参考和遵循。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王焰在致辞中表示: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第一本中学校史,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从设计上,都很感人,很有意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总经理兼北京《瑞丽》杂志社董事长陈业进评价该书有三个特点:史料丰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矾山中学的发展史以及矾山中学深厚的历史底蕴;装帧精而不奢、朴素大方;内容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可读性强。

矾山中学现任校长苏启雄在视频致辞中,感谢北京校友对母校的关心和支持。与会其他代表也都纷纷发言,感念青葱岁月,感恩母校栽培。


《庐江矾山中学校史》

孙文光 主编

978-7-5760-3261-1

128.00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矾山中学简介

1941年,庐城名士宛凤仪邀地方名儒学士在柯家坦甘泉寺创办学校,名曰“庐江县私立四维中学”。6月,招收初中两个班,学生100名,校长由宛凤仪担任,设教导、训导、事务等机构,管理体制基本健全,校有教职工14名。1946年,四维中学迁至庐城东岳庙(俗称东王庙),校长由陶尔侯担任。1949年1月,庐城解放,四维中学由县人民政府接管,转为公办,更名为“庐江新民初级中学”,仍在原地址开办,校长由孙康廷担任。

至今,矾山中学已经走过80余年办学历程,为国家和社会不断输送栋梁人才。自2000年起,学校先后投资800余万元建造了教学楼、教师住宅楼、男女生公寓楼、办公楼和学生食堂。学校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狠抓教学质量,利用课改和内改的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矾山中学八咏·碧潭映月》

孙文光

每忆高堤筑涧前,少年同学各争先。

一潭皓月明如许,屈指沧桑六十年。

《庐江矾山中学校史》序言

文 | 孙文光


矾山中学校园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矾山中学已经走过80余年办学历程。

八十余年风雨兼程,弦歌不断,矾山中学培养了莘莘学子、青年才俊,为国家和社会不断输送栋梁人才。八十余年教学相长,如切如磋,矾山中学荟萃了千百位教职员工、优秀园丁。八十余年春风化雨,文明教化,矾山中学为安徽庐江教育事业发展,为庐江南部地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做出卓越独到的贡献。培养一个孩子,成就一个家庭。举凡新中国成立以来,庐南地区杰出人士与成功人生,几乎都有过在矾山中学读书求学的经历和记忆。八十余年办学历程需要系统总结,八十余年办学历史值得认真书写。

三生有幸,因缘际会,我忝为矾山中学创建之初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自10岁至20岁的十年韶华,是在这所学校度过的。这里留下了我青少年时代半工半读的苦乐年华,奠定了我一生读书治学的精神基础,也寄托着我在年轻的共和国蓝天下放飞青春梦想的美好记忆。那是1946年春节后不久,矾山中学前身的“庐江私立四维中学”刚从柯坦搬到庐江县城东门,借用东岳庙(俗称东王庙)房舍办学。我随姐姐到学校玩耍,被和蔼可亲的校长热情相邀,经过简单面试后,破格录取插班初中二年级读书。此前,我仅仅读过私塾,背诵过蒙学读本和“四书”篇章,没有接受过现代学校教育,对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一无所知。虽然心里向往着能进新式学堂读书学习,但还是忐忑不已,深怕不能适应被退回来。报名时没有用真实姓名孙业楷,而是临时给自己起了“孙文光”这个名字,准备找个替身,万一打退堂鼓也不影响本名的那份清誉。姐姐读书有学费,我读书是自作主张,没敢跟家长说,学费先挂着。这时学校获得民办公助政策支持,全校七十几个学生,有7个奖学金名额,我有幸获得一等奖学金,学费全免。从此,我就成了孙文光,孙文光也成就了我的人生。

1949年1月,庐江县城解放后,四维中学更名为“庐江新民初级中学”,继续享受民办公助政策支持,我随学校师生参加过迎接解放的喜庆活动。学校设初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共有学生80余人,教职工16人。我在班级里年龄偏小,但承蒙学校厚爱,让我帮忙管理图书、刻写蜡纸、书写文告,并给予一定的报酬,属于半工半读,以舒缓家庭姐弟三人同时读书带来的经济短绰。

