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平:国民党扳回一局,赖清德的日子不好过了

更新时间:2024-02-01 20:21:17作者:无忧百科

刘和平:国民党扳回一局,赖清德的日子不好过了



图为国民党党部楼前悬挂的标牌(资料图)

直新闻:国民党掌控台立法机构的主导权之后,接下来又会对岛内的政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我认为,国民党这次掌控台立法机构意味着,在民进党过去八年立法与行政力量一把抓真正实现完全执政之后,岛内终于再度迎来了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也就是国民党掌握台立法机构,民进党掌握台行政机构。或者说,台立法机构终于不用再成为民进党执政当局的橡皮图章了,岛内的立法与行政两权终于可以重新回到应有的相互监督与制衡状态了。而这样一种状况,同时还意味着,在刚刚结束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只获得了四成选票的赖清德,不仅并没有获得岛内主流民意的支持,而且还将面临着台立法机构的强力监督。也就是说,未来四年赖清德将会成为一个弱势的台湾地区领导人。

相反,对于蓝营来说,由于被号称为“战斗蓝”的韩国瑜当上了台立法机构负责人,国民党不仅可以摆脱过去八年来被民进党追杀的命运,而且可以反过来追查民进党在蔡英文执政期间犯下的一系列弊案,尤其是还可以在“台独金孙”赖清德的脖子上套上一根强而有力的绳索,防止其在“台独”的道路上一路狂飙,甚至还可以对蔡英文当局执政八年来一意孤行推动的跟其它国家议会开展交往的外事路线形成牵制。因此,国民党掌控台立法机构,无论对于两岸关系还是台海局势的稳定,都是一件好事情。



民众党团推出成员黄珊珊为立法机构负责人候选人,图为黄珊珊(左)和柯文哲

直新闻:那对于民众党在这次台立法机构正副负责人选举中的表现,你又作何评价?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我注意到,民众党实现了其在选前做出的承诺,也就是在第一轮投票中以“团进团出”的方式,把票投给自己推出的候选人黄珊珊,假如黄珊珊落选同时国民党推出的“韩江配”与民进党推出的“游苏配”在第一轮投票中都未能过半,那民众党8名民意代表将会集体退出第二轮的选举。

我认为,民众党这样安排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一是在第一轮投票中把票投给自己推出的候选人黄珊珊,有助于维护民众党的主体性;二是在第二轮投票中集体弃权不参与,则不仅可以对外宣示自己既不做“小蓝”也不做“小绿”,不愿意成为蓝绿两大政治势力的附庸,而且更为关键性的是,这样做还可以防止自己推出的民意代表根据自己的政治倾向,选择将票投给“韩江配”或是“游苏配”。如此一来,也就等于是以消极的方式“保送”了“韩江配”,让国民党顺利掌握了台立法机构。

而这样一种巧妙的选举操作方式,不仅使得国民党与整个台湾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也就是终于实现了多数选民希望在野党能够对执政党、立法机构能够对行政部门进行监督的愿望,而且也让民众党自身成为了真正的赢家。因为民众党不仅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走第三条道路的诺言,而且接下来还可以在蓝绿两大政治势力之间,继续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甚至不排除还可以以小搏大,自己主导一些议题,并寻求蓝绿双方的合作,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尤其是改革台立法机构的理想。



图为台立法机构副负责人江启臣(左)和台立法机构负责人韩国瑜,2人已宣誓就职

直新闻:对于今天刚刚结束的台立法机构正副负责人选举,你又有些什么样的观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其实,由于在刚刚结束的台湾民意代表选举中,国民党获得了52席民进党获得了51席,再加上民进党籍民意代表非常抱团不太可能跑票,同时国民党也祭出了史上最严格党纪防止跑票,因此本次台立法机构正副负责人选举唯一的看点,就是手上握有8席成为可以决定选举走向的民众党党团的态度。

而在我个人看来,对于民众党的8位民意代表来说,他们实际上是必须在台湾的集体利益与民众党的小集体利益,以及民众党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做一个取舍。

所谓大集体利益与小集体利益的取舍指的是,假如民众党选择跟民进党合作,把票投给民进党的“游苏配”,那民众党不仅有可能获得台立法机构副负责人的位置,而且可以从赖清德和民进党手上讨得几顶乌纱帽。假如民众党选择通过明里或暗里的方式帮助国民党,把票投给“韩江配”,那不仅符合岛内多数选民希望在野党能够监督制衡执政党的心理期待,而且符合岛内制订基本法律与制度的初衷,也就是利用立法机构来监督制衡行政机构。

所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取舍指的是,假如民众党把票投给民进党的“游苏配”,的确是符合他们的眼前利益,可以从民进党手上分得更实实在在的眼前利益,但是这样做却不符合民众党的长远利益,甚至对于民众党来说,这就是在跟魔鬼做交易,无异于是政治上的自杀行为。因为民众党一旦变成了绿营的附庸,那就不仅失去了柯文哲创党时候的初心,也就是要让民众党成为独立于蓝绿之外的第三势力,而且也违背了选民的信任与托付,最终民众党将会跟包括新党、台联党、亲民党与时代力量一样,逐渐走向泡沫化。

作者丨刘和平,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