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太原站wtt常规挑战赛比赛时间是从11月7日开始吗?
2023-10-30
更新时间:2023-09-20 09:41:23作者:无忧百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聆雨子】
“越拍越糊”真是所有翻拍剧的宿命?
拣选80、90后的荧屏回忆,大约不少人会想起杜冰雁、李玉湖这两个同日出阁、嫁错老公、却又各自收获幸福的姑娘,以及那首“五月烟雨蒙蒙唱扬州、百年巧合话惊奇……”
不错,说的便是二十年前由张子恩导演、黄奕与李琳主演的古装言情轻喜剧《上错花轿嫁对郎》。
近日它再被频繁提起,只因刚出了新版,更名《花轿喜事》,在网络平台上线开播。
效果风评倒不出意外:像诸多“来自经典老剧”的难兄难弟一样,又遭受一次全网群嘲。
微博搜此话题,触目皆是“演的什么玩意儿”、“人物和角色根本不贴合”、“娱乐圈没有长得漂亮的人了吗”之哀叹,甚至已有直接将其骂到下架的趋势。
当然,所有罪名里最有份量和共鸣的,永远是那句“毁童年”。
《花轿喜事》开播后,《上错花轿嫁对郎》的豆瓣评分从原先的7.6涨到8.6
不知细心的观众有否就此回想起,这些年里另外那许多次“毁童年”的浩劫:2013年“段誉穿成六神花露水”的《天龙八部》,2014年“包子脸小龙女”的《神雕侠侣》,2019年“法海不抓她抓谁”的《新白娘子传奇》,2020年“韦小宝变成了猴子”的《鹿鼎记》……
它们无一例外,都扑街了。
于是引出一个早被广泛讨论过、却一直缺乏确切答案的困惑:为何翻拍剧总难逃“越翻越烂”、“越拍越糊”的命运?
当我们谈论翻拍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作为将优质资源最大化使用的一种思路,翻拍本是影视领域的常见操作,尤其在资本风向和观众口味瞬息万变的今天,它更对市场预判、规避风险、人气集聚有着突出意义。
成功经验也俯拾皆是:马丁•斯科塞斯翻拍自港片《无间道》的《无间道传奇》斩获奥斯卡奖,翻拍自黑泽明的《七武士》的《七侠荡寇》是史上最出色的西部片,《纸牌屋》本是一部英剧、《国土安全》本是一部以色列剧,翻拍为美剧后,尽皆成为脍炙人口的头部顶流……
为什么咱们的翻拍却常遇翻车呢?
先弄清“是什么”,再弄清“为什么”。
甚至,迟迟弄不清“为什么”的原因,或者就在连“是什么”都没圈画明白。
啥叫“翻拍”?顾名思义,第一是“翻”,第二是“拍”。
“翻”意味着存在一个母本、一个被“翻”的对象,因此广义上,大家会想当然地把来自文学名著、舞台剧、网文、真人秀和综艺、动画漫画、电脑游戏……的电影电视,统统归入翻拍。
这广义“广”得太过模糊,混淆了“翻拍”和“改编”的界限:后者是“依据它来拍”,前者是“它已经被拍过了,但我现在又要拍”。
有人说脱胎于漫画的《长歌行》和《棋魂》是翻拍剧,有人说脱胎于游戏的《仙剑奇侠传》是翻拍剧,有人说脱胎于网络小说的《琅琊榜》和《长安十二时辰》是翻拍剧,其实它们都只是“改编”。
旧版《上错花轿嫁对郎》同样有席绢的小说原著这个“母本”,但没谁把它叫做“翻拍”吧?只有当那么些年后,它自己也成了“母本”,《花轿喜事》这个仿效着它出现的后来者,才喜提“翻拍剧”的定义。
可见重点在“拍”上:“翻”的对象,必须也是“拍”出来的。
不妨看看广电总局管理条例中对翻拍给出的表述:“曾经拍过的剧或电影,再次拍摄同样主题或内容,都算翻拍”。
所以,“再拍”、“重拍”和“复拍”,才是“翻拍”的题中应有之义。
所以,我们谈论翻拍时,86版西游、87版红楼、94版三国不在目标范畴之内,但张纪中的新西游、李少红的新红楼、高希希的新三国,就得纳入视野。
