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短剧大盘消耗超15亿元:635部上榜,麦芽与山海力压群雄
2024-01-08
更新时间:2024-01-08 11:08:58作者:无忧百科
1918年春天,25岁的毛泽东在长沙送别挚友罗章龙时,写下了“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的诗句,意气风发,直抒胸臆,似已预见了后来长风破浪直挂云帆的豪情岁月。
今晚,由马继红担任总编剧,刘飚执导,刘承林、米卓清领衔主演的电视剧《鲲鹏击浪》将在浙江卫视迎来大结局。剧情从1918年讲起,展现了刚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毛泽东,如何在三年时间内成长为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历程。剧集自播出以来,凭借青春视角、生活质感以及情感触达,不仅收获了不俗的收视成绩,还赢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浙江卫视短视频矩阵播放量破两亿。
青春视角提升审美诗意化
虽然这是一部题材厚重的历史正剧,但该剧并没有刻意地追求宏大叙事,而是以青春视角掀开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峥嵘岁月,并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侧重于写意,赋予了历史当下的表达。
观众往往能在该剧的影视语言中感知革命的青春之力。在“驱张”事件中,一直请愿无门的毛泽东终以一场戏剧演出寻得了熊希龄支持。当夜风雪交加,台上唱的是控诉张敬尧的罪状,台下伫立的是一众请愿代表,熊希龄见状不由地为之动容。此处的风雪,不仅化为了三千万湖湘人民的境遇,也映衬出了毛泽东滚烫的斗志。还有毛泽东与陈独秀在雨中的一次击掌,也起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寓示着共同的革命理想让两人走到了一起,纵使一路险阻他们也将风雨兼程。
剧集正是通过这样有感染力的叙事风格,展现出青年毛泽东的切身处境与精神世界,探寻着大历史与小切口、史实与史诗的无缝对接,为革命题材剧做出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生活质感塑造人物立体化
从教书先生、北大图书馆助理员,到《湘江评论》创刊人、“驱张”请愿团团长直至中共一大代表,该剧虽然只聚焦了毛泽东刚从师范毕业后的短短三年,呈现出的却是一幅跌宕起伏的成长画卷。
人物的弧光往往依附于细致入微的生活质感之中。比如毛泽东初到北京时,他还有蔡和森、萧子升等八个小伙早上出门讨生活,晚上挤在一张通铺上睡觉,连翻个身都要与边上伙伴打招呼窘境却被他们过得热气腾腾;后来毛泽东去工人夜校讲课,从浅显的“口、日、田”教起,面对参杂着尘土的吃食也毫不在意,边啃馒头边上课的他很快与黑黢黢的工友们打成了一片。
随着剧情的发展,这样的情境还有不少。毛父提着烟锅子追打毛泽东;张敬尧因“驱张团”的事上蹿下跳,这些生动的情节辅以精良的置景,构筑起了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域,产生了真实可信的戏剧效果。这是演员全情投入,观众能与之共情的关键所在。
情感触达实现观众年轻化
该剧不仅得到了很多历史迷、正剧迷的喜爱,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也加入到追剧行列中,为旧时代的黑暗统治而切齿,为毛泽东在逆流中的抗争而振奋,也会为他与杨开慧的浪漫爱情而感动。
年轻人之所以喜欢上这部剧,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剧中的主角青春力十足,湘江三友、巾帼不让须眉的杨开慧、向警予、陶斯咏,个个洋溢着清晨的光芒。另一个原因则是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虽然身处的时代不同,但所处的人生阶段是一样的,都将面对初入社会后的困难与挑战,也将遇见同道中人与美好的未来。年轻观众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到许多放在当下依然适用的精神营养。
临近尾声,毛泽东已从一个热血书生逐步找到奋斗方向,走上共产主义的道路。相信他踏上红船的那一刻将更加鼓舞人心。浙江卫视中国蓝剧场今晚19:30《鲲鹏击浪》大结局,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