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银行易主!江南水务斥资6亿溢价增持,拿下第一大股东

更新时间:2024-01-18 07:50:09作者:无忧百科

江阴银行易主!江南水务斥资6亿溢价增持,拿下第一大股东

在江银转债即将到期摘牌之际,“白衣骑士”江南水务(601199.SH)出手将持有可转债全部转股,一举成为江阴银行(002807.SZ)第一大股东。

1月15日晚间,江阴银行发布公告称,江南水务通过其持有的该行可转债转股的方式,持有该行1.42亿股股份,占该行目前总股本的6.13%,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江南水务是江阴市一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作为全国首家A股上市农商行,江阴银行的股权一直较为分散,前十大股东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对于本次地方国资跻身第一大股东,江阴银行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一方面该行股权结构得到优化,另一方面也能与地方政府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双赢。

江银转债将于今年1月26日到期,目前转股价为3.96元/股,仍高于1月15日股价的3.73元/股,这意味着江南水务此番出手“救场”,需要支付一定的溢价率。

即便如此,截至1月12日,江银转债未转股比例仍接近六成。为了促进转股,江阴银行高管或也将参与其中。该行在1月初发布公告,该行部分董监高拟通过购买公司可转债转股或二级市场购买股票的方式增持该行股份。


图源:图虫创意

第一大股东易主地方国资

进行可转债转股之前,江南水务的股东资格刚获核准不久。

1月11日,江阴银行公告称已于近日收到监管部门的批复,核准江南水务股东资格,同意其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增持该行股票,增持完成后持有江阴银行5%-10%的股份。

两个月前,江南水务宣布拟以不超过6亿元的自有资金购买江银转债,并在转股期内进行转股。

江南水务表示,公司通过购买江银转债并实施转股成为江阴银行股东,一方面获取财务投资收益,优化盈利结构,提升全体股东的回报;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公司实力,开拓公司业务布局,与江阴银行实现资源互补并发挥协同效应,做大做强江南水务。

截至1月5日,江南水务通过深交所系统采取匹配成交、协商成交方式累计增持江银转债420.68万张,占江银转债发行总量的21.03%。此后,江南水务继续增持江银转债。

1月12日,江南水务将其持有的全部561.61万张江银转债转为江阴银行A股普通股,转股后,江南水务持有该行1.42亿股,占该行目前总股本的6.13%,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江银转债自去年10月下旬以来一直在105元/张以上,若以最新收盘价105.94元/张来计算,江南水务此次累计增持金额近6亿元。

江南水务成为第一大股东后,优化了江阴银行的股权结构。

长期以来,江阴银行的股权结构较为分散,前十大股东民企居多,持股比例均在5%以下。2023年一季度,江阴银行前十大股东中新进两名国资股东,分别为江阴开发区申港园区投资有限公司和江阴市新国联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4.10%、1.83%。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该行第一大股东江阴新锦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18%,前述两家新进国资股东持股比例不变,分别为该行第二大股东和第七大股东。

本次跻身该行第一大股东的江南水务,实控人为江阴市公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股权穿透后,其背后系江阴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

仍有近6成可转债未转股

发行可转债是上市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渠道,但只有当投资者成功转股后,资金才能转为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

江银转债发行于2018年1月26日,面值总额为20亿元,期限为6年,即将于今年1月底摘牌。获江南水务转股支持后,截至今年1月12日,尚未转股的江银转债金额为11.96亿元,占江银转债发行总量的比例为59.81%。

为了促成江银转债转股,江阴银行高管也准备积极出力。1月5日,江阴银行公告称,该行部分董事、监事、高管及核心骨干人员拟在自2024年1月9日起六个月内,合计增持不少于1000万元不高于2000万元股份,增持方式为购买可转换公司债券并进行转股或从二级市场集中竞价方式购买该行股票。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上市银行股价表现普遍不佳,高管主动增持稳定股价属于普遍现象,但像江阴银行一样采用可转债转股的增持方式则比较罕见。

对于高管增持的原因,江阴银行称是基于对该行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该行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以及维护该行及全体股东利益,稳定该行市场预期,增强投资者信心。

只不过,江银转债距离到期的日子越来越近,江阴银行若想进一步提升债转股比例,仍需继续努力。

事实上,包括江银转债在内,多只银行转债即将在2024年到期,但目前未转股比例普遍较高。

Wind数据显示,今年还有无锡转债、苏农转债、张行转债到期,发行方分别为无锡银行、苏农银行、张家港行,其中,无锡转债也将于1月底摘牌,目前未转股比例为96.11%。这些银行将采取怎样的方式提高转股率,依旧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