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同样饱受争议
所以,我们研究“翻拍”,最核心的关注点,该放在“现在拍的和以前拍过有啥不同”、“现在还要不要按着以前那么拍”、“为什么以前拍过现在还要拍”之上。
就国内而言,“以前拍过现在还要拍”的高发地带,大可归纳为这几个序列:
古典小说:诸多版本的四大名著,加上封神和聊斋。
金庸武侠:不完全统计,仅2000年以后,就有过三个版本的神雕、三个版本的笑傲江湖、四个版本的倚天屠龙记,其它那些,情况也类似。
红色经典:早的像《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林海雪原》《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晚的像《羊城暗哨》《敌营十八年》《乌龙山剿匪记》《大决战三部曲》,近20年里都有了电视剧新版,且往往不止一个。
海外剧的本土翻拍:《妻子的诱惑》成了《回家的诱惑》,《悠长假期》成了《京港爱情线》,《麻辣教师》成了《十八岁的天空》,《天国的阶梯》成了《像风一样离去》,《丑女贝蒂》成了《丑女林无敌》……还有大名鼎鼎的《老友记》成了《爱情公寓》。
电影翻拍为电视剧:《神话》《十月围城》《红高粱》《新龙门客栈》《唐山大地震》《杜拉拉升职记》等都是先有了成功的电影,再有电视剧的跟进。
其它曾红极一时的电视剧,数年后卷土重来:比如《还珠格格》《流星花园》《新白娘子传奇》与刚才提及的《上错花轿嫁对郎》,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别算是“招骂重灾区”,毕竟它们作为通俗文化与几代人的少年时光格外同步,且首拍与翻拍时间相对较近,尤其显得“为了翻而翻”。
当我们进行翻拍时,我们会遭遇什么?
厘定内涵外延,才可耐心剖析特点。解释特点,也就在解释“槽点”。因为正是拥有这些特点,才决定了国产翻拍剧的“习惯性讨嫌”。
第一,“老版本实在太伟大,因此没人能学它”。
既然是翻拍的,总要面对“比我早拍的”,它肯定人气爆棚,不然也不会被翻拍。
但论起“不可冒犯”、论起大家发自内心的维护和推崇,全世界范围,都少有哪个“比我早拍的”,能与中国这些相埒。
我常开玩笑:大家看新版本时,最爱说“这个孙悟空太失真了”、“这个林黛玉一点都不像”,怎么,你见过孙悟空?你跟林黛玉很熟?当然不是。你说的,其实是“他不像六小龄童”、“她不像陈晓旭”。
同理,无论谁拍《射雕》,总被和黄日华翁美玲比较;无论谁拍《神雕》,总被和李若彤古天乐比较;无论谁拍白素贞许仙,总被和赵雅芝叶童比较……都是“珠玉在前”的阴影所致。
可见,在国剧史上,老版本几乎封印、垄断了原著的视觉诠释权,几乎拥有着比肩原著甚至超越原著的认知度。
此情况可谓绝无仅有——英国人讲起哈姆雷特、罗密欧,该不会把形象锁定在具体某部莎翁剧的某个演员身上。
这份权威性的成因非常复杂,包含各种机缘凑巧:
中国电视剧起步晚,且是自上而下、由中央级电视制作中心集中全部优质资源加以推开,因此不存在民营机构众声喧哗的试错争鸣,一上来就是不可复制的、一览众山小的举国手笔,“诸多样品”诞生前、即有了“以此为准”的“标杆模版”。
老版本多出于上世纪8、9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文艺复兴,大家对电视充满新鲜兴奋,又没多少频道和节目来分流收视,所有人都在格外突出的收视饥渴里,品尝只此一家的抚慰,左邻右舍、呼朋唤友凑到一台黑白电视机前,这风情画般的万人空巷,促成永生难忘的观看氛围与仪式感,更让人珍存。
社会的青春期、电视业的青春期、一代人的青春期,三位一体,这样的情感加成锻造出的神圣性,还有谁敢效仿?
