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A创始合伙人施道红:城市更新将工作转变为生活方式

更新时间:2024-04-20 06:31:03作者:无忧百科

FTA创始合伙人施道红:城市更新将工作转变为生活方式

城市发展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在此背景下,如何转变传统商办的开发定位和设计思路?如何通过产业空间的更新迭代为城市带来活力?德国FTA建筑设计创始合伙人、执行董事施道红,既是一名建筑师,也是产业地产行业的观察者,曾主持了1000多个产业园区的设计,他认为,传统的高层商务办公空置率在不断升高,而“科创型办公空间”则越来越受欢迎。要从注重开发走向注重运营,从重规模增长走向精细化经营,以终为始,减少不必要的空置,并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存量资产。


德国FTA建筑设计创始合伙人、执行董事施道红

科创型办公破局存量时代

戴德梁行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甲级写字楼全年净吸纳量为3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8%,低于过去十年市场的年均72万平方米的净吸纳量水平。不少企业正离开市中心商务楼,到园区寻求租金更低的办公场所。

除了租金的原因,传统商办空间也渐渐难以适应未来办公需求。在施道红看来,这个变化主要就是产业的变化,他指出,金融和地产等传统行业在缩水,而科技、媒体和信息等新兴产业在强势崛起,导致办公空间需求的巨大转移。从产品角度来看,传统商办的平面布局往往更强调效率和功能性,倾向于满足基本的商务需求,整体上更有利于企业内部的沟通而不是外向性联系。所以,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新兴力量都选择自建总部,不再依赖传统商办空间。而对于生物医药这类“含博率”极高的行业来说,对办公场景的特殊需求更是与传统商办空间格格不入。

对此,从2003年开始,FTA专注研究设计城市创新园区,迄今已成为中国产业园区领域,设计实践数量最多的设计机构之一,并成立了TOP创新区研究院,有着充足的城市更新、片区改造项目操作经验。FTA的设计师通过对创新型企业、高知识型人群工作方式的理解,提供适应其创新发展的产业生态、灵活的产品及丰富生动的使用场景,为园区建筑注入活力和情感。

他表示,当下,科创已成为全球主流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2015年,上海提出建设“科创中心”,多年来涌现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科创企业科创办公突破了‘上班’的行为界限,将目光从标准化移开,不仅着眼于白领,还有科学家,养小白鼠的实验员,软件工程师,设计师,游戏从业者......我们就是要为一个个鲜活个体提供他们需要的空间。”

老建筑空间资源再利用

除了设计研究城市创新园区,如何进行老建筑改造,盘活存量资产,也是施道红和FTA关注的命题。

以FTA设计的上海静安国际科创社区为例,项目的前身是创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彭浦机器厂,被打造为一个新旧交融、活力多元的混合社区,并无限接近7×24小时全开放的理想空间。场地内现存的四座工业老厂房,是上海近代工业的缩影。FTA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在开发高密度创新社区项目的同时,妥善留存工业遗址。


上海静安国际科创社区

在设计中,四栋老建筑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建筑特色组建和建材,在恢复原有红砖立面的同时,局部立面将采用玻璃幕墙等现代展示手法,并尝试利用部分老厂房结构为基底,与新建筑进行结合复建,老厂房被赋予了不同的未来使命——智造博物馆、会展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工业咖啡馆,采用不同的更新策略,重塑新的城市空间。

“在办公空间的设计中,我们打造可以激发企业活力的‘垂直社区’,通过可拆卸楼板、多层中庭,突破垂直交通模式的限制,使上下层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多样。多元化的产品类型适合企业的研发特性,如双层挑空的共享空间,屋顶花园,每层设置IT机房,提供丰富的展陈空间;结合屋顶景观庭院在顶部营造了‘CEO-BOX’,使建筑的顶层成为城市里的亮眼空间和交往场所。”

他强调,当城市更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工业遗存作为见证工业历史、传递工业文化、记录城市印记、展现产业变迁、再利用价值可观的特色城市空间资源,是城市更新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群改变工作方式

事实上,如今的办公空间,已经从过去关注面积延伸到现在关注空间。施道红提出,在关注空间的同时,未来工作环境还会更关注社群、关注情绪价值,这是城市更新的另一层含义。他说:“科创园区的社群营造,一方面是优秀人才和企业的聚集,另一方面是产业的聚集。”

麻省理工一项研究表明,“全球80%的建设性创新来自于非正式的交流”,网络上的交流无法完全取代面对面的带有社群情感的交流,这也是创新的基础。可见,未来随着工作方式逐渐灵活多元,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居家办公和在第三空间办公,但社群交流的空间仍然非常重要。

施道红强调,他们提出在科创园区内营造“社群”正是基于这一趋势,希望通过工作环境的营造来倡导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不同圈层间的融合。他们看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一个互联的城市才是有温度的城市,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城市,它不仅是美好生活的保证,更是产业永续发展的前提。

“城市更新的空间改造,不仅是硬件或形态上的焕新,更要根植于城市的文化与价值观,营造活力与多元的氛围,将传统的工作方式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工作者更有创造的可能性。”他表示。

Q&A

澎湃新闻:城市更新时代,您认为产业的办公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应该是什么?

施道红:从宏观层面来说,在存量时代,城市需要找到自身发展活力,产业仍是影响城市经济的关键部分。传统商办模式下的“地段、地段、还是地段”理念也将不再成为主宰产业办公领域的价值观。设计不仅仅着眼于塑造一处激动人心的新地标,更重要的是解决城市发展的活力。

从微观层面来说,中国的产业园区中,大约1/4到1/3的面积已经过剩。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面积,而是如何通过空间上的更新改造,创造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场景和氛围。

办公建筑应该以人为本,除了采用绿色技术保证员工的舒适与健康,办公建筑内部的空间需要灵活性和可变性。灵活的空间,就像一块具有自然调节能力的“海绵体”。可以适应不同团队和工作流程的变化。可变性的设计可以帮助办公环境更好地适应未来的需求。

澎湃新闻:城市更新离不开大量空间改造,什么样的空间设计比较有利于孕育创新?

施道红:很多科技公司是从“车库”起家的。车库意味着灵活、自由、多元。为创业者、研究人员和使用者们创造一个持续交流和启发的平台,让他们的创造力在这里得以充分迸发,为科创社区注入持久的活力才是优秀的空间。

一个优秀的办公空间不应当仅仅作为“工作”去考虑。有利于孕育创新的空间通常具备以下特征,即高密度的混合、高频度的交流、高感性的场景、高层级的业态和高敏捷的体验五项原则。

澎湃新闻:未来办公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施道红:首先,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与工作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再也不是一个“人=机器”的时代。而是一个“人=创造者”的智本时代。工作成了一种活法,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创造力表达的方式,是人们成长的工具,是人们感受意义、创造价值的途径。 为了激发人们在智本时代发挥“人=创造者”的一面,需要用相应的物理空间去匹配。而产业社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激发创新与合作,正符合了这一需求。

其次,城市进入存量时代,要从以往的建设思维转型到精细化的产业运营思维,面临设计市场的战略转型,我们思考的不仅仅是建筑设计,更是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