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产能结构面临重新调整 “南猪北养”破局
2023-04-17
更新时间:2023-04-17 00:10:19作者:未知
猪肉是许多家庭菜篮子的一个重要组成。今年2月,市场上的毛猪价格每公斤12块多,到10月份,已经一路涨到40块左右,猪肉的销量也大幅下降。不过,从上月开始,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16省市猪肉价格总指数已经持续几周环比下跌,部分地方猪肉价格重归2字头。
那么,猪肉价格为何上涨又为何归落?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价格能否稳得住?
一、猪肉价格为何上涨?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表示,这是由市场供需决心的,这一轮生猪产能下降是遭遇了“三碰头”:猪周期下行导致的“不想养”、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的“不敢养”和地方没有养猪踊跃性排斥养猪业造成的“不让养”。
“三碰头”的情况下,生猪供应紧张、肉价上涨就不足为奇了。那么如何促进生猪生产、稳定猪肉价格呢?
二、猪肉价格如何稳定?
针对生猪的生产和供应情况,9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建议》,明确了一揽子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关部门也先后出手一套“组合拳”促生产保供应。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在12月10日召开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帮带中小养殖场户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指出,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切实执行部门牵头职责,开展“大场带小场、防控促生产”专项举动,引导勉励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充沛发挥自身优势,采取“一场帮一村”、“一场帮多村”、包片帮扶等主意,指导帮助故意愿、有能力的中小养殖场户提升生猪生产能力,增添供应。
各省(区、市)也迅速跟进,截至11月底,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出台了搀扶生猪生产的政策文件,多数省份将生猪稳产保供的目标分解到市县,进一步压实责任。
河南和四川都是我国生猪养殖大省,来看看这两个地方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9月27日,河南省发布了《加快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提出了13条具体举措,对种猪引进、疫情防控、生猪保险和畜禽资源化利用等方面都做了规定。
譬如,措施明确指出,针对疫情防控,种猪场和规模养猪场、养殖户建设洗消中央,省财政一次补贴30万元,对从国外引进的种猪,每头补贴3000元,累计补贴1万头。
8月26日,四川省发布《关于印发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九条措施的通知》,从稳定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等方面,赠出一揽子解决举措。
九条措施包括:大力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切实落实生猪产业发展用地、深入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切实提升生物安全水平、大力推进屠宰加工业转型升级、严厉落实“菜篮子”市长尽职制、强化生猪生产资金保障、严肃打击违规违法行为、加强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等。
如今,三个半月过去了,四川的生猪生产情况怎样了呢?近日,央视记者来到了四川绵阳的两家养猪场。
绵阳一家中小型养猪场的尽职人李海蓉介绍,去年非洲猪瘟曾一度让她萌生退意,后来当地在保险、资金、用地等多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她就在大型龙头企业的帮带下潞傍养殖。如今,她的猪场已经有2100多头的生猪,全都在270斤左右,她准备再压压栏,“压到这个月底,赶个好价钱”!
记者在绵阳另一家中型养猪场里看到,今年6月份补栏的2200头仔猪,如今已经开始出栏了。
三、猪肉价格稳定了吗?
据农业农村部12月9日消息,随着一系列恢重生猪生产政策措施的落实,近期生猪生产浮现转折性踊跃变幻,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双双探底归升,生猪价格也归落趋稳。
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400个县定点监测,11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2%,自去年11月份以来首次归升;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4%,已持续2个月归升。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这两个重要生产指标双双止降归升,表明全国生猪生产集体趋稳向好。
11月份全国年出栏5000头以上规模猪场的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幅分辞为1.9%和6.1%,均比10月份扩大1.4个百分点,已持续3个月环比增长。
据对全国饲料生产企业全笼罩监测,11月份猪饲料产量环比增长6.9%。猪饲料是生猪养殖的物质基础,猪饲料产量持续3个月环比增长,也反映出全国生猪生产恢重的好势头。
据对重点种猪企业跟踪监测,11月份二元后备母猪销量环比增长25.9%,同比增长135%。
11月份活猪和猪肉价格显然归落。据监测,11月第4周,全国集贸市场活猪价格每公斤32.26元,猪肉价格每公斤51.22元,持续4周归落,比价格高峰分辞归落16.7%和12.6%。
猪肉价格高低既关系到我们的伙食水平,也是政府的亲切。
从地方到农业部都有信心,生猪生产明年年底可以基本恢重到常年水平,同时前三季度我国进口猪肉增长43.6%,现在大部分还没有上市销售,所以保障猪肉的基本供应是没有问题的。此外,禽肉的产量前三季度同比增长了10.2%,牛羊肉的产量前三季度同比也都在增长,所以总体来看,老百姓碗里应该不会缺肉。不过,着眼长远,
这次的肉价波动也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动物疫病的防控体系,同时加快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养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