果然,一切效仿,都被唾弃为“效颦”了。
第二,“老版本实在太伟大,因此急着要学它”。
到世纪之交,电视娱乐急剧发展,情况又生突变——反向而病态的突变。
凡有了成功者,就会招来蜂拥而至的投机取巧、借鸡生蛋,又像“搭便车”,又像“炒冷饭”。
这就有了一次次周期过短的“急性翻拍”:《京华烟云》和《新京华烟云》、《亮剑》和《新亮剑》、《还珠格格3》和《新还珠格格》,前后时隔,都在十年之内。
往往旧版还在各大卫视的白天时段重播着,新版就在晚间档露面了。
急,就意味着赶工、粗糙,意味着照猫画虎、按部就班。何况,这次都不是“珠玉在前”,而是“珠玉在旁”——直接近距离第一时间衬托你:黄志忠版《亮剑》开播时,大家就都说,“你连台词也和李幼斌老师的一模一样,那我为啥要看你?”
但它们好像不在乎,它们从开始便知道自己要的不是口碑,而是“管它质量如何反正肯定有话题效应”:蹭一个已积累好充裕人气的故事,迅速地把流量赚到。
反映到创作质量上:无论质感、演技、服化道甚至主角颜值,都透着一股破屏而出的“低配版”、“预制菜”味道。
这其中,往往妆造被批得最厉害——浮夸、山寨、“不耐看”——当你在故事上“啃老”,情节天然失去了吸引力,观众没耐心看内容,才做那种最一目了然的外观比对。
围绕《上错花轿嫁对郎》也是如此:网上随处可见把两版片段剪切到一起、亲眼见证后者有多水的对比短视频,曾经的少女莲花步、兰花指、眉目含情,造型换了十几个还余韵悠扬,现今千篇一律的网红脸里,却满布空洞、呆木,谁是谁都辨识不清。
两版杜冰雁掀盖头对比
第三,“老版本实在太伟大,因此想试试不学它”。
“拍得太像”反要被旧版口碑反噬,许多主创开始觉得,索性不破不立、硬打差异化。
看起来像是曲线救国的好思路,但这挑战实在太大、对创作水平要求实在太高。然后矫枉过正就成了大概率,稍不留神即越过雷池底线。
这不,近年多了个流行词:魔改。
于正把《笑傲江湖》做了女主角置换,变成令狐冲和东方不败的爱情故事。新版《新白娘子传奇》中去掉了游湖借伞、断桥相会,改为欢喜冤家不打不相识的傻白甜速配。朱苏进《三国》把视点人物挪到曹操、连桃园结义都用虚景省略。
凡此种种,都“魔改”,都让人吐血三升。
第四,“老版本实在太伟大,因此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学它”。
上面说老版本的成功,是时也地也、运也命也,那好,时地已沧海桑田,你还剩多少机会,去嫁接和继承运命?
《亮剑》热播的2005,革命军人题材正有冒尖抬升之势,“抗日神剧”也还不曾因“天雷滚滚”堕入污名,等到新版出场,此题材却早被讲滥、观者早有了审美疲劳的免疫,这是环境之变。
20年前众人都迷恋白马王子垂青灰姑娘的佳话,这才有《还珠格格》《命中注定我爱你》《流星花园》的一系列成功,到现今女性意识极大觉醒,童话的幻觉不再讨喜、不再被少女们作为对未来的想象——她们期待的人生,总要以独立自强为底色,哪怕有男人参与,也必须是“势均力敌的爱情”,这是观念之变。
87版《红楼梦》长达三年的封闭式学习、琴棋书画古典文学的全面培训,是计划经济的时代余晖,《大决战》电影三部曲请到解放军部队参演、用真正武器做道具、动用故宫中南海总统府实景拍摄,是国家行为的托底,无论它们显得怎样让人神往,在今天,李少红也好,高希希也好,都是无福消受的了,这是体制之变。
环境、观念、体制,都是“时”的移易。
至于“地”,多见于外来剧翻拍的水土不服:欧美的政治与司法体制、韩国的财阀豪族、印度的种姓、甚至英语中数量庞大的谐音梗和俚语,这些都不是能生搬硬套到中国的,你若削足适履,只能把它们统统删去,最后剩下不落地的恋爱戏。
好比《深夜食堂》,建立在日本特有的“居酒屋文化”之上,黄磊的同名电视剧、梁家辉的同名电影,则像空中楼阁,不带一星烟火气。
当我们批评翻拍时,我们在倾诉什么?
