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非对称作战的辩证性

更新时间:2023-09-24 10:11:24作者:无忧百科

一周军评:非对称作战的辩证性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席亚洲】

本周,俄乌双方继续在战场内外展开对抗。一边,俄罗斯继上周高调迎接金正恩访问之后,国防部长绍伊古又到访伊朗,期间参观伊朗军事工业展示。另一边,乌克兰总统访美,获拜登1.28亿军援施舍。

这算是战场之外的战斗。而在战场上,乌军投入最后生力军仍无法打破战场平衡的情况下,向塞瓦斯托波尔等俄后方区域发起一轮“非对称”打击,用巡航导弹击中了塞瓦斯托波尔的黑海舰队司令部。随后也不出意料地迎来俄军对乌克兰后方城市的一轮轰炸,可怜了曾为苏联立下汗马功劳的雷马舍夫坦克厂,刚稍有恢复开始为乌军修理坦克,又被新一轮重磅炸弹攻击被迫停工。

俄罗斯的强与弱

从双方目前对抗情况来看,非对称作战似乎已经成为了这场战争的一大特色。目前在前线,双方最大的损失都是来源于对手的非对称作战力量,我用2S19摧毁你的挑战者,你用海马斯炸掉我的2S19。步兵和坦克主动进入与对手的短兵相接,基本只有在己方进攻中要肃清对手残敌,或者反过来对手火力太强以至于己方支援火力无法发挥作用时才会出现。


被炸的“顿河畔罗斯托夫”号潜艇

而在这样的对抗之中,得到北约援助、并在很多方面相对俄军稍占技术优势的乌克兰,与在火力强度上占据很大优势、兵力上也稍占上风的俄军,似乎成了一对绝妙的对手。

未来战争都会是如此吗?乌克兰的经验能够复制到更多地方吗?我们首先需要分析一下俄罗斯最近与朝鲜伊朗的高调合作。就长期而言,俄罗斯缺武器弹药吗?

可以说是不缺的。几乎每个分析苏联解体的人都会说,苏联在冷战中落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这个国家是处于一种病态的“长期战争经济”当中,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都是围绕着军事转的。

冷战时代的西方分析家们永远会用一句话来形容苏联,即苏联立国的最重要战略目标,就是要在一场世界革命中摧毁整个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而其方式就是一场毁天灭地的最终决战。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终极目的的存在,苏联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都是围绕着军工体系运转的。


苏联经济围绕军工复合体运转,最后积重难返

其实从赫鲁晓夫提出“和平竞赛”以来,苏联官方一直在寻找除了这种病态的经济模式之外的其他发展方式,但奈何天欲取之、必先与之,自然禀赋太好对于继续转型、改革的苏联来说,反而起了阻碍作用。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依靠能源经济大发其财后,苏联的病态军工复合体制反而得以实现了自我平衡。巨大的石油利益让苏联政府有钱继续打造那支为了“毁天灭地的最终决战”而准备的强大苏联红军,然后通过军工复合体的运转,将利益分摊到苏联每一个公民身上,导致苏联经济体系更倾向于军工复合体模式,僵化的官僚体制得以继续存续,最终错过了上世纪80年代的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最终,也因为这一病态体制积重难返,除了军工经济之外的经济部门失去活力,反过来更加依赖军工经济。

整个苏联经济大厦已经完全倾倒,只依靠能源出口一根擎天巨柱支撑,最后的结果大家已经都知道了。

苏联轰然倒塌之后的俄罗斯,不是没有人想要改变其经济结构,但奈何俄罗斯的实际情况不允许他们做出如此改动。因为在俄罗斯的社会实际条件下,依靠“民间经济”重建经济基础是痴人说梦,只能靠国家统筹,但苏联解体的俄罗斯国库空虚,政治上强枝弱干,哪有能力重新绘制壮丽经济发展图景。