新中国百废待兴,蒸蒸日上,到处洋溢着一种欣欣向荣的精神气象。1952年春季学期开学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制为公办“庐江初级中学”。同年7月,暑假期间全校教师都被安排到当时行政区划所属的安徽省芜湖区专员公署组织的思想改造运动学习班,仅留下一位工友和我这个留校帮忙的半工半读初中毕业生看守学校。这时,学校接到芜湖专署通知,整体搬迁到大矾山。说走就走,我和那位工友整理行装,先行出发,按通知调令要求找到大矾山牌楼院卢氏宗祠。当时该宗祠建筑保存完整,被征作国家粮食储备供给站。上级部门已经决定,粮站腾出房间给学校。异地搬迁,人生地疏,近乎从零开始。我们先期筹办人员暂时借住在对面山岗上的楷模小学、祠山殿。待到新学期开学,师生到齐,上课在卢氏宗祠改制的教室,教师和学生都分配到附近村庄老乡家借宿。然后,一边正常组织教学,一边开始紧张有序的征地、规划、学校建设。

筚路蓝缕,创业艰难。现在的矾山中学校园主体部分,当时都是丘陵山岗,荒芜萧疏。学校建设从牌楼院卢氏宗祠门前开始,逐步拓展开来。食堂、宿舍、厕所、操场、水井、图书馆、实验室、大礼堂、教室、围墙、实习园地,等等,渐次从愿景到现实,从规划图纸到美丽校园。那是一个鼓足干劲,力争上游,齐心协力,向科学进军的时代,是一个敢于在一张白纸上写出最好文章、画出最美图画的岁月。学校教职员工几乎每个人都做几份活,不分彼此,不论份内份外,只要有需要,都能站出来,大家共同建设校园,共享劳动创造的喜悦。

学校教职员工来自全国各地,统一分配,彼此合作,取长补短,相互激励。很多学生年龄比老师还大,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关爱。1956年学校奉命更名为“庐江第一初级中学”,校园初具规模,在牌楼院村庄前设置学校大门,需要题写校名。学校师生员工,少长贤智,大有人在。校长竟然将此重任嘱咐于我,一个时年不足20岁的青年员工。尊敬不如从命,我斗胆题写的校名被镌刻在木板上,悬挂在学校正门的门楼上,与其说是对我的信任和褒奖,毋宁说是对全校师生的一种激励和昭示,不拘一格,任人唯贤。遥想学校前身,创始人宛凤仪先生,庐江名士,邀约地方贤达,集资办学,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为号召,重教化,立新人,开风气之先。尔后,更名为新民,融汇了儒学明德新民与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理想,寄托着继任者的使命情怀。这种家国使命,天下情怀,孕育了矾山中学最初的精神禀赋。八十余年风云变幻,日月光华,几代矾中人春风桃李,勤奋好学,报效祖国,报效家乡,铸造了矾山中学闪光的精神品质。

钟山云霞,矾矿繁华,竹林茶园,春有百鸟争鸣,夏有蛙声阵阵。农村环境,农家子弟,矾山中学始终处在艰苦条件下办学兴教,非凡的成就来自一代代矾中人使命担当、胸怀天下、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精神品质。1957年9月,我有幸参加高考,被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三年后,我又获准提前参加研究生考试,被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录取,在未名湖畔跟随名师求学问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毕业后,我一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光阴荏苒,夙夜在公。山高水远,情寄云天。退休以后,我得暇回到矾山中学,少年郎已是白头翁,峥嵘岁月,历历在目。2016年承蒙现任校领导深情厚谊,让我再次为学校题写校名。相隔一个甲子,两次命笔,初心未改,情怀不变。

衷心祝福矾山中学桃李天下,兴旺发达。

2021年5月 旅居沪上

文案:朱仕林

摄影:朱仕林、洪瑞

制作:刘晓帆

关注并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