行文至此,大约能感到,围绕翻拍,一直躲不过这组标配版对比:老版本和新版本,过去和现在。
过去是群体记忆与童年回忆,是岁月的淘洗、永恒的乡愁,是故乡、亲人,是简单、纯粹、无忧无虑的同义词,甚至还要带出理想、情怀、信仰、奉献的至高无上。
现在却相反,是浮躁、喧哗、中年危机,是拜金、物欲横流、贫富悬殊……
习惯了从过去获取慰藉来治愈现在的疲惫,也就习惯了用“被翻拍的那些”代言过去的温暖,映衬现在“翻拍的那些”有多浅薄和粗鄙。
文艺范畴的选择,不知不觉升格为精神范畴乃至哲学范畴的选择。
无论这是不是“成见”,至少,它基本已是“定见”。
其实被美化与神化的老版本里同样存在漏洞:布景与后期的粗糙、特效的落后、表演中的话剧腔遗存。可这些不足是会被滤掉的:它们都是时代局限,是人力无从抗拒的部分,是“那时候只能这么拍”。
而翻拍版不济、不好、不精致的地方,那就是“你们不愿像那时候一样用心拍”了。
发现没,宽容老版本时,咱用的是受制时间的技术叙事,是资金问题、设备问题,不原谅翻拍版本时,咱用的是超越时间的道德叙事,是态度问题。
乍一看有点“拉踩”、有点不公平。仔细一想也合理得很。
因为,终于说到了“用心”,说到了“态度问题”——本质中的本质。
我们真的这般无聊,天天揪住某部翻拍剧不放吗?我们真的那么苛刻,就是不愿放弃对翻拍剧的有罪推定吗?
都不是。我们不满的,正是一种整体性崩坏的、不再把艺术当作艺术的态度。
当公众耳闻目睹娱乐圈那让人作呕的现状——金主当道、网红遍地、饭圈畸形、恶意炒作、劣质营销、偷税漏税、吸毒嫖娼、买热搜、封口费、面瘫演技、脑残剧情、丑闻漫天、“塌房”频发,践踏公共环境、影响行业发展、挑战主流价值观,却又在资本保护、媒体吹捧和粉丝盲目拥护下收割着巨额财富——桩桩件件,痛心疾首,只能不由自主地,从过去寻找净土、从旧日塑造标杆:我们也有过,认认真真拍片做剧的日子。
翻拍剧,因了它“同题作文”的性质,最能提供直观的对照,让大家看到,在对同一个题目、同一组人物的讲述中,由于态度的不同,丢失了多少东西。
不是有人扒过么,不知几时开始,咱们的古装剧里,再没有主角骑马的全景镜头了,就连写书法、弹古筝的画面,也是无一例外的“手替特写”。用三年封训把自己变成金陵十二钗,固然是不可复制的模式。但磨磨基本功、体验一下生活、学学骑马练字弹琴,让你的表演至少“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似乎并非不可做到。
翻拍剧是有诸多先天的不利,是不曾具备老版本先入为主的天时地利,但究竟花了多少心思,总归能被看见的。
翻拍剧也不曾被一棍子打死,2017版《射雕英雄传》和2022版《飞狐外传》风评都不错,张纪中的《笑傲》与《射雕》在网络舆论上也逐渐翻身,就连新水浒都因其“比央视版更完整地呈现了剧情全貌”而渐获认可,可见,你但凡拿出一点态度,老百姓都心知肚明。
那么,翻拍剧该怎样破局、怎样自证,好像也有了不言而喻的答案。
重塑精神气质、延续主旨与价值取向的积极,认真思考、主动对接新的文化认知和审美需求,在时代精神和使命中完成自我增值……以及最关键的、最需要与“翻拍对象”实现共振的:让大家在老版本之后,再一次看到那份态度、那份认真、那份严谨、那份执拗的“戏比天大”的职业情怀。
这才是再次接近经典、再次获得情感忠实的密钥,才是万“翻”不离其宗的人间正道。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