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是烂片,开播热度直逼第一,吴樾又把武侠片拍成了爆款
2024-01-26
更新时间:2024-01-26 11:09:12作者:无忧百科
◎唐山
“我特意问了一些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他们都说真实。”《大江大河3·岁月如歌》播出近一半,一位网友如此留言。
在“主旋律剧”中,《大江大河》堪称奇迹,各项大奖拿到手软,前两季在豆瓣上评分均高达8.8分,“真实”“硬核”“良心剧”“没辜负我们”……好评不断,甚至成了多篇论文的研究对象,被推为“温和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然而,一片赞美声中,各方对“《大江大河》为何成神剧”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它展现了现实主义的力量,也有人认为它饱含浪漫主义情怀,还有人认为它表达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碰撞——几可组成一个完整的艺评光谱,任何单独的作品,都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三种观点。
看过《大江大河1》《大江大河2》,我却拿不出答案。好在正播出的《大江大河3》,解开了我的疑惑:它是扎实的现实主义力作,但既非“冷峻现实主义”,也非“温和现实主义”,而是复归了现实主义的活灵魂——精描出“人的成长”,用“人的成长”反衬社会的成长。
在今天,我们对“人的成长”颇感陌生,因为远离它已太远、太久,由此产生深深的焦虑。这焦虑恰好被《大江大河》抚慰。
现实主义从来不是抄袭现实,而是概括现实
《大江大河》是年代剧,时间覆盖了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讲述了三个普通又不普通人的生命故事。这30年,恰好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浓缩了世界史中从传统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百年跨越。由此带来讲述之难:一个传统人真能这么快变为现代人?是什么让他完成如此迅速的转化?
太多类似的年代剧试图给出答案,却有心无力,落入两个俗套中:
其一,片面强调“新思想”对人的改变。这种解释很难故事化,不得不硬性将人群分成“改革派”和“保守派”。以非黑即白的逻辑来图解现实,又回到“只要路线对了头,没有棉猴有棉猴”式的刻板解读中。
其二,过分强调人对变化的适应。正面角色在任何时代都能大杀四方,负面角色在任何时代都是落后分子。时代的挑战被简化成道德挑战,似乎只要做好人,就能一路赢到麻。
两个俗套的产生,均源于对现实主义的误解,以为现实主义就是“再现”细节,道具够老、布景有年代感、服装符合时代特色、语言合乎当时习惯为要……似乎就代表了“专业水准”。而现实主义要求的概括性,却被忽略。
没有概括性,便无典型性。失去典型性,“再现”只是高级伪装,是僵尸现实主义。只有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表达,才配成为现实主义。观众点赞《大江大河》,不是因为它的琐碎、重复、夸张,而是因为它对30年的准确概括。
相对而言,《大江大河1》《大江大河2》更偏向冲破重围、获得新生时的激情,看到《大江大河3》才发现,三季有共同的串联线索,即“人的成长”——剧中三个主要人物一直在成长,他们面向领域不同、生活境遇不同、遭遇问题不同,但“人的成长”却相同。面对“夹缝时代”的挑战,他们既兴奋又痛苦,既茫然又坚定,既真诚又虚假,既沉思又浮躁……他们都不知道将走向何方,靠信念与乐观,在坚持着。
然而,一切成长都是有成本的。成长必须否定曾经,可人之为人的那些依据,皆来自曾经。这意味着,否定了曾经,也就否定了有关我的一切。由此带来深刻的分裂:不愿回去的昨天,不知如何的明天,将今天都撕得粉碎——今天的一切选择,都是痛苦的、未定的、盲目的。
沿着“人的成长”,《大江大河》找到了自己的叙事节奏,每个情节都让人揪心,每个变化都出乎意料。难怪在豆瓣上,有网友评价道:“没辜负我等了三年,是那种当今贵圈已经很稀缺的阳间故事了。”
他们在挣扎,因为他们都是“夹缝人”
如何才能写好“人的成长”?《大江大河3》是通过人物塑造实现的。剧中三个主要人物都是典型的“夹缝人”。
宋运辉(王凯饰)被网友称为“我的人生角色”。他出身不好,把握了恢复高考的机会,毕业后进入国企,走上领导岗位,却几度受挫。可他始终保持着理想主义的底色,忍辱负重,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代表。