所以,只能沿着苏联的惯性继续发展,继续依靠能源输出支撑这座稍加修整的残垣断壁。

但俄乌战事开始后,历史的意外来了。在速决战可能性被排除后,俄罗斯突然发现,军工复合体这台吱嘎作响、年久失修的机器居然转动起来了。俄军的订单如雪片般飘来,苟延残喘的军工厂突然之间恢复了活力,哪怕几十年来他们几乎没有更新多少设备,哪怕几十年来技术专家和熟练工人已经大量流失,哪怕他们的技术更新速度已经远远被甩在后面。

这场战争正是他们需要的,一场拿着几十年前的武器装备,拼数量、拼消耗的总体战。俄罗斯大地上的矿产资源还在,俄罗斯工厂里的陈旧机械还在,几十年来苦心维持、尽力裱糊之下,俄罗斯军工人才也多少保留了一些,要启动战争机器,这些基本条件都还在。

那还说什么?在遍及俄罗斯各地的军工厂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鸣大钟一次! 推动杠杆,启动活塞和泵…… 鸣大钟两次! 按下按钮,发动引擎,点燃涡轮,注入生命…… 鸣大钟三次! 齐声歌唱,赞美俄罗斯母亲!


战时经济反而让俄罗斯恢复了一些经济活力

俄罗斯的经济就在战争的滋养下,出人意料的恢复了活力,或许这种更加病态的经济景气也许只能短期维持,但总好过在无尽沉沦中永远的沉睡。

只是俄罗斯这部巨大的战争机器实在太久没有维护保养、更新技术,现在战争的形态相比1989年又有了新的变化,因此即使是用老旧技术生产的武器弹药,俄罗斯军工产业的产量一时半会也不能无限供应,更何况三十年来与数字化革命相关的技术装备,他们也无力生产出足够数量来。

所以,俄罗斯不得不把眼光放在昔日看不起的“小兄弟”们身上,不论是朝鲜的炮弹,还是伊朗的无人机,都是俄罗斯现在需要去获得的外援。

当然,追根溯源的话,朝鲜、伊朗作为两个工业门类不甚齐全,大部分技术水平还不如俄罗斯的国家,要他们拿出这么多的产品,自然不可能凭空变出来,这个大家就只需意会了。

不论如何,俄罗斯凭着自己的家底,以“蒸汽压路机”和“灰色牲口”两大传统,和有着同样传统的乌克兰打得有来有回。随着战争的延续,乌克兰通过西方国家援助获得的大量“非对称作战”能力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相交俄罗斯不落下风。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非对称作战的辩证

这就要说非对称作战的最大特点,即增加了战场维度。

传统的战争逻辑把战场区分为“海、陆、空、天、电”五个维度,但是在俄乌战场上我们却看到了大量细分的新维度。

一树之高的超低空,是一个新维度;无人机和无人水下航行器的攻防,是一个新维度;弹道导弹和高超声速导弹的攻防,又是一个新维度;甚至地雷和扫雷,随着新型智能地雷的大量使用,也成了一个新的作战维度。

所以,美国人现在提出的“多域作战”概念(直译就是多维度作战)中,已敏锐把握到一点,那就是新的战争形态之下,新的战场维度层出不穷已经成了一种常态。


酷炫的示意图,背后体现的是美式僵化官僚思维

只不过美军的官僚机器很快又把这些技术人员的敏锐直觉用他们早已熟悉的老套路给“套路”了起来,给火箭炮发射旅增加几个气球、无人机和超地平线的通信设备,就算是“多域作战”了。

但实际上,这个“多维度战场”应该和“非对称作战”连在一起说。

非对称作战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它所运用的新战场维度之内,传统的强大军队和对技术有更敏锐直觉的新兴军队可能处于同一水平上,甚至于实力较弱的一方还能获得一些“非对称优势”。

就像当年法国人的“绿水学派”,指望的是鱼雷。鱼雷和传统火炮有很大不同,小型廉价的快速平台也能对沉重昂贵的无畏舰构成威胁,因为在鱼雷所在的水下这个维度内,大型战舰和小型战舰处于同一水平,甚至大型战舰还因航行更加笨拙,不如小型战舰灵活。

