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零增长,洛阳的“风口”在哪里?

更新时间:2023-11-14 08:56:10作者:无忧百科

几乎零增长,洛阳的“风口”在哪里?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805780

洛阳最新经济成绩单姗姗来迟。根据洛阳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洛阳GDP达到4343.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

这是一组不容乐观的数据。以全国5.2%、全省3.8%的平均增速为参照,洛阳分别落后2.2、0.8个百分点。与兄弟城市相比,省会郑州同期增速达到6.5%,前三季度GDP首次突破万亿;去年刚刚超过洛阳的榆林,前三季度GDP增长5.2%,两座城市的差距也从去年同期270亿元扩大至约540亿元。

更重要的是,对比去年同期经济数据,洛阳前三季度GDP增量仅3.3亿元,名义增长不足0.1%,对一座经济体量达到5000多亿元的城市而言,这个数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洛阳有过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而从去年被挤下稳居多年的“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到如今经济增长几乎原地踏步,这座城市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关键时刻。何时才能触底反弹?洛阳不能仅仅只是等“风”起。

徘徊

从“五一”到“国庆”,洛阳火得一塌糊涂,大有跻身全国旅游城市“顶流”之势。转眼间,三季报却透出阵阵寒意——GDP仅仅录得3.3亿元的增量,名义增速更是趋近于零。对于本就失意的洛阳来说,这无异于又一记重创。


今年“十一”期间,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内游人如织 图片来源:新华社

分产业来看,前三季度洛阳一产、二产增速分别为0.9%、0.3%,均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便是没有拖全市经济后腿的三产(5.4%),也落后于全国0.6个百分点。这也难怪外界感叹,“火热的旅游救不了洛阳经济”。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洛阳前三季度进出口总值178.9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算得上亮眼,但总量难言支撑;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7.7亿元,同比增长5.0%,低于全国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固定投资增速的走势则略显“诡异”,一季度增速下滑3.1%,上半年增长 7.6%,而前三季度选择隐而不露。

不仅如此,从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走势来看,洛阳一季度增长4.2%,上半年增长3.9%,前三季度增速又进一步下探至3.0%,呈现出“越跑越慢”的趋势。洛阳经济增长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而根据2023年洛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推动经济稳中有进”被放在十大重点工作第一项,并将年度GDP增速目标定在7%,是2022年增速(3.5%)的两倍。有媒体此前评价称,这“显示出洛阳集中精力拼经济的决心与信心”。

过去数十年间,洛阳经历了从顶峰跌落的过程。

作为全国闻名的老工业基地,很长时间里,洛阳对自己的认知与定位都是“一座可以和省会城市比拼的地级市”。有人注意到,在为洛阳政府层面提供洛阳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的《洛阳市情》手册中,洛阳与太原、合肥、南昌、郑州、武汉、长沙6座中部省会城市一道,被放在同一坐标系中进行对比。


实际上,十余年前,洛阳都还有跟中部六座省会城市一较高下的实力。比如常常被洛阳提及的合肥,从2000年至2009年,洛阳和合肥“你追我赶”,洛阳九度领先。2009年,洛阳被合肥反超,差距不断拉大,至今经济总量已不及后者的一半。

也是最近十余年间,洛阳开始频频以“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进行宣传。2019年,洛阳GDP历史性跨上5000亿台阶,在一众非省会城市中顾盼自雄。

而受制于工业经济增长趋缓等因素,洛阳在5000亿阶段徘徊长达四年之久,终于在2022年被身后的榆林、襄阳双双反超,憾失“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


过去一年多以来,每当遇到重要节点,都会掀起“洛阳能否重夺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的讨论,而今年以来,洛阳虽已反超襄阳,但要想赶上“一年一个千亿台阶”的榆林,还面临较大困难。

掉队

对于洛阳的失落,洛阳市委书记江凌曾撰文指出——

新中国成立之初,洛阳通过建设“十大厂矿”,率先进入工业化,一度跻身全国五大工业城市之列,经济总量曾居全省首位,上缴国家的利税曾超过整个广东省。改革开放后,洛阳在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不小成就,但长期局限于传统产业领域,经济实力逐渐被一些城市赶超。

