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不能跟风吹这8.6

更新时间:2024-01-21 07:11:50作者:无忧百科

抱歉,我不能跟风吹这8.6



讨论是枝裕和的电影,我总会不自觉地带着点诚惶诚恐的心态。

不是因为他拿过金棕榈,成就太高,而是因为在文艺片大导中,他绝对算得上是粉丝最多的一个,尤其是在内地。

这么说吧,你在上海的咖啡馆里参加影迷聚会,如果不聊几句是枝裕和,多半都会显得不合群。


《海街日记》剧照

粉丝多了,就不好讨论了。你夸,人家说你夸不到点子上,只会人云亦云,批评,就更会被吐槽不懂装懂,心浮气躁,看不明白大师的作品。

但越是大师的作品,我们做影迷的,越是应该客观看待。或者说,对好导演,我们更应该高标准严要求才对。

说这些,是因为要聊是枝裕和的新片《怪物》,而我对这部很多人眼中的“年度最佳”又有些不同看法,所以先给自己穿上“护甲”。

相比于是枝裕和的前作《掮客》,《怪物》的口碑要好得多。拿豆瓣评分来说,《掮客》只有6.7,《怪物》则高达8.6。



在戛纳,《怪物》也拿到了最佳编剧奖,对于作品本身来说,这比《掮客》为宋康昊拿到的影帝大奖要更重。

看上去,是枝裕和在《小偷家族》之后,似乎又回归巅峰状态了。

个人觉得,是枝裕和一定有再次拿到金棕榈的野心,也不甘于让《小偷家族》以及更早的《无人知晓》等影片成为自己无法再超越的巅峰之作,他努力在转型,在突破,《怪物》就是最好的证明。


《无人知晓》剧照

然而,他的转型是否真的大获成功了呢? 我对此持怀疑态度。

说他想要转型,很关键的点在于,是枝裕和这次没有自编自导,而是请来了坂元裕二操刀剧本。

喜欢看日剧的朋友一定对坂元裕二不会陌生,《东京爱情故事》、《母亲》、《四重奏》等高分名剧都是他的作品,电影方面,近几年非常热门的爱情片《花束般的恋爱》,也是坂元裕二做的编剧。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当一个常年坚持自己写剧本的作者导演突然请了别人做编剧,那多半意味着他出现了创作瓶颈。从《无人知晓》到《小偷家族》甚至是到《掮客》,是枝裕和已明显有重复自己之嫌。他的电影,能在平淡中抓住最残酷的一瞬,又能在残酷中捕捉到一丝温暖,但总这么拍,就容易流于刻意,设计感出来了,就不自然也不真切了,如此,便再难动人。

到了《怪物》,是枝裕和干脆借坂元裕二完成了改弦更张,如果说原来的是枝裕和拍戏像是杨德昌和侯孝贤的弟子,也能看出和小津安二郎的传承,这次的是枝裕和则像是东亚语境下的哈内克或是达内,同样是现实主义,气质却大不相同。

《怪物》在戛纳拿到最佳编剧,也足以说明编剧坂元裕二的存在感之强。


看完《怪物》,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坂元裕二写的这出“罗生门”式的三幕剧,精密到了堪称完美的程度,作为一部文艺片,它却有着不亚于类型片的强戏剧冲突,从悬疑感的营造来看,它也称得上是反转不断,甚至全程高能。

所以我必须强调的是,《怪物》是一部不能被剧透的电影。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您可在观影后阅读)

戛纳电影节除了颁给坂元裕二最佳编剧奖,还把酷儿金棕榈给了《怪物》,坦白讲,这个奖颁得差劲,奖项即剧透,直接揭了影片的老底。


前面说过,坂元裕二的剧本是标准的三幕剧,是枝裕和也是这么拍的,同一件事,三种不同的视角来讲述,像剥洋葱一样讲故事,真相藏在层层包裹之中,观众观影如解谜,过程中还可能被迷到眼睛。

影片所讲的故事,抛开各种各样的障眼法,其实简单。五年级学生麦野凑表现反常,母亲怀疑儿子遭到老师保利的体罚和语言霸凌,但在保利老师看来,似乎麦野凑才是霸凌者,他有欺负同学星川赖的嫌疑,可事实上,老师没有霸凌麦野凑,麦野凑也没有霸凌星川赖,是星川赖遭受着家暴和校园霸凌,而麦野凑则在和他的相处中产生了友达以上的情愫。