但在宋运辉身上,也背负着传统人的负累。他为人清高,不善处理人际关系;有时过于重视规则,给人居高临下之感。为拯救即将关停的彭阳农药厂,宋运辉放弃了个人发展的良机,带领工人技术攻关,可他的苦心却被少数工人误解;全厂只有技术小组成员可以正常发工资,可工资太少,相关人员竟用厂里的原料干私活……
宋运辉的人格崇高,却有时不接地气,他身边人很难达到他的高度,只好在“同样崇高”或“彻底堕落”间徘徊——前者太累,后者又太负心。传统与现代的巨大落差,逼宋运辉成了人间试剂。在《大江大河3》中,宋运辉性格的两面性表现得更清晰。
宋运辉的姐夫雷东宝(杨烁饰)是乡镇企业家的代表。他为人仗义,见多识广。身处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磨炼出娴熟的人际关系技能。面对“一盘散沙”,他总能找到突破口,用“拉一个、打一个”,实现自己的目标。
然而,在雷东宝粗豪且精明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消极的内心。他走上创业路,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雷东宝不相信任何人,常对琐屑小事做出过度反应,却次次猜对。查库房时,雷东宝发现丢了一些包装箱。看库房的亲戚已掏钱补上,雷东宝却准确地猜到,有人要兜售仿冒品,操作者是内鬼。
雷东宝的多疑让他一度无法与书记配合,但认可对方的人品后,又无话不谈。雷东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他无法摆脱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对他的塑造,可也在不断自我塑造。
杨巡(董子健饰)是个体经济的代表,文化程度不高,从打小工,到逐渐拥有自己的企业。创业一度成了杨巡生命的全部,可母亲去世又让他追悔莫及,背上沉重的情感包袱。他渴望抚慰,爱上了投资伙伴梁思申(杨采钰饰),却忽略了老钱们的鄙夷——几个简单套路,杨巡便被清零。
杨巡有一种百折不回的韧劲。它来自逼仄生活,一旦远离这种生活,杨巡就会失去自我,变得浮躁。他一方面对基层劳动者充满同情;一方面在利益面前,又会选择背叛。
《大江大河3》动人心魄,就在于宋运辉、雷东宝、杨巡都是“复杂人”,无法一句话将他们说清。而且,他们也在不断成长中,每个阶段都不一样。在广州参加外贸交易会,雷东宝显得那么自卑、眼浅;决定让昔日省劳模下岗时,宋运辉露出不近人情的一面;在女友父亲面前,杨巡轻信、不安……他们既新又旧,一脚在传统,一脚在现代,作为“夹缝人”,在“夹缝时代”中大显身手。
没有100%完整的再现,只有更精准的概括
不仅宋运辉、雷东宝、杨巡是“夹缝人物”,《大江大河3》中所有角色都带有两面性,都在成长中。
梁思申精通国际贸易业务,在当时是难得的人才,她的家族成员非富即贵。梁思申试图超越这一背景的束缚,一度迷恋于杨巡的活力、真诚与勇气。可当家族成员试图斩断二人关系时,精明的她竟轻松受骗,给了杨巡致命一击。她视自己为智慧、善良、理想的结合,实为狭隘、偏见与歧视的工具。
《大江大河3》呈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社会状况,消费主义开始风靡,人们对外来文化既感兴奋,又了解不足,梁思申式的人物四处充斥。表面看,她们几乎完美;近观才知,她们拥有的更多是表演性灵魂,以及对拥有灵魂的向往而已——她们依然是“夹缝人”。
在艰难求存的彭阳农药厂中,同样可以看到大量“夹缝人”。
曾经的工作骨干突然变成捣乱分子,他们抱怨“堂堂国企职工,去和个体户小工抢生意”;他们劝说曾是省劳模的老工人,“人家逼你下岗,你还帮他们说话”。出乎意料,老劳模主动申请下岗——在他的脑海中,自己与企业是共同体,他宁愿牺牲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这样的老人不罕见。宋运辉承诺“厂的情况一旦好转,马上返聘”。其实,就算落实承诺,对老人也是一种伤害。
在《大江大河3》中,没有非此即彼,只有内心与内心交战。成长绝非轻松写意的过程,它会剥蚀一个人的自尊,会将人一次次逼入精神的死胡同中。可谁能回答“是或不是”之问呢?生活由沙漠般的无数瞬间构成,意义在其中,立刻被吞没。只留下必需的选择,找不到冥冥中的证明。
应该说,《大江大河》的前两季足够精彩,但我更喜欢《大江大河3》——不仅因为它将前两季的思考抬上新层面,还因为它的那份无奈、惶惑与迷茫。《大江大河3》让我明白了,那段岁月的特殊性在于,虽然动荡,却饱含激情;每个人都能感到自己的成长,它刻骨难忘。
没有100%完整的再现,只有更精准的概括。此即《大江大河3》的妙味所在。