这段话精准概括了洛阳过去的辉煌与无奈。跟许多中西部城市一样,老工业基地洛阳也一度在二产、三产间“摇摆”,强调服务业引领,而造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二产占比过快下降。

数据显示,洛阳第二产业占比从2011年的61.3%下降至2021年43.7%,并且在2017年完成“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今年前三季度,洛阳二产占比已经进一步下滑至42.1%,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持续减弱。

倘若将时间线拉长,河南省内两大核心城市郑州和洛阳呈现出泾渭分明的走势。

2010年,洛阳、郑州二产增加值分别为1338.3亿元、2109.3亿元,占全省比重分别为11%、17.3%,差距尚且不大。到了2022年,两市二产增加值分别达到2473.9亿元、5174.6亿元,占全省比重分别为9.7%、20.3%。十多年间,洛阳占比下降1.3%,郑州占比上升3.0%。


进一步看工业占比,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对比2010年和2022年数据,洛阳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从11.2%下滑至10.1%,同期郑州占比从15.8%上升至18.0%。数据上的不同走势,直观反映出在郑州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洛阳逐渐开始“掉队”了。


根据河南科技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纪的研究,2018年洛阳在全国29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地区生产总值排名48位,全社会用电量排名32位;第二产业总产值排名49位,工业用电排名24位。

在其看来,这说明洛阳制造业粗放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比如,洛阳重工业占比过高,导致能耗高,产能过剩严重,环境压力大,也是制约洛阳低碳发展的关键因素。另外,洛阳制造业中国有及控股企业比重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利润能力、运行效率明显落后。

可以明显看到的是,在近年来洛阳出台的各种政策文件中,“重振洛阳辉煌”被越来越多地提及,而关于产业转型的反思更是频频见诸报端,传递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心。

风口

如何破解发展困境?洛阳的答案是:风口,风口,还是风口。

2022年初,洛阳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风口”产业,着力在发展“风口”产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推动传统产业向“风口”产业转型。在洛阳市委书记江凌看来,只有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风口’产业,努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才能实现换道领跑。


图片来源:洛阳发布

回顾历史,洛阳不是没有遇到过“风口”,最终却都遗憾错过。

早在1966年,国家就在洛阳部署兴建单晶硅厂。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给了洛阳光伏产业抢先发展的机会,并步形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条,2010年跻身国家级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然而,在随后的国内产能过剩、欧美“双反”调查中,国内光伏产业遭遇重创,洛阳亦失去了一个支柱产业。

还有更广为人知的中航锂电(现已更名为“中创新航”)的故事。2018年,面对中航锂电巨额亏损,常州金坛国资顶着压力一举“抄底”,中航锂电也从一家洛阳的央企子公司变身为常州地方国企,并成为国内动力电池领域“老三”。

对于如今的洛阳来说,要实现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洛阳辉煌的目标,“风口”产业已不容再错过。

“洛阳需要新的‘十大厂矿’挽救第二产业颓废的危局。”在长期关注洛阳经济发展的河南科技大学教授席升阳看来,产业和企业都有生命周期,洛阳要实施“腾笼换鸟”的发展方式,放弃过去“返老还童”式的产业救治。

洛阳其实已在付诸行动。2022以来,洛阳谋划了新能源电池、电子化工材料、光电元器件、农机装备、航空装备、高端轴承、耐火材料、电子显示材料、生物疫苗、人工智能等十大风口产业集群。同时,洛阳大手笔引进宁德时代、全力打造“中国氢城”、百万吨乙烯项目落地开工……目标直指2025年建成规模超万亿的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眼下,洛阳已经看到发展的曙光。根据洛阳统计局的说法,今年前三季度,“风口”产业支撑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9.2%,其中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分别为13.4%、150.5%。不过正如席升阳所说,这种增长是基于“新生儿”的增长,成长很快,增速很高,但还难以承担“挑大梁”的重任。

还有专家提醒,产业集群和重点项目能否真正发挥效果,还有待观察。可以肯定的是,风口不等人。秉持“产兴则城兴,产强则城强”的信条,洛阳还需要更多的产业预见能力,以及更大的行为定力。

本文标签: 郑州  合肥  襄阳  榆林  太原  风口  洛阳市  城市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