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重构资本市场生态:优化IPO再融资、规范股份减持、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

更新时间:2023-08-28 19:57:07作者:无忧百科

证监会重构资本市场生态:优化IPO再融资、规范股份减持、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崔文静 北京报道8月27日傍晚,一场政策“及时雨”降落资本市场。

“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证监会官网接连发布三项重磅政策。

根据受访人士分析,其核心看点集中在三方面。

首先,扶优限劣。对于存在破发、破净等情形的上市公司,既禁止控股股东、实控人减持,又适当限制再融资间隔与规模。但房地产上市公司被“网开一面”,再融资不受破发、破净和亏损限制。

其次,资金供求平衡。IPO上,阶段性收紧节奏;再融资上,对金融行业等大市值上市公司实施预沟通机制,重点关注前次募资使用情况,并严限多元化投资。

最后,加杠杆活跃交易。将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时的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自2023年9月8日收市后实施。

受访人士表示,上述政策组合拳具有一大特点:制定视角上,由更多考虑“融资者”向更为聚焦“投资者”转变。其充分体现出政策层活跃资本市场和提振投资者信心的明确态度,有助于明显改善投资者情绪,打破悲观预期和市场下跌的负反馈螺旋。

扶优限劣

8月27日证监会系列政策组合拳出台后,随即在资本市场引发热议。其中,热度最高的话题,即为对破发、破净等上市公司在减持、再融资方面的双重限制。

减持方面,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

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国内策略首席分析师李求索测算,因上述条件而大股东无法进行减持的上市公司可能超过2200家,涉及上市公司累计总市值超过32万亿元;若考虑仍有超过800家公司在上市未满3年期间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无法进行减持,上述合计占上市公司比重超过60%,涉及上市公司累计总市值超过42万亿元,这意味着未来上市公司的产业资本减持规模将出现明显下降。

截至8月25日,2023年A股产业资本累计净减持超过2800亿元。

泽平宏观创始人任泽平认为,减持限制政策的出台让大股东“摆正心思”、“回归正轨”——更多地思考公司的发展模式和业务,壮大企业、回馈中小股东,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再融资方面,对于存在破发、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财务性投资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资,适当限制其融资间隔、融资规模。

根据受访人士分析,一方面,由于破发将使得企业后续再融资困难,这意味着,如果企业首发IPO定价过高,一旦上市后破发,其后续融资肯能受到额外限制,这将倒逼企业和投行在IPO定价时更为客观,防止为了首发上市募得更多资金而过度“讲故事”。与此同时,对存在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财务性投资比例偏高等情形的公司再融资设限,也将敦促上市公司切实专注企业经营,做优净利润等业绩指标,而非盲目融资扩张。

另一方面,破发、破净、亏损等企业再融资困难,可以使得更多资金流向优质个股,利好优质个股股价的提升,继而改善投资者收益。

与此同时,由于破发、破净上市公司再融资受限且大股东、实控人减持受限,多位投行保代告诉记者,其或将推动一些原本计划通过IPO实现上市融资目标的企业更多考虑并购重组。此前,证监会在8月18日开出的系列资本市场利好政策中亦对并购重组予以支持,表示下一步将坚持问题导向,顺应市场需求,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

2015年以来,我国并购重组项目逐年减少,发审委获审通过的并购重组项目,已经由2015年的317个下滑至2022年的47个。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再融资被“网开一面”,不受破发、破净和亏损限制。根据8月25日市值计算,共有接近1万亿元市值的A股房地产公司的再融资限制松绑。

根据西泽金融研究院院长赵建介绍,房地产融资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信托、再融资和境外美元债四大渠道,目前四大渠道均非常困难。受此影响,包括碧桂园在内的诸多房企均存在资金链断裂风险。

此番在再融资上对房地产“网开一面”,意味着证监会向再融资基本“无路可走”的房地产企业率先开辟一道融资之门,有助于缓解房企迫在眉睫的融资难题,可谓房地产行业的及时雨。

资金供求新平衡

IPO、再融资放缓,近期广为热议。证监会8月27日的系列政策组合拳给出了明确规定。

IPO方面,强调阶段性收紧,以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实际上,即使IPO收紧,相较于试点注册制以前,新上市公司数量大概率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2019年7月,科创板开市并首次在A股试点注册制,次年开始,新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增加。根据Wind数据,2019年上市公司共计203家;2020年-2022年分别为437家、524家和428家。截至8月28日,2023年以来新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242家。这意味着,即使新股IPO明显减速,年内新上市公司数量依然高于2019年。

再融资方面,除前述对破发、破净等上市公司的适当限制以外,证监会同时对金融行业或其他行业大市值上市公司给予特别规定,对其实施预沟通机制,关注融资必要性和发行时机。

与此同时,对于全体上市公司,证监会规定需合理确定再融资规模,严格执行融资间隔期要求。审核中将对前次募集资金是否基本使用完毕、前次募集资金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益等予以重点关注。并严格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应当投向主营业务,严限多元化投资。

根据受访人士分析,无论是IPO节奏的阶段性收紧,还是再融资的系列趋严政策,其共同目的在于限制相关企业的“吸金量”,以在资本市场资金规模一定的前提下,让更多资金流向优质存量个股,以利好优质个股股价的提升,继而改善投资者收益。

从Wind数据来看,IPO与再融资的确成为资金的巨大吸纳池。2022年IPO首发募资共计5868.856亿元,而再融资规模更是高达1.10万亿元,接近首发募资规模的两倍。

实际上,尽管当前资本市场相对低迷,但并不缺少市值。目前A股总市值已经较2018年翻番。赵建认为,新上市公司数量与再融资规模较多,分走了大量的存量市场资金,一定程度上致使股价难以伴随企业经营业绩的增加而提升。此番对IPO和再融资的适当限速,有助于A股股价的企稳回升。

加杠杆活跃交易

除了针对企业的系列政策以外,此番证监会政策组合拳同样从投资者角度开出力措——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其目的则与上述政策相近,旨在盘活存量资金,以让资本市场资金量更为充沛。

具体来看,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时的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将由100%降低至80%,自2023年9月8日收市后实施。

其下调意味着杠杆率的提高。以融资100万元计算,下调后,所需缴纳的保证金由100万元降低至80万元。有助于放大资金的可融资比例,为A股市场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支持和提高交易通畅性。

根据Wind,截至2023年8月24日,场内融资融券余额共计1.57万亿元,降低融资保证金以后,预计将会释放资金3920亿元。

场内融资业务保证金比率上次调整已经是近8年前。2015年11月,其由不得低于50%提高至不得低于100%,彼时上调原因在于降低资本市场剧烈波动风险。

近年来,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稳健运行,交易机制持续优化,证券公司合规风控水平持续提升,投资者理性交易和风险防控意识明显增强,杠杆风险总体可控。受访人士普遍认为,融资保证金比例的调降不会带来较大风险。

实际上,此番融资保证金比例下调至80%后,仍然高于诸多国际发达资本市场。目前,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的融资保证金比例分别不低于50%、30%和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