而水下无人航行器,也同样打开了一个新的作战维度。与传统鱼雷相比,这种武器的信号特征极小、射程极大,如果对手没有针对性强的全新对抗措施,那就只能被动挨打。

同样,今天俄乌战场上双方都广泛使用无人机,无人机实际上已经是独立于传统的低空、超低空作战维度之外的另一个作战维度,必须围绕这个新的维度重新设计攻防策略,开发全新的作战方式和武器装备。

再比如,在弹道导弹和高超声速导弹所利用的临近空间维度内,目前也只有导弹和反导系统之间能够展开对抗,你有再多的传统军力,都无法拦截对手的高超声速导弹。


利用新作战维度的行动,往往可以用低成本获得大战果

虽然具备“独立发挥作用”的特点,但这些新作战维度往往也会出现互相交叉影响。比如,最终挫败乌克兰使用水下航行器大量摧毁俄军港内舰艇的主要“对抗措施”,居然不是俄方的杀伤手段,或者水面、水下的阻绝措施,而是马斯克切断了“星链”信号。当然以马斯克的聪明,他肯定不是真的因为热爱和平而采取这一措施,显然是得到了美国当局、至少是部分关键人的授意,目的也很容易猜,避免过份刺激俄罗斯,导致俄方采取报复手段。

但从作战维度而言,这就是美国成功使用“赛博域”的优势,对乌克兰实施的“跨维度打击”了。

同样的,乌克兰使用美制的弹道导弹和制导火箭袭击俄国后勤节点,乃至直接摧毁战场目标,也一样属于“跨维度打击”。

人类几千年来的战争技术的演进史,其实一直就是一部创造新的作战维度,并通过威力远远能超过对称作战的跨维度打击来击败对手的历史。

弓箭和投石索,创造了投掷武器这个作战维度,使史前人类可以轻易杀死各种巨兽;纪律、训练、军事传统、总体战概念,本身也是一个作战维度,这让古典军国主义国家,如秦朝和罗马能够用青铜刀剑战胜使用钢铁武器的对手;火药武器,又是一个新的维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装甲和机动、航空兵、无线电……新作战维度爆发式出现,各国军队适应新作战维度的能力,决定了这场战争的优势导向。

通过对历史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新的作战维度正在越来越快的出现,从“君主只有两个朋友,就是陆军和海军”,到“制空权”的出现,人类花了两个世纪时间。但从“制空权”到“斯普尼克时刻”(近地轨道维度),只有短短30年。

但最近二十年,当大家以为“赛博域”作为独立于传统“电子对抗”成为战争史上全新维度,并集中精力加以研究的时候,突然间无人机、无人潜航器的新作战维度出现了,且突然间就可能对战争形态产生重大影响。


但如果是针对真正强大的对手,那么即使“跨维度打击”也需要更大的投入

而正当全世界媒体还在热烈讨论攻击无人机的道德和法律问题的时候,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完成洲际距离飞行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划破了寂静的近地空间,一个全新的作战维度随之突然诞生。

可以说,随着微电子、数字化、信息化革命,人类在最近十年内见证了继二战以来,又一次作战维度的爆发式增长。

这意味着军队一方面必须如同二战中的各国一样,进行深刻变革,而且大家不要忘记,上一次“大变革”还是短短几年前,也就是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所以,历史上,军队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在一次重大技术变革之后,重新制定新的作战原则,拟定新的发展方向,开发新的策略。只不过这种重大变革的频率是在不断加快的,罗马人搞一次“马略改革”可以奠定他们几百年的强盛,英国海军造出一个无畏舰可以维持他们海军几十年的强盛,但今天美国人在高超声速技术方面几年的拖延,在海军建设领域十年的重大错误,就直接导致亚太地区力量天平的迅速倾斜。

未来这一趋势是否会继续加快?也许下一次力量天平的扭转不需要十年生聚,一项技术革命和一项变革就会导致全球力量几年内重新洗牌,就如同已经在高科技行业里大家早就已经熟悉的那样,诺基亚从如日中天到突然落寞,花了几年?

