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源电动车通过上市聆讯,市占率4.2%,亏损扩大1.5倍

更新时间:2023-09-21 16:05:47作者:无忧百科

绿源电动车通过上市聆讯,市占率4.2%,亏损扩大1.5倍

据港交所公告,日前,绿源集团控股(开曼)有限公司(绿源电动车)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此前在2022年11月,绿源电动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开启上市进程。更新的招股书信息显示:2023年前四个月,绿源电动车收入达到16.51亿元,同比增长42.1%,录得净利润0.41亿元,相当于上年同期近2.5倍。2022年,绿源电动车的总销售量达242.46万辆,排列行业第二梯队,以2022年总收益(47.83亿元)计,是中国内地市场排名第五的电动两轮车制造商,市场占有率从2021年的3.9%提升至4.2%。

公开资料显示,绿源品牌创建于1997年,总部位于浙江金华,下辖三大智能制造基地,分别位于浙江、广西、山东。其收益来自于电动两轮车的销售(大致分为电动摩托车、电动轻型摩托车及电动自行车),以及电池、电动两轮车部件的销售。其中,电动自行车销售收入占总收入近半。



在绿色低碳出行、共享出行的蓬勃发展浪潮下,加上疫情令即时配送需求进一步提升,电动两轮车市场快速发展。根据招股书统计,2019年~2022年,绿源电动车收入分别为24.94亿元、23.78亿元、34.18亿元、47.83亿元,同比增长-4.65%、43.70%、40%;同期净利润分别为6973.9万、4028.1万、5926万元、1.18亿元,逐步进入回升通道。

受益于销量的增长,2023年前四个月,绿源的电动自行车及电动摩托车收益较2022年同期分别增加78.7%及42.4%,每辆平均售价分别为1193元、1638元,分别下降4.2%、5.7%。同期,电动轻型摩托车的销售收益则持续下滑,前四个月的收入为2720万元,同比下降近74%,主要是由于新国标的实施对电动轻型摩托车的规格施加新限制,导致消费者喜好改变,令电动轻型摩托车不如其他类型的电动两轮车受消费者青睐,导致客户需求下降。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绿源电动两轮车年产能约达3300万辆。截至2023年4月30日,绿源电动车在中国内地有1314家经销商,覆盖30个省级行政区的319个城市。在线下经销商网络扩张的推动下,截至2023年7月31日七个月,绿源电动两轮车的销量同比增加28.6%至约170万辆。

但受研发、营销成本投入大等因素影响,近三年,绿源电动车的毛利率持续下滑。基于消费趋势及偏好的变化、市场竞争、疫情等因素,其存货周转天数持续增加。为扩大生产能力增加银行贷款,2020~2022年,绿源分别录得流动负债净额8140万元、2.34亿元、1717万元。

随着零售网络的扩张,近三年,绿源电动车线下渠道的收益按59.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加,在线渠道的收益按66.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加。随着共享经济和即时电商(特别是与使用电动两轮车有关)的兴起,绿源为多家共享出行服务供应商及实时电商品牌,以及其他企业及机构客户定制及制造电动两轮车(大部分收入来自两家主要共享出行服务提供商)。但招股书提到,2021年下半年以来,两家主要共享出行服务商因经营策略调整,减少了对供应商的电动自行车采购。因此,绿源的企业及机构客户订单于2022年减少,导致来自企业及机构客户的收入大幅减少。

当前阶段,电动两轮车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不断向头部品牌企业聚集,高端化、智能化、全球化将带领行业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但同时还伴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新国标过渡期结束后国内市场增长放缓、企业合规运营成本增加等风险,国际市场被视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绿源招股书提及,整体而言,东盟、印度、欧洲及美国电动两轮车市场存在众多小型制造商,竞争非常分散,现阶段并无突出的领导品牌。近年来,许多中国领先品牌凭借其强大的生产及产品开发能力,正在该等海外地区积极拓展市场。

招股书援引第三方行业报告称,2023年~2027年,电动两轮车按中国内地总销量计的市场规模将按复合年增长率4.6%增加,相对低于2018年~2022年的17.1%。电动两轮车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且增长放缓。招股书表示,绿源电动车计划进一步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已针对不同海外市场制定详细的扩张计划,包括北美、欧洲,和东南亚市场。

据统计,透过与海外经销商合作,截至今年前四个月,绿源电动车销售网络覆盖37个国家及地区,包括泰国、印尼及菲律宾。于往绩记录期间,来自海外经销商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极小部分。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以及截至2022年及2023年4月30日止四个月各期间,海外经销商产生的收入分别占公司产品销售收入1.7%、1.9%、2.4%、4.0%及0.5%,处于逐年增长阶段。

招股书介绍称,公司计划通过上市募集资金,用于研发投入、扩大市场销售和分销渠道、加强产能、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接下来,公司的业务策略包括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增加品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产能,升级和拓展销售及经销网络,从而继续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此外,还将面临市场竞争加大、原材料供应不稳定、无法维持业务增长及盈利能力等风险。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