这个故事,如果平铺直叙,不用任何叙事技巧,势必无趣,但不管是坂元裕二还是是枝裕和,都拿出了堪比类型片创作者的成熟技法,通过三种视角三个篇章对不同信息的分配以及时间上的非线性叙事,达到了1+1+1>3的效果。


“罗生门”式的故事,观众没有上帝视角,只能跟随着POV角色进入故事。 影片的第一幕,在麦野凑母亲的视角下,凑的种种异常都被归咎到了保利老师身上,她找到学校之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表现也更令人生疑甚至愤怒,而保利老师登场后的道歉,更是显得毫无诚意。

当你以为这是部《熔炉》时,它却在第二幕转向了《狩猎》。

但等影片来到了第二幕的老师视角,观众会发现原来是错怪了老师,保利老师尽职尽责,并没有任何霸凌学生的行为,但不辨黑白的学校以及麦野凑和星川赖的谎言,却把老师推向了深渊。


等到第三幕出现,观众才恍然大悟,这哪是《狩猎》,原来是儿童版《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表面上看是社会问题,实际上是情感问题,校园霸凌只是表现,不被世俗所接受的少年纯爱才是真相本身。

片名中的“怪物”是何寓意也随着麦野凑和星川赖秘密的逐渐揭开而得到了解释。星川赖被家暴被霸凌,都和他懵懂的性向相关,而麦野凑表现出的种种异常,也是因为他无法处理自己对星川赖的好感。

这种感情并不复杂,我甚至觉得用“同性之爱”来形容都太过狭隘,那是种很纯粹的好感,包含着欣赏、亲近以及同情,麦野凑对星川赖有保护欲,星川赖则渴望得到麦野凑的陪伴,这就是两个孤独的小灵魂在彼此依偎,但放在成年人的视角里,一切都变得不再那么简单。


不光是情感本身不那么简单,因两人的关系所衍生出的一系列事情,也变得复杂了起来。于是,我们才在影片的三幕剧结构里看到了一层又一层的洗白,从洗白老师到洗白麦野凑再到洗白星川赖,一切从社会问题最终变成了情感问题,观众的观感也逐渐发生变化,从看悬疑片式的解谜爽感最终化作了看文艺片的细微触动。

毫无疑问,坂元裕二与是枝裕和作为讲故事人都是成功的,整个故事严丝合缝,每个细节也都拍得足够精彩,甚至单挑出任何一个单场戏的调度,也都足够讲究,像校长教麦野凑吹号的那场戏,就巧妙地足以写进编剧教科书,影片最后的开放结局,也不失为高明的处理。可以说,要细节有细节,要铺垫有铺垫。但故事本身,却正因强烈的设计感而后劲缺缺。

说难听点,这是个由结果反推过程的剧本,为了反转达到的冲击力,每个人物的塑造,都是为了结果服务的,麦野凑的妈妈是工具人,保利老师也是工具人,甚至被赋予了深厚情感的两个孩子,某种意义上也是工具人。


是枝裕和有种被坂元裕二的剧本结构牵着走的无奈感,他在处理单场戏的时候仍有妙笔,却无法摆脱整体带来的桎梏。这个故事所涉及的诸多元素,从校园暴力到家庭暴力,从性少数议题到儿童情感,他都试图去兼顾,但除了叙事带来的快感,他也并没有拍得有多么深入,没有能给观众带来更多思考的空间。

比起《无人知晓》那种真实的残酷感,比起《小偷家族》那种深沉强烈的后劲余韵,《怪物》却是一部只能看一遍的电影,看第一遍,直叫精彩,大呼感人,但看第二遍,便会感到无趣了。

这就是概念先行的弊端,故事有好的骨骼和好的血肉,却没有分量相当的灵魂撑着,就会有很完美却完美到失真的感觉。

换句话说,是枝裕和这次有点为了一碟醋包了盘饺子的意味,但问题是,你之前的饺子不蘸醋也香到了极点,现在靠醋调味,难道不是退步了吗?

影迷朋友们,机制改版,星标「电影爬虫」公众号,才能及时接收到推送,希望大伙动动小手给我们一个星标,万分感谢!

商务/阿乐(微信:pachongsw1)
进影迷交流群加微信:caodahua1994

期待您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