也许我们可以这么说,未来军队唯一不变的,就是它必须适应快速的改变。

俄罗斯军队自2014年后认识到他们从2008年起依赖的改革卓有成效,但到了2022年,似乎一切就归零了。不能快速适应战场环境的变化,就是如此。

当然,俄罗斯也不是主动固步自封,一分钱难死英雄汉是他们早已熟悉的事情,2015年以后他们已经在推进新的变革了,只是到了2022年也没能真正完成。


由于实力问题,虽然俄乌双方都意识到了开辟新作战维度的巨大意义,但却仍然无法彻底改变战场形态

而且,俄罗斯和乌克兰在这场战争中花了两年时间也基本适应了战场节奏和战争模式,也表明了生死关头,一切观念和习惯都要让位于战场实际,最终决定战场胜负的说到底还是实力。

这场战争中乌克兰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实力决定胜负的注脚。作为自身实力较弱,没有传统势力羁绊,在西方“新技术变革”概念灌输下更加激进的乌克兰显然在利用新作战维度展开跨维度打击方面更加积极。

但由于实力问题,乌克兰无法充分发挥非对称打击的威力,其许多新战法、新战术、新概念反倒刺激了俄军在这些领域内的快速进步,反过来依靠自己(和身后的某个力量)强大的实力迅速以彼人之道还施彼身。

所以,非对称作战也得讲个辩证法,为了变而变,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非对称而非对称,这些是很多军队正在做的事情,真正该变的东西他们却没变。

简单举个例子,很典型的当然就是海峡对岸那支妄图以武拒统的军队。


在2023年,展示这样的无人机只能让人感到好笑

其实,非对称作战也只有在一个新的作战维度最初被开发出来的时候威力最大,一旦对手也开始利用这个维度,或者至少能够进行对抗攻防的时候,它的效用就会大幅度降低,恢复到靠实力说话的“对称对抗”状态。

德国通过闪电战可以一个月灭亡法国,但到了苏联,双方机械化部队你来我往打了三年才最终结束。很明显的,机械化作战这个作战维度已经不再是德国单方面的优势了,非对称作战变成对称作战,还是得靠实力。

但是我们如果考察一下海峡对岸的这支军队,和历史上一样,他们对于技术变革的敏感性一如既往得非常差。

最近举办的台北航太展上,他们还在以终于能造出一些粗劣的破无人机为荣,而海峡西边的无人机已经迭代了至少三代,反无人机手段也正在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二代。

换言之,他们还没有解决在无人机技术领域处于“非对称劣势”的问题呢,却大吹他们要用无人机进行“非对称作战”,甚至要把航母如何如何,实在是有点痴人说梦了。从历史上来看,这个伪政权和这支军队从未创造过什么奇迹,不用担心他们这次就能。

当然,与他们相比,太平洋对岸的强敌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聚焦的对手,他们在技术领域优势地位曾经如日中天、不可动摇,即使到了今天,潜力也依然是巨大的。他们的问题或许更多在于体制层面,某种帝国的积重难返。

虽然强敌的历史也不过三百年,但其间的重大变革却是一次又一次从未间断;最近这一轮变革似乎走错了方向,但从他们能提出“多域战”概念来看,其敏感性和前瞻性依然是存在的,这样的对手必须提起十万分小心警惕的。

现在看来他们的军事机器似乎吱嘎作响、垂垂老矣,但凭着强大的国家实力,他们仍然可能展开重大的军事变革。面对这种对手,我们除了继续保持过去几十年来的密切关注和以敌为师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必须继续保持在技术领域的投入和敏感性,技术变革对于实力到了一定程度的国家来说是公平的,看谁能抓住机会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标签: 海军  鱼雷  俄军  乌军  战争  俄罗斯  一周军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